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山伯爵》一书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但却由于畏惧90万字的容量,迟迟未曾阅读,这次终于下定了决心,前后花一个多月的时间,近50个小时,才终于读完!当然,读完肯定不会后悔。
世界名著绝非浪得虚名,宏大的叙事,离奇的情节,巧妙的设计,精彩的文笔,一切都是成为不朽名著的基础,还有书中的主角所表现出的那种正直、善良、坚韧、智慧更是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整本书最终实现了人们心目中朴素的公平正义,所谓善恶终有报,我想这也是它受到世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不知道这本书的法文原著名字是什么,但总觉得基督山恩仇记更贴切一些,因为整本书从头到尾都是在讲基督山伯爵报恩和报仇的故事。报恩的故事篇幅比较短,但却格外令人感动。一个特别打动我的细节是,在基督山伯爵入狱的时候,他的老船长莫雷尔用一个红丝绒的袋子装了一些钱币,送给他的父亲帮他度过难关。等到伯爵出狱之后,他的老船长莫雷尔遇到了巨大的经营困难,这个时候伯爵又拿着这个红丝绒钱袋,装上价值连城的宝石,去拯救莫雷尔家族的生意!看到这个红丝绒钱袋这里,莫名感动,眼眶湿润,曾经的一点点恩惠,如今是百倍的回报!在伯爵年轻时曾经工作过的而且是莫雷尔家族最后的希望法老号轮船,在海上沉没了,伯爵竟然悄悄打造了一艘一模一模一样的法老号,并让它奇迹般地重新出现在港口里,这个情节简直太棒了!惊叹作者的创作力想象力,令人激动!
报仇的时候大多数是很严肃很深沉的,但也有特别有趣的,比如第61章:帮园艺师摆脱偷吃桃子的睡鼠的办法。这章讲的是伯爵打算利用信号传递系统传递一些假情报,为了收买情报员,他发现工资微薄的情报员苦恼于自己种的桃子被老鼠偷吃,他说他有办法让情报员摆脱这个苦恼,结果这个办法就是给他大量的钱,让他抛弃这份工作,换一个后花园没有老鼠的豪宅!就好比说我有个疏通房子堵塞的下水道的方法,那就是…换个房子!!!😁
有人说这部著作是爽文的鼻祖,拥有了爽文的一切特征,比如开挂的主角,神奇的遭遇,无尽的财富,高超的智慧,等等。不可否认,确实如此,后世的许多著作都受到了这部书的影响,不仅金庸笔下很多主角有基督山伯爵的影子,《琅琊榜》许多情节妥妥滴照抄照搬,比如主角易容,比如小飞流的人物设定,比如买宅院发现藏尸,简直就是改编啊!但这本小说绝不是单纯的爽文,它有思想有哲学,有人生醒悟,特别是在后半部分章节比较多,所以,名著就是名著,大师就是大师!
有人说悲剧的才堪称是伟大的,才会永恒,这本书虽然有个圆满的结局,但细细品味,其中也充满了许多的悲剧。主角基督山伯爵虽然报仇成功,但他的人生也从此改变,他失去了父亲和爱人,失去了二十多年的光阴!我觉得最惨的是女主角苔丝,梅赛苔丝是本书中最为悲剧的人物,她虽然没有像基督山伯爵那样在监狱里受尽苦难,但她后来的痛苦一定不比基督山伯爵在监狱里时候少,它不仅有曾经失去爱人的痛苦,还有了错付男人二十年的经历,而且最后,她孑然一身,穷困孤苦地过后半生。借用张爱玲小说的名字来说,基督山伯爵和梅赛苔丝之间只是半生缘,海黛才是伯爵的归宿。苔丝这样的结局更像是一本名著了,更符合现实,也更加具有悲剧意义。看到这本书改编的一个电影,竟然是伯爵和苔丝一起杀了莫尔塞夫,然后手拉手开心地走了,苔丝不计前嫌,心里还爱着埃德蒙,孩子也是他的,这种改编真让人难以接受,名著就是这样被毁的!
说完了优点,也谈一谈本书的缺点和局限。
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局限,就是人物设定过于脸谱化!对每个人物人品性格的设定非好即坏,伯爵的女友苔丝是很好的,所以她的儿子阿贝尔也是很好的;圣梅朗小姐非常好心,所以她的女儿瓦朗蒂娜也很好,爷爷要把所有遗产都给她;唐格拉尔夫人和维尔福都是坏人,所以他们的私生子更坏!维尔福的小儿子也不太好,唐格拉尔的女儿也是尖酸刻薄势利眼……不得不说,这样的人设非常脸谱化,好坏分明!可能这就是这本书同其他深刻名著的一些差距吧!我们知道脸谱化的设定并不现实,但是没办法,我们就是喜欢!!!所以,爽文鼻祖,此言不虚!其实,武侠小说不一样是爽文吗?每个主角都是光环加身,各种奇遇,练就一身绝世武功,还保留着金子般的品质,坚持着是非善恶的标准。但我们就是爱看!人性如此!这些爽文满足了我们听故事的好奇心和善恶有报的基本是非观,不需要多深刻,爽就行!就像吃宵夜,都知道烧烤不健康,都知道深夜吃东西容易胖,但是好吃啊!满足的是生理的底层的需求,是多巴胺,是快乐。要抵制这种需求,需要太多意志力,虽然有利于健康,但是不爽!
对书中的情节,我最大的疑惑就是,对于复仇伯爵自己到底推动了多少?整本书看下来,似乎伯爵不需要太努力就可以完成复仇,整本书后面大部分的内容与伯爵的复仇并无太多关系,只是随着时间的自然发展。伯爵的复仇对象有三个,一个是把他的女友骗走的莫尔塞夫,一个是一心只想赚钱的船上的会计唐格拉尔,一个是枉法断案的王室检察官维尔福。虽然伯爵花了几年的时间找出了他们各自的软肋,而且也进行了布局,但从实际的结果看这些并不需要花费多么大的时间和精力。比如他花大量的精力和设计去接近苔丝和莫尔塞夫的儿子阿贝尔,并极力营造良好的形象融入巴黎的交际圈,但这些为他后面的复仇似乎并没有提供什么直接的作用,最后击垮莫尔赛夫的只是报纸上的消息和海黛的证据,让他出尽了丑,让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个不讲诚信的叛徒,但伯爵完全可以直接抛出这个消息和海黛;对于唐格拉尔,前面他只是采取了一些办法,让他损失了一些钱,但是并不多,最后让强盗把他抓起来,一点点把他的钱全部夺走,才算是真正的复仇,但他其实可以早早的这么干;对付维尔福篇幅最多,从开始的买豪宅,到后来的他老婆马车的事件,最终击垮他只是在审判安德烈亚时的认亲,至于他的老婆接连杀害了几个人,让他失去了女儿和儿子,这本身和伯爵的关系并不大。
可能是因为我看的不仔细,有一些剧情也没看太明白,唐格拉尔为什么要拿着钱跑路呢?就是为了骗救济院一点钱吗?还有他是怎么破产的呢?虽然在伯爵的运作下,它是陆续亏了一点钱,但也不至于到破产的地步吧?
唐格拉尔的结局成了整本书的倒数第二章,其实没必要放在这里写,可以往前提,应该把伯爵和苔丝的告别放在这一章的位置。就通常的剧情来说,一般是先复仇完毕,了结了所有事情,再和曾经最亲密的人做一个告别,然后开启新生活,不是这样吗?当然,这也只是我们看多了影视剧,一个庸俗的想法。
还有这本书花了大量的篇幅,讲述了强盗万帕的故事,真心觉得没什么必要,因为这个强盗和故事的主干并无联系,仅仅是在几个小细节中有所体现,去不去讲述他的生平都没有多大意义。当然还包括安德烈亚、博尚、弗朗兹等几个并不影响主旨剧情的人物,感觉描写篇幅也过多了。
书中不时会突然冒出一个作者自己,往往是在章节开头的时候,让人非常出戏。比如下面这段“本书作者旅居意大利五六年,想不起有哪个节日见到出过乱子——在我们这儿,庆典上出乱子可是家常便饭。”很多小说就是以上帝视角在描写,而这本书有点像说书人在街头说书。
另外就是翻译问题,文中的对话大多数时候都用敬称,哪怕父亲对儿子说话也会一直用到“您”这个词,看起来非常奇怪,读起来非常别扭!即便是原著如此,为什么翻译的时候不能本土化一些呢?当然最有可能是翻译的锅,比如下面这种严重的翻译腔——“是啊,可怜的朋友,”莫雷尔说,“我来听坏消息,同时也带来了坏消息。”这里想特别探讨一下外文翻译的问题,翻译一贯推崇要信达雅,在保证原文基本意思的前提下,是不是有些内容可以本土化一些呢?虽然我们知道按原著的语言结构翻译出来确实就是怪怪的,那我们能不能用自己的汉语言习惯,翻译出一个符合我们习俗和语言习惯的书呢?
最后想说一说关于整本书的主旨——同态复仇。同态复仇说简单点就是你曾经怎么样对待我,我就以怎么样的方式报复回去。但同态复仇毕竟是一种理想的状况,大多数情况下很难实现“同态”,因此这种最朴素的正义往往只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在现实中并不具有操作性。在书中,主角基督山伯爵也数次反思自己,这样做正确吗?这是天主的意思吗?我应该让他们尝受同样无尽的痛苦吗?会不会因为扩大而导致滥用我的报复的权利?其实最终伯爵还是秉着善良的天性收敛了许多,比如最终他放过了唐格拉尔。文明的社会、法治的社会不允许同态复仇,但有些罪行真的同态复仇才能让人感受到正义的来临。为什么像《教父》《古惑仔》那样的黑帮电影受到那么多人喜欢,因为他们往往采取的就是同态复仇,他们不信法律,他们私设公堂,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解决仇恨!因此正义得到了申张,人们就觉得过瘾。杀人偿命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最朴素的正义价值观,几千年来皆是如此,尽管国际上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废除死刑,但是想要在中国实施,还很遥远,大多数老百姓不会答应!中国人更相信的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杀人偿命、欠债还钱!
摘抄几个优秀的段落:
——但我喜欢鬼魂;死人在六千年里作的恶,还比不上活人在一天里作的恶多呢。
——好极了,我算领教了,您对别人的自尊心可以抡起斧子去砍,别人用针戳您一下,您就叫起来了。”
——只有那些愿意靠廉价的痛楚来消磨时光,靠吞咽泪水来打发日子的人才会这么做。这样的人是有的,他们在世上如此的逆来顺受,天主在天上想必也是看在眼里的。但存有抗争愿望的人,不会浪费任何一点珍贵的时间,他们会奋起反抗命运之神的打击。您有向厄运抗争的决心吗,瓦朗蒂娜?
——这个世界上无所谓幸福,也无所谓不幸,有的只是一种境况和另一种境况的比较,如此而已。只有体验过极度不幸的人,才能品尝到极度的幸福。只有下过死的决心的人,马克西米利安,才会知道活着有多好。
——人类的智慧就包含在这五个字里面:“等待和希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