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蒋勋说红楼梦》后体会
完整读过《红楼梦》的人,其实真的不多。但讨论到古典文学作品,总是绕不开关于它的话题。
很多人甚至终其一生专门研究《红楼梦》和它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每隔几年《红楼梦》都会以各种形式重新获取人们的关注,比如出了一些相关的书籍、课程,比如《红楼梦》要被翻拍,再比如远一点的,我们讨论哪些文学影视作品有《红楼梦》的影子(如《知否》),哪些作品又借用了其中的一些元素(如《庆余年》中“巧姐的判词”)。我相信《红楼梦》之所以如此有生命力,正是由于它丰富的内涵。
对于一些人来说,受限于时间、心境或者能力,直接去阅读《红楼梦》可能还是感觉有些负担。那有没有另一些比较全面,又能较为忠实了解红楼梦的途径呢?收集了很多书友的书单,综合起来,我会认为《蒋勋说红楼梦》会比较符合这样的预期。全套共8本,仅分析解读前80回。很喜欢蒋勋的解读,一方面觉得在贴近生活中带着一种美,另一方面也是认为他关注到的点有很多社会学、心理学上的深意。因为这套书本身就是蒋勋对于红楼梦的“读后感”,而我也是透过他的建构去深入理解原著,所以,我接下来所写的内容,其实还是围绕着“红楼梦”这个主题的。
书里有甄家有贾家,根据曹家当时的情况,大家也都认为宝玉就是曹雪芹,是曹雪芹在经历了家族的由盛转衰,回过头来通过这样一部作品来记录和反思。我在书中看到了许多心理治疗的元素,会觉得,写书的过程,尤其是前面几稿,大概就是一个曹雪芹对自己进行“叙事疗法”的过程。我们看待自己的人生时,要去理解纷繁复杂的人生,要为它赋予意义,需要一个框架去解释人生经历,这个框架就是故事。故事为我们揭示人生经历提供了框架。《红楼梦》大概也是曹雪芹在自己复杂的人生经历中,挑选出特定的部分,围绕特定主题发展特定的人生故事。
包含自身经历的文学作品大多都有这样的过程,也比如最近很火的《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作者把故事的基本框架、把在自己头脑中很深刻的东西重新挪动出来,以此来帮助自己去解释人生经历。
据载,《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这样一部凝结心血的作品,一方面是捋顺逻辑增加细节,另一方面,可能正如蒋勋所说,其实也可以看做是一场哀悼。或者说,是一个精神分析的过程。这部分可能被编织在文章中,纵横交错,时隐时现,不是那么容易被注意到。我能体会到的哀悼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家族命运的哀悼,一个是对青春王国的哀悼。精神分析就是一个一直在处理哀伤和哀悼的过程。所谓哀悼,就是接受现实本来的面目,达到一个精神的整合。
因为是“哀悼”,所以没有在文字中对人物有过多关于好坏的评判,就好像镜子一样,忠实地去反应每个人的本来的样子——既丰满又形象,有血有肉。好像很糟糕,但却一样有闪光点;好像罪不可赦讨厌至极,又是因为被种种对待才变得纨绔,变得如同死鱼眼珠。“把自己当成一面镜子”,把感受交给读者,也交还给自己,这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方式。所以会感受到,虽然曹雪芹生前并没有因为作品让人生有多大的改变,但依然实现了作者和作品彼此成就。曹雪芹创造出了《红楼梦》,给了它生命,很可能写《红楼梦》的过程,也一样帮助他完成了自我疗愈。心理治疗中有表达性艺术疗法。我们常会慨叹,很多画家生前,他们的作品并没有收到太多关注,穷困潦倒终此一生,直到去世很多年后才在被追捧到一个很高的地位。但其实,这些名画家和他们的作品也是类似这样的一种关系。
在《红楼梦》中,可以明显看到的还有“共情”的部分。纸面内的宝玉在做这样的事情,纸面外的曹雪芹也在做这样的事情。甚至在宝钗、探春、王熙凤、贾母等等女性身上,观察她们言行处事,都可以感受到“共情”。蒋勋提到最多的词是“悲悯”“慈悲”,他说:“慈悲”是看过生命不同形式的受苦之后,真正长出的同情与原谅;我很想把这句话改成:“慈悲”是看过生命不同形式的受苦之后,真正长出的“理解”与“共情”。往浅了说,曹雪芹或者蒋勋都是比较价值中立的人。其实好的文学(包括好的心理咨询/治疗),一定是对人生在比较高的层次上的观察与领悟。关心的不是“挖掘”真事出来之后的得意,“挖”这个词本身就很奇怪。相反,是悲悯。这刚好构成了好的文学与八卦之间的差别。
《红楼梦》中描写了非常多的女性,相信大家在过程中也会出现自己的选择或是倾向。这个在读后感中还是得说说,这轮接触下来,我最喜欢的两个女性角色是小红和探春。人说好的文学作品是要反复去读,十几岁读,二十多读,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不同年龄段会读出不同的东西来。我自己的话,上学的时候比较喜欢的人物是黛玉晴雯这类学霸和技术人才,现在这阶段则更青睐“我命由我不由天”,懂规划会盘算、不自轻自贱的角色,这可能是跟现阶段的心境和需求有关。我们在不同阶段喜欢“谁”的背后,其实也可以挖掘出来很多东西。
当然啦,《红楼梦》的体系很庞大,中间涉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故事,不仅仅是一群青春少年的故事,也不仅仅是皇权下浮沉的故事。他对于家庭、人际、职场、理财、个人成长等等很多方面都非常有指导意义。这些已经有很多人讨论了,而且也颇具深度,我也就一样跟随着去汲取对自己有启发的观点来了解运用就好。这些延展的方面,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家庭”这个方向。很多书籍会附带荣国府和宁国府上下几代的族谱,这个东西很像什么啊?很像家庭治疗中的“家谱图”,如果能在这方面做一些功课,我相信会是非常有趣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