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读《红楼梦》犹如读佛经』

MoMo 2021年5月29日15:31:571 521

《蒋勋说红楼梦》这本书我读了很久,读完后也纠结了很久要不要写一篇书评。想写的原因很多,比如书还不错、比如没有没完没了的考究、比如蒋老师迷人的嗓音……;但不想写的原因只有一个:懒。

以前总以为,一本书读过两遍,应该算吃透了吧。但对于《红楼梦》这部奇书,不光我,想必绝大多数的人都不敢如此说。蒋老师说《红楼梦》这本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在人一生的不同阶段去阅读,会给我们不同的感悟、启发。我们读《红楼梦》的时候,其实是在阅读自己的一生。那么,蒋老师是怎么解读这部书的呢?八千多页内容读下来,归结而言,他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一>佛经

这几年,细读《红楼梦》有一种领悟,觉得《红楼梦》其实是一本“佛经”。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许多人会问《红楼梦》十二金钗,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林语堂说:最喜欢探春,最不喜欢妙玉。也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最喜欢”和”最不喜欢"。但蒋老师的回答是:我在反复读了二三十次《红楼梦》后,我不敢回答这个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了。

这是为什么呢?蒋老师认为,《红楼梦的》的作者,没有嘲笑,只有悲悯;没有不喜欢,只有包容。这种慈悲,并非天生,只不过是看过生命不同形式的受苦之后真正生长出来的同情与原谅。十二金钗,或许并不是十二个角色,她们像是我们自己的十二种不同生命阶段的心境。

而宝玉,其实是《红楼梦》中的菩萨(区别于中央空调)。宝玉爱每一个人,他的爱都没有执着与占有。《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正是宝玉的本性。

可能,也正是因为蒋老师佛心太重,解读红尘之事,似乎有些不切实际。而这,正是不少读者为之吐槽的地方。

<二>青春小说

蒋老师认为,《红楼梦》其实是写青少年的一本书,而我们很多人都觉得它是成年人甚至老年人读的书。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人物角色年龄也大多被加大,比如王熙凤,有时候是四十几岁的演员演,而小说里,王熙凤开始大概只有十七岁,而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他们,小说里都是十五岁上下的青少年。

基于这样一个年龄设定,也许我们就更加能够理解贾宝玉的“呆”、林黛玉的“哭”……就是这样一群小男孩、小女孩住在大观园这样一个青春王国里。我们在读红楼梦的时候,就是在读自己的青葱岁月,你会借着宝玉、黛玉、妙玉甚至小红玉,回到自己曾经有过的天真烂漫的时光,回想起自己那些荒诞不经的友情、爱情。尽管它们在现实里会被嘲笑,因为没有人再用这样的方式相处了。

我是比较赞同将《红楼梦》当作青春小说来读的,但是不赞同蒋老师没完没了地强调年龄。《红楼梦》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将“真事隐”去,特意模糊小说的时代背景、地点、姓名、年龄等信息,但蒋老师似乎为了强调其青春小说的说法,不断给角色加上具体年龄,在贾母一下子从七十左右突然到八十岁时而那帮小男生小女生似乎一直都活在十五岁左右,漏洞百出以致读者吐槽不断。

<三>女性小说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红楼梦》的女性观点。比如他讲自己“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可是“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想到跟他一起成长的所有女孩子,“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

中国古代封建文化当中,一个男性,能够用这样的态度去写女性,是非常少的。有意压低自己,说自己“一事无成”,去凸显女性的行止见识。这个作者,大概是最早的女权运动者。他自己的角色是男性,却能够跳出他的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观念,为女孩子讲话,“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

并且,他点出了写这本书真正的动机:“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我之罪固不可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一并使其泯灭”,这一段话说到作者写《红楼梦》的真正动机,自己的一生潦倒也就算了,这些闺阁中他认识的精彩女子不被记录,所以,似乎他忍辱偷生活下来的目的,竟是给这些女子一一立传。

等等,我要喝杯刚泡的茶压压惊……

<四>美学典籍

蒋勋自称是“美学传道者”,他的美学课堂从大学延伸到社会,将“天地有大美”当成一种信仰传播。文学、艺术于是成了心灵的功课,从美学中反观生命的深层内在,参悟人生修行。

《红楼梦》中,美人、美景络绎不绝,美食、美诗琳琅满目,更多美却体现在各处细节中。记得有一回宝玉送荔枝给探春,特意找来一个白玛瑙缠丝的碟子,说这样配才好。这就是一个美学经验,真正的美学是在生活里从视觉、听觉、嗅觉里面感觉到的美,它要靠生活的教养来慢慢完成。

估计很多人会对大观园的设计美感印象深刻,因为中国园林的建筑可以说是建筑师、美学家和文学家共同完成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大观园吧。

“遂命开门,只见迎面一带翠嶂挡在前面。”进门以后首先出现的是一带翠嶂,即假山。“众清客都到:”好山,好山!“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眼中,则有何趣。“这就是纯粹的东方美学。如果是凡尔赛宫,一进去就一览无遗,让你感觉它是伟大的,而东方美学讲究细致、隐藏,一下就可以看完的生命都不是最美好的生命。现在的建筑设计通常是在讲空间,可是东方的园林设计真正让你体验的是时间,而不是空间。

那么问题来了,书中无处不在的大红配大绿,到底是美还是不美?

<五>忏悔录

《红楼梦》中,美无处不在,我却想说说这个丑角——刘姥姥。

很多朋友看到刘姥姥都会笑,觉得刘姥姥是一个丑角,但丑角往往是文学和戏剧里的救赎,它会让你感觉到其他生命沉沦萎靡到没有生命力了。刘姥姥在贾府中的各种出丑卖乖,表面看来是一种悲剧、一种侮辱,这些场景很让人心酸,不是心疼刘姥姥,而是心疼贾府里的人。他们的日子寂寞荒凉到没什么快乐可言,忽然来了一个老太太,他们就可以这样地开心。

这是一种我们想象不到的救赎,因为我们想象不到富贵竟然也是一种束缚、包袱,有一天,能到田地里过朴素的生活,反而是一种生命的回归。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想《红楼梦》常常让人啼笑皆非,是你忽然发现生命中的修行跟执着、痴迷是纠结在一起的,作者要讲的荒唐跟荒谬,交错在人生啼笑皆非的感觉中。这本书好像要破除执迷,它一直在讲“警幻仙姑”,警告你,一切都是空幻的,可是无论怎么“警幻”还是依旧执着,这就是红尘之楼的一场大梦吧。

借用书友Webber一段话作为本篇的结束语。

世间百态是纷繁复杂的,绝不可一个腔调粉饰太平。红楼梦基调就是一部大悲剧,美学,只是文学修辞手法而已,不是主旨;慈悲倒是贯穿的,不是因为世间美好,而恰恰是因为作者尝遍了人间冷暖,人性通达后大慈大悲,化为小说故事中对大部分女儿等苍生命运多舛的悲悯。

https://xpanx.com/
MoMo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1年5月29日15:31:5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xpanx.com/118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评论:1   其中:访客  1   博主  0
    • 上官云珠 上官云珠 9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蒋勋把这本书里的各种人物解读得极其有味,让人从听觉上各种浮想联翩,这种方式特别适合脑洞大的人,反而比看电视剧来得有意思,电视剧根本拍不出这种细腻来。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想《红楼梦》常常让人啼笑皆非,是你忽然发现生命中的修行跟执着、痴迷是纠结在一起的,作者要讲的荒唐跟荒谬,交错在人生啼笑皆非的感觉中。这本书好像要破除执迷,它一直在讲“警幻仙姑”,警告你,一切都是空幻的,可是无论怎么“警幻”还是依旧执着,这就是红尘之楼的一场大梦吧。
      蒋勋讲的红楼梦倒是很喜欢听,声音温和若清泉潺潺,配乐也相得益彰。能评红楼是一种勇气,当一本书被架到一定的高度,就显得出世离群,令人无端生出敬畏心。
      我听过蒋老师讲红楼梦,真的非常非常好!我在学生时代都没看过红楼梦,就是抗拒,觉得人多事乱,不知所云。但听了蒋老师的,我特意买了一套纸质的回家,突然想起来就去翻翻
      再次谢谢书友首肯我使用您的精彩观点作为我书评的一部分。我读红楼纯粹是兴趣使然,也是想了解一下各方对部奇书的不同见解,因此选择了几本较为有影响的红楼梦解读书籍,每天翻一点,倒也没什么压力。牡丹亭已加入书架,谢谢书友荐书[抱拳][握手]
      致敬探花书友精彩透彻而又条缕清晰的解读总结[鼓掌][鼓掌][鼓掌],同时佩服书友这一连串《红楼梦》+《蒋勋说红楼梦》+《白先勇细说红楼梦》+《脂砚斋评石头记》的综合阅读,跨度三个多月近两百小时,这种毅力,显然不是一般的啃书一族所具备[强][强][强]。其时,我也就那么随口一说,没曾想您还当真了,多谢抬举,令我沾光[抱拳]
      过去我想过看《红楼梦》,但一拿此书就生怯,人物的错综,关系的复杂,一直都没敢涉足。近期我才听蒋勋老师细说红楼梦,确实如你所说,佛心有点重,人世的轮回,听的都有点看破红尘的感觉……
      蒋老师的很多观点都入木三分,鞭辟入里,读他的书感觉就是在和一位精神精神领袖对话,受益颇多。岂止《红楼梦》,凡惊世之作,均有悲悯之心。《包法利夫人》如此,《红与黑》如此,《白鹿原》《一句顶一万句》亦是如此,作者析事明理,既客观又明达,不以个人喜好而黜之厌之,此乃为文者之心胸境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