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来说,《西游记》应该是四大名著里唯一一本,即使没看过,做题时也能答对的书。相反其他三本,即使认真看过,也不一定能记得住考点。这当然是电视剧《西游记》的功劳,不知道看了多少遍86版《西游记》,那是我童年最深刻的记忆了。孙悟空是小时候最能给我安全感的“人”,我总想着要是能和他在一起,我就什么也不怕了,因为悟空总是有办法。看完这本书,越发喜欢悟空,最喜欢的是他那种坚强乐观的精神,他好像永远都能笑嘻嘻地面对一切,虽然有时遇到难关也会大哭,但哭完就能找办法解决,真的很励志了。
关于这本书的另类解读我也看了一些,由于我对佛教并不是很了解,所以看完也并没能产生那么多阴谋论的想法。由于书中巧合太巧,我也开了一些脑洞,比如蜘蛛精就是七仙女,灭法国杀的僧就是寇员外斋的僧之类的。不过对于真假美猴王后,六耳猕猴取代了悟空的说法,我就觉得纯属胡扯了, 相信有认真看完原著的,都不太会这么胡思乱想。神话故事的漏洞一定是有的,作为一个爱玩“找茬”游戏的人,每次教神话故事,我都会和学生一起找茬,以图一乐。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bug就是“天上一天,人家一年”的说法,完全说不通。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悟空每次在天庭耽搁的时间,就够唐僧儿女成群的了。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奎木狼下凡为妖的代价就是去老君那里扇了没两天炉子,天庭的律法也太宽松了。不过纠结这些并没意义,因为这本书让我喜欢并不是因为“严谨”,而是因为有趣,因为吴承恩的想象力够丰富,开的脑洞够大。
我觉得86版《西游记》真的是一部神作,短短25集的电视剧,居然就能把这本书的情节拍得差不离了。当然有些细节只有看书才能知道,书里有几个细节我觉得很有趣:原来红孩儿每次喷三昧真火都要把鼻子捶出血来;原来悟空拔下毫毛还要放嘴里嚼一嚼才能变化;原来沙僧并没有戴着骷髅头项链;原来九齿钉耙比金箍棒价值高;原来白龙马的屎尿很珍贵,所以它可能一路上都没有排泄;原来唐僧出发去取经的时候就已经三十一岁了……
最后来说说我对这本书的主人公的小看法吧:四“人”一龙马。先说白龙马,龙的地位在书里真的不高,所以很有可能西海龙王是为儿子着想,给他谋了这个当脚力的差事。白龙马的存在感其实不高,很多时候都和凡马没什么区别,要喂食,要拴着,连行李也看不了,还不驮行李。他就是勤勤恳恳一脚力,有额外出力的时候,但是不是很出彩。
沙僧一直给我的印象都是“老实人”,一般不作妖,当然也没有大贡献,安排他主要是来牵马或者挑行李的。他还有点和事佬的作用,每次悟空和八戒争执不休的时候,他三言两语就能化解争端,这点还挺厉害。沙僧很像悟空的小迷弟,又挺理性的,虽然记忆点不多,但我对他印象还不错。
我真的挺不喜欢八戒,好吃懒做,贪财好色也就算了,偏偏还爱搬弄是非,老是陷害悟空,挑起事端,唯恐天下不乱。偏偏前期八戒竟还挺讨唐僧欢心的,我身边要是有这么个人,真的是避之唯恐不及。当然八戒的作用还是有的,毕竟悟空在水里的战斗力不太行,遇到水战,还得八戒出力。
悟空当然是我的男神了,小时候的“梦中情人”,难免加了滤镜,但悟空也是真的很优秀。有个细节让我对他好感倍增:在高老庄时,有个仆人被派出去找高人降服八戒,受了不少委屈,后来庄主拿出银两感谢悟空他们,悟空就捉了一把递给那个仆人,真的很贴心了。悟空是个粗中有细的人,看起来大大咧咧,但是考虑问题却很全面。八戒经常故意找茬,但是悟空也没太跟他计较,性格还是不错的,从悟空在天庭的人缘那么好,就能看出来悟空社交能力不一般。悟空最大的缺点就是残暴了点,不太有好生之德,但是想想大鹏鸟屠了一城的人,都还能被如来收编,悟空杀的妖怪,强盗虽多,也不足怪了。
唐僧在电视剧里的形象也不太好,但比起书里的形象已经算美化了。印象中唐僧怎么也是个得道高僧,结果书里的唐僧不但胆小懦弱,轻诺寡信,也没什么悟性。书中的大道理基本都是悟空教给唐僧的,他还看不惯悟空,专喜欢八戒,说明耳根子软。每次看唐僧哭哭啼啼都觉得好烦,不长记性假慈悲,到底是怎么被观音选中的呢?后期唐僧的形象倒是有稍微好转,想想唐僧肉体凡胎,能坚持取经已经不错,我想他最大的优点就是能抵挡诱惑,单是这一点已经胜过很多人了。唐僧在西行途中,无数次回答人生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普通人可能一生都没有很认真去想,但是唐僧一遍遍回答,一遍遍自我暗示,因此能坚定取经这件事。
很久没有看一本书花这么长时间了,但是花得值,是一次愉快的阅读经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