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问题,瞬间想起《红楼梦》中的3个细节。
贾宝玉的丫鬟晴雯,有3根慈禧太后那样的红指甲,那是金贵的象征。
但事与愿违,她的下场反而特别惨。
王善保家的趁她生病时进谗言,结果被王夫人认定是勾引宝玉的狐狸精。
人尚在病中,就被七手八脚拖下床,扒光身上的衣服,只留贴身内衣,丢弃在一间破屋中,惨死在冰凉的土炕上……
平日里,你或许心比天高,为人傲气。但你弱的时候,坏人也更多。
贾珍的姨娘尤二姐。拥有红楼里数一数二的美貌。
胡太医来为她诊病,掀开帘子看到她的脸,顿时魂魄飞上九天,通身麻木。连贾母也说她长得比凤姐俊。
只可惜,她最终吞金自杀,也是拜美貌所赐。
她太轻信,单凭几句天花乱坠的空头承诺,就答应给贾琏做二房;她太轻敌,有人提醒她凤姐为人毒辣,她却以为自己不惹事,事就不上门。
美貌让她找到人生的捷径,也令她生出不切实际的妄想。女人一定要知道,生活的修罗场里,万万不可恋爱脑。
林黛玉的老师贾雨村,才华横溢,运气颇佳。
他凭一首诗,就被甄士隐看出,日后定不是平常之人。悉心教导黛玉做诗词,林如海极力把他推荐给贾政。
然而,他先被罢官,后被流放。第一次丢官,书中有个细节很精妙:“本府官员无不喜悦。”
贾府失势时,靠贾府得以升官的他,落井下石,抄家抄得比谁都狠,美名其曰:“怕被人说包庇。”
人品不好,再有才华,也是穷途末路。贾雨村的结局是注定的。
因为命运向来公正,损人多了,自然损己。
像这样的人性洞察,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红楼梦》中,还有很多很多。
值得男女老少一读再读的《红楼梦》
藏着每个中国人都该懂的人性洞察
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很多人只是听过书名,却不曾细细品读,实在遗憾。
其实不管你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都能从中得到或多或少的启发:
20岁时看刘姥姥,它教我们“不要因为贫穷而小看别人”:能屈能伸,放得下面子,也懂得报恩,才是真正走得远的人;
30岁时看老祖父管教贾瑞,它教我们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每次孩子犯错,长辈都不问青红皂白地挨打责骂他,必遭致祸患;
40岁时看赵姨娘,它教我们“做人要留有余地”:眼睛长在头顶上的人很多,能垂眉低首看脚下尘埃、怀有慈悲心肠的人,才能真正活得通达和智慧……
北大教授周先慎就曾直言:
“这是一本不读就是人生极大遗憾的书,是一本常读常新、从任何角度和眼光去读都可以有所得的书,就像是一个富矿,永远也开采不尽。”
中国作协名誉主席、作家王蒙更直接:
“《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再找不着一本书,像红楼梦这么全乎。”
也难怪古往今来,研读《红楼梦》的人数不胜数。
“红学”更是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20世纪三大显学,在国际上的热度堪与莎学(莎士比亚学)比肩!
虽然经典,但要读透这本大部头,并给到我们智慧和启迪,绝非易事。
众多解读《红楼梦》的人中,必定绕不过去的一个人,就是“华人文化教父”蒋勋。
听了他对红楼中人物命运的解读,才知道:
读懂这本“人性的百科全书”,就读懂了人生!
熟读《红楼梦》半生,解读爆红网络
他被称为林青霞唯一偶像
因为解读红楼梦爆火,他被称为“红楼摆渡人”。
更和林青霞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她的半颗“安眠药”。
但他却说:我不想把红楼梦弄得那么伟大,一部红楼梦,讲的其实是我自己的故事。
蒋勋的父亲是黄埔军官,母亲出生于清末贵族。1949年随父母一起举家逃往台湾后,曾经的贵族后裔沦落到身无分文。
家道中落,坎坷颠簸,让他在初读红楼时,就吓了一大跳:曹雪芹也曾是正白旗贵族,14岁被抄家,像极了他的身世!
从那以后,他发了疯似地开始读红楼梦。读得越多,从中看懂的人情世故也越多。
读到林黛玉初入贾府,谎称自己不识几个字时,他从中懂得了:陌生环境下求生存,为人低调,处处小心才是智慧;
读到寄养在贾家的金荣在学堂闹事,母亲逼他低头认错时,他意识到卑微家庭求生存的艰难,所以对任何人都心存一份善意;
读到平儿在凤姐面前的机灵和眼力见儿时,他深感中国自古以来的人情社会中,懂得为人处事的重要性……
过往的经历,让他变得细腻敏感,也更擅长捕捉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从中以小见大,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蒋勋说自己是把《红楼梦》当做佛经来读的,因为里面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一次他出行,地铁上人贴人,充斥着浓浓汗臭。
蒋勋心里正难受,又一想: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来共枕眠。这些人都是几百年才遇到的人,那就更舍不得错过了,立刻饶有兴趣地观察这些有缘人。
一次他讲课,有位女生不听讲,只顾在教室里哭。
蒋勋想要劝阻,却突然想到:她是不是跟林黛玉一样,是来还眼泪的?于是温柔地由她去了。
在红楼梦的熏陶下,他能发自内心地尊重不同的活法,也更懂得在中国社会如何更好地为人处事。
从豪门阔太到卖菜小贩
他讲的《红楼梦》,看透人性
从十一二岁开始,蒋勋至少把红楼梦通读了十几遍。
他的眼界、游历和台湾的文化背景,都赋予了红楼另一种别样解读。
每办一次红楼讲座,几乎都是座无虚席。上至豪门阔太,企业白领,下至卖菜小贩,普通工人,都赶来听他一席话。
因为文字和解读直击灵魂深处,被称“治愈人心”,一度,几乎整个台湾都为他痴狂。
在网络上,他的解读更是长盛不衰,至今已吸引超2.8亿人次收听。
相当于每5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人听他讲过红楼梦。
被导演徐克称为“五十年一遇”的美人林青霞,在人生低谷中接触到红楼梦。
蒋勋那婉约、低沉、富有磁性的声音,一开口就抚平了她的焦虑,让她一听入魂,痴痴上瘾,治愈了长久的失眠。
从那以后,她每个周末都从香港,专程飞到台湾听他讲红楼。
“你们把我当偶像,而我把蒋勋当成唯一的偶像。”
“他的声音是我的半颗‘安眠药’,能给予内心安定的力量。”这,大概是对蒋勋极高的认可了。
不止演员林青霞。
闫妮说蒋勋“诗里闻歌,字里醉情”。
林依晨说:“因为他,我才不断地看到我自己。”
蒋勋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以及丰富的细节补充,应该是红楼梦极好的入门读物了。
不管是上下班路上、吃饭时、临睡前,还是做家务时、无聊时、焦虑失眠时,你随意点开任意一集,都是一种心灵的洗涤和享受。
你越早读懂《红楼梦》
就越早懂人性、懂人心
这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也是一个浮躁的时代。
随便找个路边摊坐下,或者打开网络,听到看到的都是「网红」「年入千万」这样的词。
很多人自我介绍,动不动说自己一年读几百本书,可一开口就暴露了自己的尴尬。
唯有蒋勋,提供了另外一种不功利的读书方式。
他带我们一字一句地去读红楼梦,去找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与人性,但又不落于考据的泥淖。
即便小说描写的时代已经过去了200年,它也依然不过时。
它活在当下的语言中。看到新鲜事儿,我们会用“刘姥姥进大观园”来形容;看到有人走捷径耍小聪明落得悲惨下场,我们会说他像凤姐“机关算尽太聪明”。
它也活在今天的舞台上。从各个版本的电视剧、电影、动画片,再到昆曲、越剧、黄梅戏……对它的演绎实在太多。
甚至,它持续活在高考题目中。据说江苏省已经连着考了11年。而且从19年开始,新版统编教材规定,高一语文教材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是:整本书阅读《红楼梦》。
遗憾的是,很少有人能真正读懂这部大部头,或者不知从哪儿下手。
里面是无穷∞无尽的宝藏~用一生的精力也无法去攫取……不防试试慢慢的去看看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