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说的形式,虽然略失真实,但是却有助于阅读,况且本就是历史的遗迹,做到一百分的还原,恐怕也是不可能得。就当以《三国演义》来读,领略其中奥义吧。
这奥义也不是三言两语能传达,更需要结合自身经历来理解。例如年轻气盛的时候,是绝不理解这些委曲求全、表里不一的做法,但这个世界本就不是非黑即白,因为人各有志,只能求同存异,甚至需要权术手段,在满足他人欲求的同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也是曾公虽然有志于匡扶社稷,却无力回天,有时还要强忍骂名的缘故。
无论庙堂之高,亦或江湖之远,都是芸芸众生,除非像广敷那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所以江湖事,就有江湖气。而选择走哪条路,都是各人的选择罢了。
除了曾公以外,最动人的莫过于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彭玉麟的才情无双,“一生知己是梅花”;虽虚构却也来源于生活的康福两兄弟,立场不同,但都是赤子之心;还有以前只是零星知道的左宗棠、李鸿章、容闳,没想到他们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许就是读历史类传记类的惊喜所在。
https://xpanx.com/
2021年5月30日 下午6:05 1F
唐浩明老师的书是紧接着张宏杰老师的《曾国藩传》看的。相比之下,通过小说形式徐徐展开曾老波澜壮阔的一生,描述更多曾老内心世界,有血有肉。
不过,为了突现曾老,书里还把其它人物压低了一些,比如骆秉章;还有美化了一些太平天国。因为太平天国运动,可能是中国史上最大的同胞内杀运动,我个人还是蛮反感的。
嗯,用一本书来总结一下曾老这一生,就是:一个人的朝圣之路。
2021年5月30日 下午6:05 2F
甚是喜欢这种带点演义性质的人物传记。而本书可算是此类中的佼佼者。
曾国藩的形象写得饱满、充实。遇事时抉择权衡的心里活动应是作者根据相关资料的创作,如同主人公自述般的融入感,同时也是全篇主题最密实的填充,是本书的一大高明手笔。
以往碎片化读到的曾公金句语录等,在本书的各个事件中都有细腻的体现,令读者感触更深。
尤其拜服结尾收篇那几章的笔调,生命最后时光的身体表现、思想溢出、情绪波动,刻划得入木三分、严谨细致。
全篇最后一段,结合时局的黑雨凄怆的描述,更见作者功力。
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