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谈下这本书本身,如果按照5分来打分的话,我给本书打3.8分,好的方面就不细说了,说下不足吧。第一个不足是本书的开头起的不太好,故事开篇就是曾国藩母亲去世回家奔丧,以此做为开篇一来让人会比较压抑,二来没能把曾国藩前期中秀才、考举人、入选翰林院的辛苦经历写出来,让人无法充分了解曾国藩前期的求学历程。第二个不足是太过于突出曾国藩这条主线了,对于主线以外的人物及事件着墨太少(例子就不列举了),让人无法充分的了解某些事件的背景,对曾国藩本人的了解也就会产生一些障碍。第三个不足是某些章节写的有点拖沓、啰嗦,如名毁津门和马案疑云这两章,有点内容太过于拖沓,有凑字数之嫌。第四个不足是对于曾国藩或其他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还不够详细,对于曾国藩或其他人物形象的刻化不太够,打动人心的内容有点少,我印象本书中打动我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不太多,康福劝降韦俊算一处、康福偷偷会见康禄算一处、康禄带领太平军自焚算一处,总体这样的情节还不够多。第五个不足是没有把曾国藩为何有写日记、写家书的习惯写出来,这两点是曾国藩异于常人的最优秀的两点,遗憾本书没有展开来讲(感兴趣的可以看看张宏杰的《曾国藩传》这本书)。整体上来说,就个人所读过的长篇历史书来对比的话,本书和《大秦帝国》肯定是没得比了,和《卑鄙的圣人曹操》、《武则天:从8岁到80岁》、《张居正》等书相比其实也差了一点点,当然这仅代表个人愚见。
2、说下曾国藩其人,唐浩明对于曾国藩的研究应该是比较权威的,因此本书中曾国藩的形象应该是比较接近历史其实情况的。读完本书后,我觉得历史上对于曾国藩半个圣人的评价有点高了。第二就是曾国藩的格局还不够高,和王阳明比相差一大截,曾国藩逢事太注重家族、亲人的得失,没有把百姓、国家的利益摆在首位,偏自私了一点。第二言而无信,杀降将,劝降太平军韦俊和李秀成的时候一套言辞,劝降后又找些借口和理由将两人休杀掉,不够光明磊落。第三太护短了,对于自己的弟弟及一手带起来的湘勇所犯的一些错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了让曾老九能拿下攻取天京的首功,阻止其他几路军队向天京推进。另外湘勇攻取一些城市后烧杀抢掠夺,和强盗没有什么分别,曾国藩知道但是不加以制止。但总的来说,曾国藩是一位伟人,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对晚清的国家走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近代的发展也发挥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于这样一位伟人,我们更多的应该是缅怀、纪念,在此对其进行评论,实在是罪过罪过。
2021年5月29日 下午11:11 1F
掩卷遐思,受益良多!苏轼在《晁错论》中指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诚哉斯言!!法国著名科学家巴斯德也曾经说过:“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走向成功的大门。”曾国藩说:“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可见,志向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人皆可尧舜,关键看行动!“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嗯嗯,每有所得,欣然忘言!!
2021年5月29日 下午11:13 2F
曾国藩的另一面: 为官的老辣,战场上的杀伐决断,为人的以退为进,为己也谋私,所以之前耳听对曾国藩的评价并不准确。曾国藩不是平常人效仿的对象,但他肯定是做事之人的典范。
2021年5月29日 下午11:13 3F
陆陆续续看了半年,用时152小时,今天终于把这部描写晚清重臣曾国藩的历史小说看完。抛开历史课本的最终定论,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曾国藩作为肉体凡胎的常人之处,也看到他作圣人的克己奉公,自律自省。曾没有通天的本领,却勤恳如初;没有带兵打仗的将才,却越挫越勇;没有天赋异禀的智慧,却严格自律。时代变换,曾国藩的功名大业对于现代的普通人来说,已经难以达到了;但他身上许多好习惯,在今天正是非常值得学习和培养的。例如:不管多忙每日日记反省,抽空对兄弟子女的教育,广交朋友识人用人,就这三点,但凡普通人踏踏实实做好一条,不说成功,至少都能小有成就。但曾国藩反省太多,对自己的约束太狠,耗费精力太多,最后油尽灯枯却是需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