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传》中阿甘,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是个傻子,或者说是一个弱智,可就是这样的人最终成为了亿万富翁。
有点不可思议,有人会说这是艺术作品表达的需要,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几乎没有。
但最近我看了张宏杰的《曾国藩传》,却发现曾国藩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例子。
曾国藩16岁开始参加科考,考了七次才中秀才,那时已经23岁了,而左宗棠和张之洞分别是14岁和16岁考中的秀才,李鸿章考中秀才的时候也才17岁。
可见曾国藩并不是一个脑袋好使的人,甚至还有点笨。
书中有个关于曾国藩的故事这样说:曾国藩夜里背书,有小偷伏在房梁上,想等曾国藩背完书后行窃,无奈小偷都已经听熟了,曾国藩背了好多遍还是背不下来,小偷怒喊:脑袋这么笨,还读什么书?
梁启超也曾评价曾国藩说:“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
意思就是曾国藩并没有什么过人的天资,在当时的贤杰中,他是最愚笨的。
曾国藩也评价自己:“吾生平短于才。”
可见曾国藩的笨众所周知,可就是这么笨的一个人,却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人们口中的“圣贤”,备受推崇。
曾国藩为什么能在同时代的贤杰中脱颖而出?为什么比李鸿章、梁启超、左宗棠能得到更高的成就?
看完张宏杰笔下的曾国藩,我觉得他具备了3种最重要的能力。
自省可能不难,难的是天天自省
首先是自省能力。自省能力就是不断的反思自己哪里做的不好,该如何改进。
曾国藩考中秀才,进了翰林院之后,在阅读了大量典籍后,决定要做圣人,但是如何才能成为一位圣人呢?
他决定开始写日记,每天都写,内容不再是每天做了什么,而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反思一整天的活动,从行为到大脑中的每一个念头,通过反思这些细节来改变自己。
这等于说在日记中把自己的所思所行都细细的分析一遍,排除当时所处的情绪和状态,能从更客观的角度来看待自己,达到自省的目的。
自省不容易,看看我们身边的人就知道了。
生活或感情遇到问题时从没有想过如何去解决,只是一味的把原因归结到外部环境,或者认为是别人的错误造成的,永远看不到自身的问题。
职场中中最典型的两种人:一种是小透明,无论在一个岗位待多长时间,他永远都是那个样子。
另一种就是永远给人惊喜的能量王,你总能看到他的变化与进步。
同样的工作,小透明想着完成就行,能量王想的就是如何更好,甚至是超额完成。
同样的错误,小透明可能会寻找客观原因,逃避责任,但寻求进步的人一定是寻找自身原因,为了下次能更好的完成,不再犯错。
如果你永远都认为自己没错,你就永远都是那个你,毫无进步。
笨反而是优点
其次就是曾国藩这个人很崇尚笨拙。
既然他天生就不聪明,那么就好好发扬一下笨拙的本领吧。
他不管做人还是做事,都很实诚,从来不饶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
比如,他待人接物非常真诚,要知道,在当时的官场,人人都带着一副面具,打着各种鬼胎,但曾国藩不这样,他能坦诚的对待任何人,不伪装自己。
他举荐人才、奖励人才。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曾在他手下待过,遇到合适的时机,曾国藩就支持他们独立出去。
李鸿章后来对曾国藩的支持念念不忘,一直以学生自居,深感曾国藩提拔举荐之恩。回想我们所处的环境,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大有人在。
此外,他带兵打仗只靠一个策略,那就是“结硬寨,打呆仗”。
怎么打呢?就是在行军打仗种,在自己的营地周围先挖出两道深沟,在沿着深沟筑起两道墙,先把自己保护起来。
然后也不主动突击,而是诱使敌人来打自己,等看清敌人的套路和打法,在主动出击,后发制人。
就是这股稳扎稳打的笨劲儿,成就了曾国藩的地位。
现代职场中,聪明人也不少,缺就缺在笨人太少。
职场中,经常会听到:某某某真是一个死脑经,要不时我们都辞职了,这个位置也能轮到他来做。这么笨的一个人,居然升职了,天理何在!
然后仔细观察会发现,在职场中能笑到最后的,往往都是笨人。
那些聪明的人自视清高、精于算计,总认为自己还有更广阔的空间可以发展。
当然,不排除有发展得更好的聪明人,但更多是不能正确定位自己的聪明人,反而将跳槽当成了家常便饭,眼高手低,最终一事无成。
什么叫与时俱进?就是看人所看不见
最后一点就是他能与时俱进,用成长性思维看待周围的一切人和事。
在中国传统社会,古代人通常把外来民族当做蛮夷,简单来说,就是介于人与兽之间,还达不到人的程度,比如匈奴和蒙古,他们见到中国皇帝要跪拜,俯首称臣。
所以对待西方洋人也是如此,要进贡称臣,三跪九叩,并且不能和他们共同居住在城里,而当时西方有着更先进的武器和更高的文明形式,当然不会接受这种不公平的待遇。
所以在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专门有一条就是规定外国人可以进城居住,他们要的是能公平对待。
这在我们现代看起来很正常,但是在当时很多人看不到这一点,他们总是一厢情愿地判定他们就是低人一等的半人半兽的生物,他们无法接受洋人和中国人是平等的。
然而曾国藩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和交涉中,看清了这一点,所以他提出对外国人要平等相待,把外国人当人,并且要求诚信外交,对外国人讲信用,而不是像对待野兽一般,毫无信誉。
曾国藩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积极的去看清这个社会,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新事物,他并不害怕变化,还能够拥抱变化。
前几年,微信公众号崛起的时候,大多数人还不明白怎么玩的时候,已经有人赚的盆满钵盈,而这时候再选择加入,反而什么都没有。
面对变化,来自本能的反应就是恐惧,恐惧之后,便会出现一道分水岭。
有的人,积极拥抱、调整并适应,后来会发现原来这才是阳关大道;
也有部分人,停留在恐惧的深潭中不能自拔,迷茫、惆怅以至信心坍塌,大浪淘沙,最终不见踪影。
改变就像抽筋扒皮一样痛苦,但不改变可能是粉身碎骨!
曾国藩就是经历了抽筋扒皮般的痛苦,化废为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伟人。这难道不是现实版的阿甘么?
2021年5月30日 下午8:18 1F
曾文正公成名之路,曲折而又艰辛;两次墨绖出山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自办团练开始至督抚四省之总督,灭长毛,剿捻,处处说到掣肘,时时受到猜忌。功劳越多,承受越多。
曾文正公而困而行,而勉而知,时刻自警自省,完成一生的使命。
2021年5月30日 下午8:20 2F
曾国藩最初是小张推荐的,看了个几页又放下了,后来在豆瓣榜单上看了这本书,于是又捡起来。
期间有一次面试,面试官问我在看什么书,我说《曾国藩转》,面试官又问那你学到了什么?
当时说的是,曾国藩的勤奋与坚韧,考了7次才考上秀才,纵使运气差点,但资质应也不是上称,就让自己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坚持一下,说不定就会成功了呢。
读到书的结尾,最后我想最值得我牢记于心的便是“不忮不求”。不嫉妒,不贪求,懂得失,知进退。学于古,则多看书籍;学于今,则多觅榜样。
加油啊。
2021年5月30日 下午8:21 3F
立德、立功、立言,他全做到了。
但他又像极了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出生普通、智商平常、身体素质不好,靠着自省和精进,不断地缩小与圣人的差距,最终内圣外王。
感谢张宏杰先生,使完整、立体的曾文正公跃然纸上,让我对曾公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学习,已购入纸质书,以便学而时习之。
漫漫人生路,愿以曾文正公为榜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