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的作者,沒有“ 嘲笑 ”,只有“ 悲憫”。沒有“ 不喜歡 ”,只有“包容”。
《紅樓夢》的作者引領我們去看各種不同形式的生命——高貴的、卑賤的、殘酷的、富有的、貧窮的、美的、醜的。
《紅樓夢》的作者通過一個一個不同形式的生命,使我們知道他們為什麼“上進”,為什麼“ 潔癖” 。 為什麼 “ 愛 ” ,為什麼 “ 恨 ”。
生命是一種 “ 因果” ,看到“ 因 ” 和 “ 果 ”的循環輪替,也就有了真正的 “ 慈悲” 。
“ 慈悲 ” 其實是真正的 “ 智慧 ” 。
《紅樓夢》使讀者在不同的年齡領悟 “ 慈悲 ” 的意義。
“ 慈悲 ” 並不是天生的, “ 慈悲 ” 是看過生命不同形式的受苦之後真正生長出來的同情與原諒。
《紅樓夢》是一部長篇小說,但是,《紅樓夢》的每一章、每一回都可以單獨當成一個短篇小說來看待。
許多年來,《紅樓夢》在我的床頭,臨睡前我總是隨便翻到一頁,隨意看下去,看到累了,也就丟下不看。
事實上,《紅樓夢》並沒有一定的 “ 開始 ”,也沒有一定的“ 結束 ”。
如同我們自己的生活,即使瑣瑣碎碎、點點滴滴,仔細看去,也都應該耐人尋味。
十二金釵,或許並不是十二個角色,她們像是我們自己的十二種不同生命階段的心境。
寶玉關心每一個人,關心每一種生命不同的處境,他對任何生命形式,都沒有 “ 不喜歡 ”,都沒有恨,包括地位卑微的丫頭、僕人,在他的心目中,都是應該被尊重的對象,都是可以被欣賞的美。
他在繁華的人間,看到芸芸眾生,似乎每一個人,每一個生命,都像自然中的一朵花,他沒有比較,只有欣賞,只有歡喜與贊嘆。
寶玉,其實是《紅樓夢》中的菩薩。
寶玉愛每一個人,他的愛都沒有執著與佔有。《金剛經》說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正是寶玉的本性。
《紅樓夢》的閱讀,因此是一種學習“ 寬容 ”的過程。
少年時讀《紅樓夢》,喜歡黛玉,喜歡她的高傲,喜歡她的絕對,喜歡她的孤獨與感傷;也會喜歡史湘雲或探春,喜歡她們的聰慧才情,喜歡她們的大方氣度,喜歡她們積極而樂觀的生命態度。
一本書,可以讓你不斷看到 “ 自己 ”,這本書才是一本可以閱讀一生的書。
《紅樓夢》多讀幾次,回到現實人生,看到身邊的親人朋友,原來也都在《紅樓夢》中,每個人背負著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命運,或許我們會有一種真正的同情,也不再會隨便說:喜歡什麼人,或不喜歡什麼人。
這幾年,細讀《紅樓夢》,有一種領悟,覺得《紅樓夢》其實是一本 “ 佛經” 。
我是把《紅樓夢》當 “佛經 ”來讀的,因為處處都是慈悲,也處處都是覺悟。
所以,要一清如水去認識一個人的本質,是大修行。林黛玉帶著不妥協的堅持死去,薛寶釵懂得圓融,跟現世妥協活下來。我們要內在有自我的堅持,在外又能與人隨和相處,能達致這兩者平衡,真是大智慧。
如果作者要寫的是自己一生的夢幻,繁華根本是一場夢,他或許根本不在意結局。他只是告訴你,在所有的生命中,權力、財富、愛情,全部是一場空。
他要告訴你,知道是空,你還是執著。知道歸知道,執著歸執著。《紅樓夢》的迷人就在這裡,明知道所有都是空的,可是每一刻又都在執著。
《紅樓夢》一直強調的主題:沒有什麼東西是長久的,“ 無常” 才是生命的常態。
《紅樓夢》一直強調的主題:沒有什麼東西是長久的,“ 無常” 才是生命的常態。
https://xpanx.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