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这个人的一生,起点极低而抵达的高度很高

MoMo 2021年5月30日20:43:27
评论
362

1~总结曾国藩一生

曾国藩这个人的一生,起点极低而抵达的高度很高。曾国藩的智商平常,一个秀才考了七次。身体禀赋很差,一生与多种严重疾病相伴。出身也很平常,祖上几百年间都是平头百姓。年轻的时候,性格中还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他通过不懈的个人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这个过程是非常富有启发意义的。 

立功~一介书生,创建军队,统帅群雄,力挽狂澜

立德~道德修养近乎纯粹,毛泽东和蒋介石不约而同把他当作自己的精神偶像

立言~最后一个大儒,身体立行,登堂入室

2~曾国藩考秀才,被学台悬牌,责其文理之浅

 古时候科举考试不仅辛苦,而且还要忍受名落孙山的打击和他人的嘲笑讥讽,也难怪范进中举会疯掉。曾国藩考秀才不仅落了榜,还被学台“悬牌批责”。有正面范文,也有反面典型,曾国藩的这次考卷就被当成了“反面典型”。其实曾国藩的落榜和他父亲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后来曾国藩自学,掌握了考试的诀窍,写应试文章越来越得心应手。事实证明,被学台“悬牌批责”,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

 曾国藩中举人后,正式改了名字。据说由于“其师某病其鄙俗,始为改之”[插图]。“中式后,更名国藩。”[插图]就是说座师认为“子城”这个名字太俗气,给他改名为“国藩”,寄以“国之藩篱”之意。[插图]

 3~ 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结硬寨,打硬仗

 今人尚巧。办事越巧妙,越少费力气,越走捷径,当然就越好。很多人办事,都追求高效率,甚至不择手段。然而曾国藩不这样。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就是说,笨拙胜过机巧。办事笨拙,才靠得住。原因有三。第一,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第二,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多,总是失败,因此“逆商”也就是逆境商数比较高,抗打击能力特别强。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其实曾国藩一生做事,都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就是做得扎实,做得牢靠。这种作战方式,也是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和思维方式的体现。因此曾国藩打仗的第一秘诀是“稳”,先立于不败之地。军事首重“自固”,就是先要保存自我,然后才能谈到争取胜利。

每攻一座城市,先发挥湘军“民工建筑队”的特长,在城外挖两道长壕,把城围困起来,里面的一道长壕,是为了断绝城中的粮草接济,防止城里人突围。外面的一道长壕,是为了抵抗外来敌方援军的攻击。这就跳出了过去以一城一地得失为胜负标准的旧的战争观念。也就是说,战争的目的,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反客为主,消灭对方有生力量。

4~曾国藩怀着诚敬心态,坚持写日记,几十年如一日

 

首先,要把写日记当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日记要用恭楷来写,因为这样反映一种诚敬的心态。日记中规定的,就一定要做到。其次,日记的作用是“研几”,几就是细节,就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通过每一个细节来改变自己,而不是在细节上轻轻滑过去。一个细节上滑过,整个自我管理的工程都可能垮塌,所以在写日记时要反思一整天的活动,不光是要逐一反思自己的行为,甚至要反思检查自己大脑中转过的每一个念头。

 最后,曾国藩会把日记给朋友看呢?因为外力远远大于内力。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成。每个人的意志力都是有极限的,自己监督自己都是有盲点的,不容易做到彻底,但是人都有自尊心,因此通过自己的朋友、老师监督自己往往是最有效的,就好比一根基因不佳的竹子,随它自己生长,可能长得弯弯曲曲,但是如果把它种在竹林里头,周围都是长得笔直的竹子,和它们一起争阳光,它本身也就长直了。

5~猛火煮,慢火温

戒烟过程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领悟到,破除旧习,必须有悍然之力。“遏欲之难,类如此矣!不挟破釜沉舟之势,讵有济哉!”如果没有一点“截断众流”的悍然,一个人不可能走得实、走得远。 

但戒烟只需要做到一条:手不碰烟具即可。而更多的性格弱点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的。它是多年形成的,与人的其他部分血肉交融成一个整体,远比烟瘾复杂、隐蔽,并非可以用解剖刀单独挑出来割掉的。“学做圣人”是终生的事业。许多根深蒂固的缺点、毛病,通过一时半会儿的“猛火煮”,不会彻底改掉,只有用一生的时间去“慢火温”,才有可能慢慢化解。因此,在修身起始阶段,重要的是猛。在进行阶段,更重要的是韧。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一个人肯定会经受无数次的反复、失败、挫折甚至倒退。关键是不能放弃。

 他以练习书法为喻,说明人在困难、倦怠、麻木面前应该如何做:“(写字写到)手愈拙,字愈丑,意兴愈低,所谓困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插图]。晚年,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插图]

 

 6~“曾剃头”的长沙之辱

 

经过了长沙之辱后,,曾国藩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好汉打脱牙和血吞。”这是一句湖南土话,好汉被人家打掉了牙,不要吐出来让别人看到,要咽到肚子里,继续战斗。他不再和长沙官场纠缠争辩,而是卷起铺盖,带着自己募来的湘军,前往僻静的衡阳。全省官员瞧不起我,我不争一日之短长。等到我在衡阳练成一支劲旅,打几个胜仗给你们看看,那时自会分出高下。这才是挽回面子的最好办法!

 长沙之辱如同一根针扎在曾国藩心里,让他时刻难以自安,终于苦苦支撑,惨淡经营,斩关夺隘,排除万难。

7~湘军为什么牛气

 曾国藩创建湘军的目的不仅为了挽救朝廷,更是为了挽救他所珍视的文化传统。

曾国藩在创建湘军的时候,并没有首先去想“湘军怎么才有战斗力”,而是先来分析“绿营兵为什么没有战斗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

湘军在制度上的第一个特点是湘军高的军饷标准这也是清代军队的第一个制度缺陷,“低饷制”惹的祸。清代对文官实行“薄俸制”,就是给他们开很低的工资,其实军队也是这样,实行“低饷制”。湘军的高军饷使士兵能够专心训练,这就为湘军形成战斗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湘军在制度上的第二个特点是“将必亲选,兵必自募”,这一创新,也是军事门外汉曾国藩殚精竭虑、集思广益的结果。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十余里内之人”[插图]。老乡观念让每一层上级和下级之间都知根知底,且有选用提拔之恩。“由根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组织内部打通,成为一个由感情纽带凝聚起来的整体。[插图]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的“死党”。[插图]这是湘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来源。

第三个不同,是选人原则的不同。曾国藩选人,有一句话叫“选士人领山农”[插图]。“选士人”,就是军官都要用没有打仗经验的读书人,而不用那些有经验的绿营军官。 

曾国藩要建立的是一支有信仰有精神力量的军队,因为信仰出战斗力,精神出战斗力。选士人三个原因。第一原因是勇敢。理学是生死之学。因为学养深厚,他早把生死放在度外,所以打起仗来,从不怕死第二是经世致用,一直致力于有用之学。第三就是因为理学功夫深,在极乱的战场上,能做到不动心,所以头脑冷静,分析战况,分毫不差

 选士人的下一句,是“领山农”。

近山者仁,近水者智。“山僻之民多犷悍,水乡之民多浮滑,城市多游惰之习,乡村多朴拙之夫,故善用兵者,尝好用山乡之卒,而不好用城市、近水之人。”[插图]所以曾国

 第四个特点:是重视政治教育

”这种精神力量显然来自对宗教的虔信。要对付这样一支军队,湘军也需要有自己的政治教育。

 在曾

8~曾国藩的大悔大悟

 第一,他变得和气、谦虚、周到了。

 以前曾国藩是斑马群中的野马,自然引起斑马们的群起攻击。现在他也涂上了斑纹,以便让斑马们误认为自己是他们的同类。然而这番变化太过迅速,甚至引起好友们的误解。

 第二,他对皇帝,不再那么直言不讳,而是学会了打太极拳。出山之后,他奏事风格大变。皇帝命他再出之旨六月初三日奉到,初七日他就启程上路了。所上《恭报启程日期折》,平实沉稳,非常谦逊。无丝毫讨价还价之意, 

第三,他不再慎于保举,而是“同流合污”了。

胡林翼的感恩之情

曾国藩本以为平定太平天国之战与自己没有关系了,但是机会又来了。曾国藩居乡期间,心灰意懒。湖北巡抚胡林翼却千方百计、绞尽脑汁,为曾国藩创造再次出山的机会。 胡林翼是一个懂得感恩之人,他不能忘记,当初自己从贵州回到两湖时,手中不过是六百贵州勇。他离开九江战局赴湖北作战时,手下的兵将都是曾国藩送给他的。他后来攻克武汉,靠的也主要是曾国藩所派的罗泽南部。胡林翼对此一直感恩戴德,发迹后仍然念念不忘,他在给曾国藩的信中说自己的“皮匠小店”“昔年本钱出于老板”。[插图]

 胡林翼的性格特点是明敏、坚毅、精于权术。此时他已经以极为高明的手腕,笼络和操纵住了湖广总督官文。曾国藩后来回忆这段历史说:“(咸丰)八年起复后,倏而入川,倏而援闽,毫不能自主。到九年与鄂合军,胡咏芝(胡林翼)事事相顾,彼此一家,始得稍自展布以有今日,诚令人念之不忘。”[插图]

 

9~两江总督的清与浊

“济世人于水火,解生民于倒悬”。

如果给清官分类的话,曾国藩应该归入“非典型类清官”。也就是说,骨子里清廉刻苦,表面上和光同尘。这是因为曾国藩的志向不是做“清官”,而是做大事。

10~曾国藩三大外交观念

第一是对外国人要平等相待,要把外国人当人。当时中国人对外观念的一个心理症结是无法接受洋人是和中国人平等的“人”,仍然一厢情愿地判定他们是低人一等的半人半兽的生物。

曾国藩虽然早年也曾经认为洋人“性同犬羊”,但是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却已经完全改变了观念。他认为,外国人也是人。是人,就要用对待人的态度去对待他,不能用对待野兽或者牲畜的办法。

曾国藩第二个与众不同的观念是诚信外交。所谓诚信外交,就是对外国人也要讲信用。

第三个观念:在对外交往中,不要争面子,而要争里子。不要争小处,而要争大处。曾国藩关于外交的另一句名言是“大事苦争,小事放松”。对外关系应该着眼于大局,在有关国计民生的地方要拼死相争,但是不应该在入不入城之类的小事上纠缠。

11~天津教案:曾国藩是怎么成为“卖国贼”的

百姓是随势利而转移的,并无定见,他们在自身没有危险时,热衷于低成本爱国。但一旦有事,他们往往并不敢往上冲[插图],因此并不足以依恃。

当时的普遍心态是:解决这件事是你的责任,但是你的办法不让我满意就不行,即使我也提不出更好的办法。如果你做不好我就可以堂而皇之地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你。

我们要避免低成本爱国,不是一味的跟风宣扬民族主义情绪,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别国,而是要真正将爱国落实到细节和行动中,要多读书,多长见识,理性爱国。

 国藩创建湘军以前,中国的正规军队是没有思想政治教育

https://xpanx.com/
MoMo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1年5月30日20:43:2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xpanx.com/1523.html
向曾国藩学习,日日精进。 读书

向曾国藩学习,日日精进。

曾国藩的成功对我们的人生有巨大借鉴意义,他从一个名不见经传、没有家庭背景的乡下人,最后成为清代名丞,他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智慧。 001勤能补拙 曾国藩考7次才中秀才,不管当时的笑话怎么样去证明他...
‌《曾国藩传》 【故事】 读书

‌《曾国藩传》 【故事】

‌《曾国藩传》 【故事】 1. 曾国藩考了七次秀才才中,第六次被“悬牌批责”当作反面教材给示众了。曾国藩开始思考自己失败的原因,把自己的卷子和满分卷子对比,总结自己的方法。在第七次顺利考中并在接下来的...
读曾国藩有感,做人要学曾国藩。 读书

读曾国藩有感,做人要学曾国藩。

读曾国藩有感 做人要学曾国藩。 自古以来,被称为完人者,两个半也,前两个完整的是孔子和王阳明,而这半个就是曾国藩,曾国藩是毛泽东的偶像,所以,曾国藩其人,可见一斑。曾国藩一生都在致力于立功,立得,立言...
曾国藩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不是一个幸运的人 读书

曾国藩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不是一个幸运的人

在翻阅家谱上至六百年都没有一个秀才在册的曾氏家族,在曾国藩经历了七次如刺如锥的科举之痛之后,终于迎来了曾家的第一次扬眉吐气的时刻。也正是在这第一次人生重大的挫折教育后,曾国藩做出了人生的第一个选择:越...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