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曾国藩,有许多版本的书,也零碎看过其他版本的。唐浩明先生写的《曾国藩》,我一开始是当做传记来读的,读到中途发现有些经不起推敲,比如:曾国藩收到的密信,当场就烧了,曾国藩临时起意写的诗,也当场烧了,没有外人在场,作者是如何知道的?严格来说,这是本小说,以下就书中的人物角色有感而发。
忍不住想先写雪琴(彭玉麟),真的是旷世奇才,痴情奇男子。特意搜了下百度,百度给出的历史评价:“一生不慕名利、不避权贵、不治私产、不御姬妾。虽然一生六辞高官,却在国家危难之时,抱着年迈多病之躯,临危受命,抵御外敌。一生画梅吟诗,纪念与他相恋早逝的梅姑,痴情重义,终生不悔。在权贵当道、腐败之极的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年间,成为了一个罕见的清廉、正直、淡泊、重情重义的名臣。如他自己所述:‘臣素无声色之好,室家之乐,性犹不耽安逸,治军十余年,未尝营一瓦之覆一亩之殖,以庇妻子。身受重伤,积劳多疾,未尝请一日之假回籍调治。终年风涛矢石之中,虽甚病未尝一日移居岸上’,‘臣以寒士始,愿以寒士归’”,很是到位,个人在这本书中最喜欢的人物便是雪琴。
说说主角曾国藩,有过人的本领,也有局限性。
过人的本领:
一是好学习。曾国藩天资并不聪颖,秀才考了7次才中,他老爷子曾麟书更厉害,考了17次,直到43岁才中秀才。曾国藩考上秀才后,算是顿悟了,乡试一次就过了,中了举人,两经波折过了会试,中了贡士,27岁过了殿试考试 ,中了进士,但是殿试成绩不太理想,三甲四十二名,但却是最年轻的进士,这也得感谢他爹,虽然教得可能不怎么好,但是把基础打扎实了。曾国藩进翰林院,是因为他比较灵泛,有贵人相助。他的整个人生经历印证了那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不像一般官僚,身居高位就会忽视学习,特别是晚年,愿意接纳新知识,采纳魏征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积极推动洋务运动。
二是严自律。曾国藩的自律是最让人敬佩的,时时刻刻克己奉俭,身先士卒,以身作则,能在那个年代带出一支骁勇善战的湘勇出来,跟他自我严格要求有一定,他的这种品质也在时时刻刻影响着身边人。
三是善用人。这是曾国藩最厉害的人,要说曾国藩可能真没有带兵打仗的天赋,临时受命上一线,不得不不苦读兵书,可是依然没什么效果,甚至讽刺的是,他亲临一线带兵的战役,十打九输。可是,他的幕僚厉害,手头的将士厉害。不拘一格降人才,知人善任,所以才有这么多有才有志之士围绕他一起建功立业。
局限性:
一是个人局限性。看到中途,清朝已摇摇欲坠,慈禧垂帘听政,治国的本事没有,整人的手段却高明,这完全是把国家和民族往沟里带的节奏,这时候湘军已成气候,旁人多次劝其揭竿而起,可他为了表忠心,自剪羽翼,裁军几万。看得心里挺着急的,仿佛自己置身那个年代,想着具备这样能力和资源的人能够力挽狂澜,救民族于水火之中。曾国藩的局限性就在这,作为一个农家子弟,他靠自己一步步爬到当今汉人最高官位,内心来说,他其实是满足了,他想的更多的是扩大自己的家族,培养自己的后代;再就是受清朝文化影响,对朝廷确实忠诚,其实换过来想,真的是忠诚吗?不是怯于当时皇族力量?左宗棠有意思,几十年来,就是瞧不起曾国藩,可是怎么骂曾国藩,曾国藩也难真正生气,但是晚年给曾国藩的一封信里让曾国藩甚是宽慰,颇有一种老兄弟,骂你这么多年了,我们都是黄土盖到胸口的人了,我就给跟你直说吧,我懂你的不容易,骂你是爱你,想激励你变得更好的味道。用广敷的一段话是:只可惜大人囿于忠君敬上之小节,无视拯国救民之大义,更加上大人禀赋拘谨怯弱,终于只为保己身及曾氏一门的安全而裁撤湘军,自剪羽翼,失去了大好时机,辜负了亿万百姓的热望,为史册留下一桩永不可挽回的遗憾!
二是历史局限性。还是谈该不该揭竿而起的事。我想,那么多人劝过他,朝廷知道他力量已到不可控的地步,遂处处想办法削弱他,他恨,他气。难道他就真的没有想过?皇权的诱惑那么大,想必他深思熟虑过。他亲眼看到自己的创建的湘军由盛到衰,他亲眼看到战争的残酷,百姓流离失所,亲身感受到列强对我国的欺辱……在这些经历后,他的感受是什么?早点停息战争,发愤图强,振兴国力。从现在的眼光来看,估计当时揭竿而起不一定成功。当年太平军是以有衣同穿,有田同耕的信念笼络了一大批贫苦人民,太平军的失败是理想信念不坚固、高层腐败内斗,而那时候的湘军拼命的信念是当官发财,打仗可以,治国不行。一句话,革命的条件还未成熟,不过却在萌芽了。
最后用左宗棠的一句话来评价曾国藩: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