诸葛亮是山东琅琊人,父母早亡,跟随叔父诸葛炫到荆州投奔刘表。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因隆中对而出山。一烧博望坡,二烧新野,三烧赤壁而名举天下。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促使孙刘联盟形成。得荆州是刘备有了安身之所,得益州和汉中是三足鼎立之式形成。
关羽傲娇失荆州,刘备骄兵兵败猇亭后,白帝城托孤。所有的梦想都随着刘关张的离去,几乎打了水漂。诸葛亮平生第二次受命于蜀汉政权的危难时刻,北要治理汉中,中要调和益州的内部矛盾,南要征服南蛮的动乱,往西看到自己一凡苦心得来的荆州,只能是长叹刘备的江湖义气使荆州毁于一旦。北伐的条件越来局限!大时代的主流思想主导了诸葛亮的一生对于自己梦想的执着。即使千难万险,他还是采取以攻为守的北伐方阵路线不变,曾六次带着蜀汉有限的战将北伐中原。前三次的胜利(其实细算他也算不得胜利)是遇到的对手太弱。后三次没有成功的因素就是没有占领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天时不利是上方谷的大雨救了司马懿父子;地不利的因素毕竟他是长途跋涉,粮草总是接力不上;人和他就更不占了,一是遇到对手司马懿;二就是蜀汉内部的以黄浩代表的宦官势力的掣肘;以及李严代表的益州老势力的不配合;更有甚者是刘禅的不完全信任。完全没有曹睿对司马懿人力物力的大力支持,我想更重要的是对司马懿绝对的信任,虽然这种信任,一度使曹魏政权一步步向晋朝过度,但是对于抵抗诸葛亮往前跨进一步是有极大力度的。上方谷失利和孙权南方抵抗的战败,是压倒诸葛亮的最后一根稻草。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剧又一次上演。英雄的时代带给我们多少英雄气,也带给我们多少对英雄仰慕痛惜的泪水。
但逝者已逝,生者如斯!他留给我们的可学的东西还是很多。以乱世亲耕苦读,杂学百家,苦心研究,修身养性,洁身自好,环境多么困苦其志不移,对于自己的理想执着追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完美的给我们诠释了士为悦己者死的英雄气概。他的军事错误以及用人不当之类的就留给专业研究者去评谈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