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红楼梦》只有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写的,后四十回乃高鄂所作。听完蒋勋老师讲解71——80回,我却觉得第80回真就是《红楼梦》的结局。一则全书第5回已写明诸女儿结局,如果把每一句判词的真实情况写出来,《红楼梦》就死了、局限了,不会是千人千面的《红楼梦》;二则从第75回开始,贾府落败的征兆、大观园儿女离散已不断出现,就像一个将死之人,最好的辞世是什么都没来得及说就走了或是回光返照个一两天就走,而不是天天躺在病床上一会儿蹦出一句遗言偏偏又死不了,把人的耐心和感情一点点耗尽,曹雪芹这么优秀的小说家一定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三则,所有的欢乐都需要十倍的悲伤来偿还,越是繁花俊美的往昔,刺痛越大,而曹雪芹后来穷困到靠卖风筝、别人施舍才活下来,我不认为一个人能有这样的承受力——回忆过美好,又把美好的覆灭再经历一遍。
大观园儿女真实的结局一定比"黛玉焚稿葬痴情"惨,因为这样的描写是轻的,把林黛玉留在了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真正的残忍,是林黛玉活下来了却为生活所迫变成了会骂街的泼妇,让你亲眼看着曾经的美好毁灭在自己面前。
晴雯之死,是第八辑最重要的一件事。从读《红楼诗词》开始,我就觉得要是自己能体验一天贾宝玉的生活,就真的死而无憾了——不是对温香软玉、荣华富贵的贪慕,而是这群十五六岁的孩子感情的至真至纯,对美对诗的全然体验。晴雯和宝玉曾共卧一榻却全无情欲,宝玉的头发是晴雯梳的,衣服是晴雯补的,他们共享了如此多的生命细节,而这样纯粹的感情只有青春期才有。《洛丽塔》、《失乐园》,这两本书放在我床上已久,《失乐园》读了一点点就没读下去。现在我终于理解了。成年人不是没有感情的诚挚,不是不能追求,而是成年人太无力了。他们的世界有责任有理性,一旦放弃责任和理性去追求爱和美,换来的只会是灾难性的后果——亨伯特毁了洛丽塔的人生,久木和凛子服毒而死。这种爱和美是如此苍白无力,甚至只能凭借情欲这一生殖本能来实现、反抗。
《红楼梦》第八十回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王一贴,一个鬼话连篇、会逗别人开心的卖狗皮膏药的小贩。蒋勋老师说这很有可能就是曹雪芹的未来的样子,他和这些人混在了一起,只是你已经认不出他了。王一贴这样的人受到的侮辱,比宝玉被抄家受到的侮辱还要多得多,可他已经会讲笑话了。对他来说,所有的侮辱都不再构成侮辱,生命进入了无时而不自得的状态,这才是真正的大自在。
济慈死在了二十五岁,海子死在了二十五岁,西川活下来了,避过了所有可能导致那个结局的诗歌写作方向,可他也死了。我死在了什么时候呢?大概是大四临近结束,刚写完一篇书评的我听着坂本龙一的《Solitude》走出学校青蓝门。那一天阳光甚好,胡霞炜还给我的书评点了个赞,我什么都没有,却如此愉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