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终于看完了,打算花时间阅读之前查看了很多关于这本书和这个人的评价,真可谓百家争鸣,各家都能自圆其说,好奇心驱逐下带着群疑满腹的强烈心绪开始了探究这位充满争议与神秘历史人物的道路。
整本书贯穿曾国藩的一生,内容大到赫赫战功,小到家庭琐事。
总结其一生,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其一:在京做官,曾国藩一生最爱诗文,或许翰林院的生活是其最舒适的日子。
其二:组建湘勇,他一介文弱书生,凭什么以武功名世?建勇前期,经历了多次失败,甚至羞愧到两次投江自杀,曾国藩之贵在他的自知之明,带兵打仗其是外行,不仅不能比郭李,就连部下塔罗彭杨都不及,但其知人善用为其功业达到顶峰打下了基础。作为组织者和发起人,却认识到自己绝非领兵上阵的将军,一开始便作为幕后策划者,去筹军饷,招纳人才,招纳各种人才并高价用之,一旦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立即展现出无尽其才,人尽其用的功效,发现了人才,立即用之任之,不猜不疑,让他们大胆地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具。
人世间有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才能,识人用人是一切才能中的最大才能,曾国藩清醒地看到这一点,并运用得自如,为国剿灭太平天国,也为其达到了人生事业的巅峰。
其三:裁撤湘军,太平天国被剿灭后,朝廷对这只拥有十多万水路湘军的部队由起初的戒备之心已然到了惶恐不安的地步,卧榻之侧,岂容旁人安睡?哪朝哪代的君王不是如此!何况面对的是西太后叶赫那拉氏这样一个权欲极强,心机极多,手段极狠的女人。又加之取胜进城后湘军的腐败表现也让曾国藩开始失望,这样的军队,即使不撤,也不能打仗了。不如裁去五万八万,既令朝廷放心,也甩掉一个沉重的包袱。
纵览曾国藩的一生,不管是当时当今对裁撤湘军都是最有争议的一部分,在其近油尽灯枯时召见陈广敷的一番对话把这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观点推到了高潮,陈广敷一句“山人所期待的,也正是许多有识之士所期待于大人的,那就是希望大人借讨伐长毛之机会,锻炼出一支强大的汉家子弟兵,先剪灭长毛,次推翻满虏,最后在我神州大地上重建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让精神已散死期已近的湘军统帅在心底暗暗的发问:难道满人的朝廷真的已人心失尽,自己的抉择真的错了吗?
看到这个章节的时候内心也是矛盾的,对于一个对朝廷忠贞不二的忠诚来说,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竭尽全力扶起将倾的大厦的忠士是值得尊敬的。然而正如陈广敷所言,曾国藩的所处的环境内忧外患,外辱于四夷,内烂于十八省,咸丰帝耽于酒色,荒废国事,女主垂帘十年来,举措倒置,百姓哀怨四起,民不聊生,曾国藩手握十多万雄兵,却囿于忠君敬上之小节,无视拯国救民之大义,更加上其禀赋拘谨怯弱,终于只为保己身及曾氏一门的安全而裁撤湘军,自剪羽翼,失去了大好时机,辜负了亿万百姓的热望。
其四:晚期恢复江南贡院,恢复江南乡试,开办金陵书局,刻印船山遗作。认识到国之被欺压是因自身之懦弱,所以推崇“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鼓励学习西方,送幼童出国,大办洋务的阶段,成为早期引领洋务运动的先锋人物,也正是这个阶段,成为其为后世留下一段开启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萌芽的宝贵资产的佳话。
他的一生对于年轻一代的我们来说,也有着深远的激励与影响。
读完《曾国藩》,会对他的人格魅力和品质所震撼、所折服,先天资质并不出众的他,总在微小的事件上十年如一日的用专注执行着,比如写日记,不管面对的是硝烟四起的战乱,还是堆积如山的公文,甚于在近于油尽灯枯的日子都会坚持完成每日的日记。说曾国藩全凭运势走上人生巅峰的字句一概视而不见,习惯的坚持,是一种能力,我们总在99%的人群比例中一生碌碌无为的很多原因就因为我们没有拥有这份能力。古人云“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这句话的前提是自身也要有乘得了势,待得住时的能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