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我前前后后用了三个星期看完。由于阅读的过程中感触良多,结束前总想着应该在看完后稍微总结两句。却没成想到,结束的那刻感觉天地苍茫,心里波涛汹涌,却组不成一段话。我知道这是思维重组的过程,大脑和计算机一样,需要一段时间计算才能得出结果。今天,本以为都快忘了总结这回事,脑子里却突然突然出现了曾老头的形象。
叫他曾老头,没有丝毫不尊敬的意味。作为一个被历史铭记的人物,首先他还是一个人。甚至于说,如果走近了看,其实他就是一个普通人。懦弱,自私,虚伪,这些词在他身上也都存在。他不是一个越挫越勇的人,和大多数普通人一样,遇到挫折容易退缩,自乱阵脚。他官场失意回家丁忧时自暴自弃。他战场失败时也会选择投江自尽。这些都是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特质。不过,他身上还有另一些可贵的东西,再加上时势造英雄,曾国藩从一代人中凸显出来。
这几个可贵的品质一部分反映在他对人才的态度,曾国藩有善识人的名声,他珍惜人才、重视培育人才,也擅长驯服人才。所以到了后来他的门生遍天下,这也是为什么他得以在后期事业越做越顺的一个重要原因。曾国藩在起初就有一个意识,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做事必须要集结一群人的力量。用人才就像用器,要发觉各器的优势。就跟打游戏一样,英雄需要收集各类神器,神器多了就会越来越厉害。当然,善收集神器和个人英雄主义,以及善于用人还是有区别的。左宗棠就是一个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者,而且觉得老子天下第一,自命为今亮。左宗棠也实在是个人才,这类狂傲到顶,嫉恶如仇,我行我素的人居然能在中国传统官场做到高位,简直不可思议。所以也印证了一个道理,风吹万物而不同,存在即自然,条条大路通罗马。当然,能力还是硬道理,左宗棠是一个特别擅长理学的人才。此外,也亏了他的狂傲,塑造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曾国藩另一个品质是他的求学之心,包容之心。求学之心不用多说,在文中的描述贯穿始终。包容之心体现在他对新事物的包容。在当时一批官员里,他是少有的几个能看到在西方国家发达科技冲击下中国的现状和未来的人。他的包容之心还体现在他对人的低姿态上。如果有人给他出主意,这人认不认识,是否有名,是否贫贱都没关系。他都会礼贤下士,认真听取别人的建议。即便是很不上道的主意,他也不会当面拂人颜面。这是他的内心修为,也是御人之术。因为他的求学之心,包容之心,所以这个人的性格和修为是活的,时刻在主动变化的。
曾国藩还有另外一个品质,难能可贵,甚至于说是其他几个品质的基本,像是植物的肥料。有肥,植物才能越长越壮。这个品质就是善于总结,记录。文中描述他的识人之术是这么说的。他先是看了一些识人的书籍,然后在生活中经常观察,一一对应总结。坚持这样打怪升级,想不厉害都难。他的善于总结也体现在很多别的方面。比如,他对书法,读书,做人,持家等各方面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论。总结读书的涵泳一词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最最重要的一点,不忘终始。所谓外圆内方,不管时间将我们磨成什么样,或者我们将自己妥协成什么样,都要保持一颗初心,要记住自己的使命。曾国藩被他的老侍卫认做虚伪,个人觉得这是不需辩解的。如果因为这样被称作虚伪,这也是不可避免的成事的代价吧。所谓知其白,守其黑,不知是否可做此解释。
其实,这些品质人人都是耳熟能详。但能切到实处,贯穿始终的人能有几人?正是因为没有几人,所以我们才能认识了曾国藩。谢谢作者,给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立体的曾国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