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位者,以知人晓事二者为职

MoMo 2021年5月30日18:30:22
评论
683

所谓高情商,就是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即使百年皇图霸业,也不过转眼云烟,历史之精彩,不能只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更多的是人心和人性。

有温度的去看待每一个历史人物,你会发现,他们也和我们一样,会面临友情的背叛,会遭诬陷无法自清,会驱使良知与功利博弈……

见识了人性的光辉,也目睹了人性之弱点,这样的历史,才是有生命力的历史。

后人的一般印象中,曾国藩是一个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道学家,其实生活中的曾国藩是一个极富风趣、极重人情的人,亲情和友情,是他一生快乐的两大来源。

他长于言谈,也颇具幽默感,知人善用,举凡晚清名臣,基本上都得到过他的知遇之恩,举荐之恩,师授之恩。

“衡才不拘一格,论事不求苛细”——曾国藩

随着左宗棠地位的迅速上升,他与曾国藩的关系又一次出现了恶化。

首先当然还是用兵方略上的争执。

左宗棠军略上看法确实更有见地,在升任浙江巡抚之后,对曾国藩的兵略批评越来越直言不讳,对曾国藩的用人之道不以为然,对曾国藩的调度拒不从命,对曾国藩的信件,动不动就不予回复。

当左宗棠升任闽浙总督,与曾国藩地位相等后,二人冲突就更开始表面化了。

二人第一次冲突的导火线是军饷问题。

湘军军饷一直是曾国藩最头疼的问题,因为江西是湘军重要的饷源地,曾国藩保举沈葆桢出任江西巡抚,没想到沈葆桢想把江西财政收入都留为己用,不再为湘军供饷。

曾国藩把左宗棠当成了心腹和知己,与之推心置腹地谈论此事。他万万没想到,战争形势的发展,使左沈有了共同的利害关系,沈葆桢愿意为左氏供饷。

当沈葆桢与曾国藩打起奏折官司时,左宗棠站到了沈葆桢一边,拒不为曾国藩说话。

曾国藩采取了一如既往的忍让态度,没有进行过多的解释和争辩,但心中难免不存芥蒂,双方的关系,至此已经阴云重重。

然而就在此时,左宗棠又给了曾国藩重重一击。

太平军为了解天京之围,对湘军展开突然反攻,大举攻入了皖南。

左宗棠认为这是曾国藩调度不力、防备不当所致,在未和曾国藩商议的情况下,要求清廷从曾国藩的辖区范围内分割出江西、皖南,清廷早就想收缩曾国藩的兵权,接到此奏立即批复同意。

这显然是对曾国藩权势和威信的一次严重打击。左宗棠的这一举动,正式宣告曾左关系解体。

在整个湘军集团中,左宗棠是唯一一个始终要越曾国藩而上的人。

清廷见分化政策收到效果,从此更加放手扶植左宗棠的势力,左宗棠功名之顺遂,出乎所有人的想象之外。

曾左二人正式决裂,发生在同治三年。

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正午,清军攻克天京。曾国藩弟弟曾国荃捷报:幼天王死了,南京城内十万太平军皆被消灭,南京一役,圆满成功。

大清朝廷册封曾国藩为一等侯,世袭罔替,同时册封曾国荃为一等伯,“兄弟二人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然而,曾国荃没有详细调查,南京城破之际,有数千人突围成功,其中就有洪秀全的儿子幼天王。

左宗棠通过线人,得知了幼天王的踪迹,他没有兼顾大局和私交,及时把这个至关重要的消息告诉曾国藩,让曾国藩定夺或者有所准备,而是立刻直接奏报朝廷此役除恶未尽,更故意夸大幼天王的影响力,贬损曾氏兄弟的战功。

朝廷勃然大怒,慈禧太后降下严旨,切责曾国藩欺君罔上。曾国藩的自尊心受到了空前打击,声誉也大大跌落。

因为事情涉及曾国藩的部下和兄弟曾国荃,加上左宗棠奏折中的蓄意倾陷,让曾国藩更气愤难平。

轻易不会攻击别人的曾国藩,用难敌的锋芒反戈一击,揭出左宗棠当年的一桩老底:同治三年左宗棠攻陷杭州后,曾有数万太平军逃出,左宗棠却汇报成只有数千人。

这事曾国藩早就心知肚明,却一直为左宗棠保密。

左宗棠没想到曾国藩会来这一手。事情闹到这一步,双方你来我往,攻防不断。

从表面上看,左宗棠不顾私情,第一时间将侦知到的情报上奏朝廷,大义凛然,光明正大。

但是如果考量一下事件发生的时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推动左宗棠做出此事的,是纠结了他一生的“科举清洁”和“瑜亮情结”。

曾国藩愚笨平庸,但因科名顺遂,早早占据了有利地位。

创建湘军这个想法是曾国藩和他共同提出来的,曾国藩最得力的助手塔齐布是他首先发现并推荐给曾国藩的。

左宗棠做好了只手擎天的一切准备,足智多谋,大的战略方针比曾国藩更高明,却因为身无名分,无法充分施展,最终“出身太迟”,追赶曾国藩已来不及。

这年九月,清军终于在江西擒获幼天王,从事实上证明了左胜曾败,曾国藩更陷于难言的尴尬。

双方彻底失和,自此而始。直到曾国藩去世,两人之间再没任何私下交往。

曾国藩在左宗棠进身之路上,一路扶植提携,左宗棠如此对待曾国藩,可谓恩将仇报,那么,左宗棠是只对曾国藩一人如此,还是对所有朋友也这样呢?

这个问题,可以用木心先生在《琼美卡随想录》里写到的“友谊的深度,是双方本身具有的深度”作出回答。

左宗棠高己卑人、刚直无饰、盛气凌人,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缺乏包容,许多有识之士对他都敬而远之。

左宗棠用人,喜欢使之盘旋自己脚下终生不得离去,终其一生,左宗棠提携起来的人很少。

他的部下中,没有一人后来担任朝中一、二品的文官,在地方出任督抚的也很少。

左宗棠英雄一世,但缺乏友情一环,先后绝交的朋友不止曾国藩一人,他和朋友几乎没有一个能善始善终。

相比之下,曾国藩的人际交往就比左宗棠成功多了。

曾国藩一生朋友如云,且其所深交,都是相当杰出的人物。曾国藩善于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对朋友提携报答,不遗余力。

曾国藩的部下几乎都经过他的举荐,其中有二十六人成为督抚、尚书,也就是“正部级”官员。

绝大多数人都终生与曾国藩保持着深厚的个人感情,李鸿章更是终生以做过曾国藩的学生为荣。

人生五伦,曾国藩几乎没有任何缺憾。

失和之后,曾国藩从来没有公开说过左氏一句坏话,私下里也不怎么对人谈论他与左氏的是非短长,真的做到了“相忘于江湖”。

然而左宗棠却停止不了对曾国藩的评论,每见一人,都要谈他与曾国藩关系的来龙去脉,每谈此事,则必“大骂”曾国藩。

面对左宗棠的不断攻击,曾国藩幽默风趣的表示自己口笨心拙骂不过左宗棠,所以不如省心省力。

曾国藩同时要求自己的亲朋好友及家人不要回击左宗棠,避免火上浇油,还鼓励他们尽量与左宗棠搞好关系。

曾国藩达观淡然,相信自己的拙诚,终能白于天下。

同治五年,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受命镇压西捻军,后又因为西北地区回教起义导致局势动荡不安,左宗棠继续西征。

同治九年,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其辖下的江苏乃西征军重要的饷源地。不可避免的曾左二人也因此有了平生最后一次交集。

晚清督抚之间的个人关系,对政治运作影响极为重大。

所以,当左宗棠听说曾国藩回任两江后,第一反应是担心曾国藩不实心实意支持他,破坏他成就大功。

然而不久他就发现他判断错了。曾国藩份内的那份军饷源源不断,稳定而可靠地输送而来,不但足额而且及时。

而其他那些与左宗棠个人关系一般的省份都没能做到如数按期。

除此之外,在左宗棠剿捻及西征中,曾国藩又将最得意的部下刘松山交给左宗棠使用,刘松山屡立巨功,对左宗棠帮助极大。

曾左晚年这最后一次交集,左宗棠真正的感动了,他第一次对曾国藩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敬重和钦佩。

左宗棠意识到,他误解了曾国藩,做了几十年的朋友,他其实一直没有真正理解曾国藩。

左宗棠执著于“争功”,然而此时的曾国藩,却早看破功名,跻身圣域,以天下为己任,虽然一直不断挨着左宗棠的骂,曾国藩却对左氏之才一直赞不绝口。

“居高位者,以知人晓事二者为职”曾国藩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这是曾左关系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左宗棠有了与曾国藩和解的想法,繁忙的军政,他在等待机会,也觉得来日方长。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曾国藩因脑溢血逝世于南京两江总督府,年不过六十二岁。消息传出,天下震动。

当时身在西北前线的左宗棠派人千里迢迢送来的一对挽联:“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挽联上署“晚生左宗棠”,而曾国藩生前左宗棠从来没对其称过晚生。

失掉了老朋友的这一刻,左宗棠才意识到他的损失是多么巨大,他又是多么对不住这位忠厚长者。

在曾国藩身后,左宗棠对曾国藩的后人极其照顾。曾国藩儿子曾纪鸿贫病而死,证明了曾国藩一身清正,更增加了左宗棠对曾氏后代的垂怜之意。

左宗棠和曾国藩较量了一生短长,总也不服气。

但是最后,他服了。心高气傲的左宗棠用了“自愧不如”四字作为二人关系的最后总结。

“左帅以盛气行事而不求其安,以立功名有余,以语圣贤之道,殆未也。”            —— 郭嵩焘

“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代难逢天下才。”

——李鸿章

圣贤一定是豪杰,而豪杰不一定是圣贤。曾国藩是圣贤,而左宗棠仅止于豪杰。

https://xpanx.com/
MoMo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1年5月30日18:30:2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xpanx.com/1409.html
向曾国藩学习,日日精进。 读书

向曾国藩学习,日日精进。

曾国藩的成功对我们的人生有巨大借鉴意义,他从一个名不见经传、没有家庭背景的乡下人,最后成为清代名丞,他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智慧。 001勤能补拙 曾国藩考7次才中秀才,不管当时的笑话怎么样去证明他...
‌《曾国藩传》 【故事】 读书

‌《曾国藩传》 【故事】

‌《曾国藩传》 【故事】 1. 曾国藩考了七次秀才才中,第六次被“悬牌批责”当作反面教材给示众了。曾国藩开始思考自己失败的原因,把自己的卷子和满分卷子对比,总结自己的方法。在第七次顺利考中并在接下来的...
读曾国藩有感,做人要学曾国藩。 读书

读曾国藩有感,做人要学曾国藩。

读曾国藩有感 做人要学曾国藩。 自古以来,被称为完人者,两个半也,前两个完整的是孔子和王阳明,而这半个就是曾国藩,曾国藩是毛泽东的偶像,所以,曾国藩其人,可见一斑。曾国藩一生都在致力于立功,立得,立言...
曾国藩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不是一个幸运的人 读书

曾国藩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不是一个幸运的人

在翻阅家谱上至六百年都没有一个秀才在册的曾氏家族,在曾国藩经历了七次如刺如锥的科举之痛之后,终于迎来了曾家的第一次扬眉吐气的时刻。也正是在这第一次人生重大的挫折教育后,曾国藩做出了人生的第一个选择:越...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