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全集》——唐浩明

MoMo 2021年5月30日18:15:32
评论
575

曾国藩全集》是唐浩明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全书约110万字,创作约历时11年,看完约34小时。

唐浩明,晚清历史小说家,湖南衡阳人,而曾国藩也是湖南人。据说,与史结缘,还有一段奇妙的缘分,似乎在冥冥之间让两代的衡阳知识精英跨越时空,成就了彼此。唐浩明的老家曾国藩的家乡相距只有15里地,唐家的祖先曾经办了一个私塾,请了个名塾师汪觉庵。曾国藩年轻时为求这位名师,入唐家私塾读书,后来他当了大官,唐家修族谱,就请曾国藩撰序。而在150多年后,由唐家子弟唐浩明为曾国藩编全集、写下历史长篇。

他被誉为国内外研究曾国藩的第一人,也被赞为曾国藩的异代知己。

这本书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以及文学沉淀,细腻的文笔,时而诗兴大发,时而引经据典,更可贵和令人欣喜的是信手拈来的小历史故事,把看似毫无关系的人物结合在一起,切合得天衣无缝。所以这部书,看似诉说了个人的兴衰荣辱,其实是一个朝代的缩影。行军打战打时,有一股三国周郎赤壁赤壁卷起千堆雪的豪迈感;困顿疑惑悲到深处时,又有淫雨霏霏,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无奈之感;而当不公蔓延,百姓被残杀,暴虐无道的事情横行人间时,又有一种“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激愤感。这种别开生面的写作方法,很值得传记作家的借鉴,虽然此书乃是历史小说,采取“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方式,但是这种行文方式非常吸引人,可以说是集历史性,趣味性,传记性于一身。在我所读过的传记中,我苦恼于他们文笔的枯燥性,大大降低了著作的可读性。且本书背景复杂,故事主线辅线相交,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梳理,方可理清其中的点点滴滴。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冀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中兴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大、封一等毅勇候,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公”。

个人看来,唐浩明塑造的曾国藩,用故事和历史小说相结合的手法,描述了一个有血有肉,“打破牙和血吞”、 “忍辱负重”、“心机深重”、“心狠手辣”的曾国藩。

全书从曾国藩墨绖出山、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开始,描绘了曾国藩长沙训练湘军与湖南官场不合等重重阻碍,以及出师不利多次败北,数次自杀,却最终在众幕僚、朋友、道人的帮助下攻克江宁的历史。为了保住湘军、保住曾家的名声自翦羽翼、裁撤湘军,兴办洋务运动,名毁津门的人生。

儒家讲三立,立德,立功,立言。曾国藩在修身立德方面堪称楷模,身体力行,他对于曾家子弟的教育,放在现代,皆是令人钦佩的。认为家族兴盛不在于积累银两,置田产,而在出贤子弟。行军数十年,千封家书和日记得以保留,让后代得以一探他的跌但起伏的心路历程,实属不易。

知人善用,是曾国藩另一个为人钦佩的地方。西北有左宗棠,上海有李鸿章,彭玉麟等友人和同僚,得以在他百年之后,继续完成大业。此中,当有以曾国藩和左宗棠的相交,曲曲折折,是是非非,左宗棠雄才伟略,做事不拘一格,曾国藩生性谨慎,有所畏惧,故二人时有碰撞;也有以曾国藩和李鸿章的恩师互相扶持情谊;更有与康福家仆一场,以棋会友,以棋诉尽二人缘分,让人唏嘘不已;彭玉麟爱憎分明,光明磊落,淡泊名利,以画梅花寄托对小姑的爱情,以相守坟头报答杨国秀的爱慕相伴之情。

每个人一生中的所走过的路,同道中人如此之多,应当无憾。

心狠手辣,刚刚出长沙训练湘军时,曾国藩处处碰壁,由于处罚严厉,故有“曾剃头”的外号;此人工于心计,运筹帷幄,在劝降之后,杀鸡儆猴,当属太平军的韦俊为例;后为了弥补曾国荃在金陵犯下的错,想尽办法弥补,也不得人心,遭到很多人的唾骂。

后人对待曾国藩的评论褒贬不一,他,具有多重人格、时常有矛盾心理,集功罪于一身。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悲剧人物,本书结束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甚至有点可怜和同情他。正所谓人无完人,分析和评判一个人,切莫与他所处的世代切割开。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大清王朝风雨飘零。南有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带领的两广兄弟轰轰烈烈的向北前行,所到之处,城池官员丢盔弃甲,夺取清廷的半壁江山;满人向来自负,大清朝至上的自负思想以及对于汉人的不信任,使得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在质疑和胜利中摇摆,实在是痛苦在心口难开;从1860年开始,大英帝国打开了清廷国门,从此,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外国列强的先进以及在中国的肆无忌惮和清王朝的落后深深扎痛了一个儒家子弟的心,一面对于这种局势无能为力,一面又要帮助清王朝收复被太平军夺去的城池,同时还要接受满人朝廷对他的不信任和种种监督。

思及此,做人难,难做人,人难做,大概可以形容他的心境和处境了。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天津教案是曾国藩政治命运的转折点。他的主张和行为与时人冀望大相牾,引起中外舆情的激烈攻讦。他最后的不到两年的弥留岁月,是在訾议和病疾中捱过的。迟暮之感,生死之虑,每况愈下的国事,无时不在其心头盘旋,以至“心胆俱裂”。在此一年之前,他还以“中兴名将、旷代功臣”入京陛见,接受直隶总督关防,并赐予在紫禁城里骑马的殊荣旷典,气势之煊赫,足以使百官生羡,然而一年之后,竟谤怨交集,成为众矢之的,几落得身败名裂的境地。如此大起大落,荣枯无常,具有何等的戏剧性!

我为何同情他,可怜他,借用陈广敷的一段话:

广敷将曾国藩凝视一眼,然后端起茶碗抿了一口,放下碗说:“大人一生功业非凡,这一面世上称颂的人已经太多了,山人也就不说了。山人要说的是另一面,那就是大人一生给自己,也给历史留下了一桩大憾事。说明白一点,即大人自己的企望和世人对大人的期望相距甚远;大人自己的期望不可能实现,而世人期望于大人的,大人又不愿意去做。这,便是憾事。

这是他在人生最后阶段,苦苦思索还是无法得到解答的一个问题。

中兴名将,中流砥柱,这和他自己的期望相差甚远,而且他本人相当注重名节,天津教案事件后,他一度心情低沉,甚至有不久于人世的直觉。

如果,当时击败太平军后,曾国藩联合左宗棠,李鸿章,集体推翻清王朝,结果会怎么样?后面的历史是不是会被改写?

曾国藩深受皇家恩惠,饱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影响,他压根不愿意以一己之力取代清廷,而是竭尽全力扶起这座将倾欲倒的大厦,留后世一个忠臣之名。

我最欣赏他的一点是,吾日三省吾身。不论是江西受困,投江保名节,还是攻破安庆,收复金陵,敢于总结,善于总结,时时刻刻提醒和反省自己,是我认为非常值得学习的一点。他的思想变化巨大,一开始坚决奉行儒家刚正不阿的思想,做事情不留情面,雷厉风行,反而处处碰壁,处处失意;从江西退回老家后,他研究黄老思想,软硬兼施,做事情考虑周到,才慢慢的处理好了地方上的官场问题。

我们人生,总会有意气风发,不可一世,嚣张跋扈的时刻,少年时代,初生牛犊不怕虎,步入中年之后才会思虑周全,晚年之时,更多是在回忆和反省。这种深刻的思想变化,在曾文正公的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2017.07.25

https://xpanx.com/
MoMo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1年5月30日18:15:3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xpanx.com/1392.html
向曾国藩学习,日日精进。 读书

向曾国藩学习,日日精进。

曾国藩的成功对我们的人生有巨大借鉴意义,他从一个名不见经传、没有家庭背景的乡下人,最后成为清代名丞,他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智慧。 001勤能补拙 曾国藩考7次才中秀才,不管当时的笑话怎么样去证明他...
‌《曾国藩传》 【故事】 读书

‌《曾国藩传》 【故事】

‌《曾国藩传》 【故事】 1. 曾国藩考了七次秀才才中,第六次被“悬牌批责”当作反面教材给示众了。曾国藩开始思考自己失败的原因,把自己的卷子和满分卷子对比,总结自己的方法。在第七次顺利考中并在接下来的...
读曾国藩有感,做人要学曾国藩。 读书

读曾国藩有感,做人要学曾国藩。

读曾国藩有感 做人要学曾国藩。 自古以来,被称为完人者,两个半也,前两个完整的是孔子和王阳明,而这半个就是曾国藩,曾国藩是毛泽东的偶像,所以,曾国藩其人,可见一斑。曾国藩一生都在致力于立功,立得,立言...
曾国藩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不是一个幸运的人 读书

曾国藩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不是一个幸运的人

在翻阅家谱上至六百年都没有一个秀才在册的曾氏家族,在曾国藩经历了七次如刺如锥的科举之痛之后,终于迎来了曾家的第一次扬眉吐气的时刻。也正是在这第一次人生重大的挫折教育后,曾国藩做出了人生的第一个选择:越...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