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蒋勋读《红楼梦》,仿佛在阅读自己的一生,跟随蒋勋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看到的处处是慈悲,处处是觉悟。“慈悲”并不是天生的,“慈悲”是看过生命不同形式的受苦之后真正生长出来的同情与原谅。
即使是贾瑞和薛蟠这两个书中被认为是最下流的人物,他们活在欲望里沉沦不可自拔,作者也是用镜子的方法,用悲悯之情来写。
作者引领我们去看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高贵的、卑贱的、残酷的、富有的、贫穷的、美的、丑的。,没有“嘲笑”,只有“悲悯”;没有“不喜欢”,只有“包容”。
现实中我们性格里都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影子,我们永远都会面临两种性格的矛盾。林黛玉带着不妥协的坚持死去,薛宝钗懂得圆融,跟现世妥协活下来。我们要内在有自我的坚持,在外又能与人随和相处,能达致这两者平衡,真是大智慧。
回看多年前在《东莞日报》自己的一段所谓的辩词,那确实是当时的观点,喜欢黛玉的孤傲和伤感,不喜欢宝钗的世故。如果是现在,看法就会不一样,宝钗的现实和圆融与她的家庭背景有关,她家是皇商,生意做得很大,父亲早逝,哥哥薛蟠又不学无术,一个女孩子凭着过人的才智和胆识撑起这个家,今天读来只有赞叹和佩服!
黛玉因为父母双亡,尽管外祖母疼爱有加,仍然觉得是寄人篱下,只有在大观园的青春王国里,她的博学与才情得以尽情发挥,黛玉是骄傲的,因为孤独需要骄傲来保护,她是多愁善感的,没有父母疼爱,只好自怨自艾。黛玉的骄傲和伤感都是令人疼惜的。
在所有的生命中,权力、财富、爱情,全部是一场空。知道是空,你还是执着。知道归知道,执着归执着。
《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没有什么东西是长久的,“无常”才是生命的常态。
每个人过好当下的每一天,知福惜福,像贾母那样的人生就是最大的圆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