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曾国藩》感觉能做到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半圣人,可见难度之大。明代心学宗师王阳明是其中一个,曾国藩正是那半个。如果要从这两个伟大人物身上获得人生的最好启迪,王阳明心学处处围绕心、良知、知行展开,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便是做人。
曾国藩在功业上的成就尤其让人膜拜,最值得我们借鉴的便是做事。而如果将王阳明的学问和做人之道归结为一点,便是“一心不动”。将曾国藩的学问和功业之道归结为一点,便是“大巧不工”。
曾国潘自己说自己“余性鲁钝”“秉质愚柔”,左宗棠也说他“才短”“欠才略”“才亦太缺”。而他最大的聪明和一切的成就,正是来自于他的笨。曾国藩爱读《老子》,他是得了老子“大巧若拙”之真谛的。曾国藩正对应“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境界。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就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很多人把曾国藩的成功归结为勤、慎、恒等方面。正是因为勤,在修身上曾国藩才做得到每天做完早起读书,而一点一点磨掉自己的习气。在做事上曾国藩才做得到带兵时那样的“结硬寨,打呆仗”,天天挖壕沟防死敌人或者围城困死敌人,而一点一点蹭到自己的目标。这就是曾国藩成功的秘密,也是我们为什么做不到的秘密。曾国藩的守拙而勤,实质并不是笨,而是放低姿态,采取老老实实的态度,打好自己的根基。如此才能保证稳当,不出纰漏、不走歧路。
曾国藩手下有一员悍将,名为鲍超。一次鲍超因与曾国荃闹矛盾,甩手不干了。曾国藩对其推心置腹:你撂挑子,懂内情的人知道你与老九闹意见。不懂内情的人,会怀疑你对朝廷不满。你这样做,很容易给别人留下攻击你的把柄啊。刚柔相济,外圆内方,有理有节,软中有硬,不走极端,才是正确的为人之道。
他常说:留一分余地,可回转自如。不留余地,则易失之于刚,错而无救。
有一次宴会上,曾国藩听到部下对将帅的评论。有人说:左宗堂,人不敢欺。李鸿章,人不能欺。曾国藩问:可不可给我一个评价?部下面面相觑,最后,一位小官员小声说道:“曾公仁,人不忍欺。”众人都称妙,曾国藩自己心里也十分欣慰。这件小事恰恰说明,曾国藩素常确实做到了以诚待人。从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再到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在强调诚信的重要。他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从不轻诺寡信,让别人空欢喜。
曾国藩读书笨,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但因为有一颗守拙之心,他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法子。一书未读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书就需要如此。何为韧?是忍,是耐,最后则落到恒。对于这三点,曾国藩曾用一句话说透,初有决定不移之志,中有勇猛精进之心,末有坚贞永固之力。
而世人最易犯的毛病,是耍小聪明、爱玩机巧、好走捷径。于是容易因为根基不稳、把控力弱,流于轻浮极端,跑偏走歪而误了时光和自己,这就是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守拙如同走地上大路,就算需要翻山越岭,贵在踏实可靠。机巧则如同走平衡木,遇到悬崖可能更快跨过,也可能万劫不复。世间最可怕的事情,不是一个人聪明,而是勤奋。
古人云:“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对于树木来说,最忌讳的是一枝独秀。对于事物来说,最忌讳的是完美无缺。对于人物来说,最忌讳的是盛极一时。喜欢十四的月亮,因为它在走向圆满,令人有一种期待。茫茫宇宙,你我只是其中一粒尘埃。芸芸众生,你我只是其中一个生灵。俗话说:百川归海,各由其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需要修炼提高的是自己。真正决定我们人生的,不是外物,而是自己。杨绛曾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以平常心看待一切得失,即使遇到不平之事,自然也有办法化解。有了平常心,有所得时就不会过分贪求,有所失也不会过分烦恼。能以平常心处世,人生何处不春风!
能以平常心处世,人生何处不春风!
https://xpanx.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