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读完之后,我的收获是什么呢?

MoMo 2021年5月30日22:09:37
评论
365

我很早就听罗振宇在他的节目中讲过曾国藩这个人。印象中,“结硬寨,打呆仗”是他提起最多关于曾国藩的话。这一次有机会拜读整一本书,真的是让我马上起了膜拜之心。

为什么会膜拜一个晚清时代的大官呢?

在看书之前,我的记忆还是停留在曾国藩血腥镇压太平天国,主张洋务运动,最后变成卖国贼,只会说老外好的一个人。可是,在读完张宏杰写的这整本从曾国藩爷爷,爸爸,到曾国藩从小到老去,那简直在我心中是一个完人。作者通过《曾国藩家书》,还有《曾国藩日记》,去尽量还原曾国藩的背景和处境。他是如何在各种情况下做决定,面对这些困难的。从一个小小的秀才,一路做官到直隶总督,也就是在天下督抚中地位第一,管的是现在北京周边的事情。

除了升官快,让我更佩服的是,他其实并不是官二代或者富二代,家庭一点背景也没有,甚至天资和身体健康两方面都很一般,根本不能说的上聪明和体壮。既然他都可以,是不是每人都可以呢?

这还真是鸡汤书的起点。来看看曾国藩的起点,他从小跟着爷爷和父亲,父亲叫曾麟书,考秀才17次才在43岁高龄考取。他爸可是当地的“明星”。每次放榜都会被全村人取笑。

为什么笑呢?秀才真有这么难考吗?其实就是考中秀才你可以理解拿到高中毕业证。你有见过留级16次的同学吗?如果真有,你会笑话他吗?虽然没有恶意,但是如果真知道站我旁边的人,考了16次还没有过,我肯定忍不住的劝说,还是别考了。

这一年曾国藩也和爸爸一起考,这次爸爸终于中秀才了,可是已经是43岁高龄,也不可能有什么政治未来。可他的儿子不同,这虽然是第6次落榜,这一次与前5次还不一样,在落榜处竟然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最后,还是在优秀例文和反例的地方找到,看到自己那篇被作为反例的文章登出来。主考官评到:“文法基础还可以,道理没有讲通”。

这可是被全村人都当成笑话,被笑话的势头已经超过自己老爹。这一次可是曾国藩被看成人生中的4大坎之一。父亲和爷爷榜样的力量真的很大,他从来就没有想过放弃。曾国藩在家书中提到爷爷:

“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曾国藩和爷爷一样,不管碰到什么困难,绝对不低头,倔强到底,必须战胜。这一次,曾国藩总结经验,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上下文,大局观上面,把道理讲明白。终于在第7次考中秀才,然后进省里面考试,一次考取举人,再到北京,在三年一次的大考中,变成进士。这简直像变了一个人,突然掌握了八股文的精髓,开窍变学霸,甚至再考进翰林院(这比清华北大还难考,这可是万分之一的几率才能考上的地方)

这可是光宗耀祖的事情,晚清的时候,只有家里出了做官,才算是光大家门。这个时候曾国藩才28岁,仕途才刚刚开始。

作者整本书的形式是以曾国藩一生中成就的三大事为主线,1. 京官阶段;2. 平定太平天国; 3. 身为总督的所作所为。中间还有着曾国藩的起起落落,从作为一个小官(没权没势)到“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也就是用今天的话,38岁就到了“省部级”。这可是整个清代历史升官最快的记录。其中,他还经历母亲和父亲的前后去世。在母亲去世之后他守孝三年,这个是古时的传统,凡是有亲戚走,都会给家人守丧。不过,太平天国起义,道光皇上让各地人开始团练,就是这个时候曾国藩从一介文官,转型去当武将练兵。把湘军生身练成一个主力部队。

为什么湘军可以从一个团练中变成一个精英部队呢?

主要是曾国藩找到为什么当时候的正规军这么差的原因。一是工钱少,所以被逼一边做兵,一边还要做第二职业。二是没有严格的修炼,一打仗就跑,不打仗的时候就和土匪没什么区别,经常骚扰老百姓。

所以曾国藩为了成立一个可以抵御太平天国的军队,就要把这些缺点给避开,1.找人不找当过兵的,在精不在多。2.给钱要高,这样士兵可以才专注练兵。如果在将领命令上的时候,如果逃跑,罚逃兵,惩罚分明。在打仗的时候,不来虚的,也不用什么技巧。就是6个字,“结硬寨,打呆仗”就是他们湘军的最大本领。最后,他们在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都一个一个败下阵来以后,力挽狂澜,把太平天国扑倒平定。

在曾国藩当官期间,他是受道光皇帝钟爱的,可是咸丰皇帝对他的又爱又恨,爱在他是有能力的,恨在曾国藩老是顶撞他。曾国藩怕跟着咸丰皇帝的乱指挥,他的部队就都灭亡了。所以,给咸丰来了一个,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毕竟,最后打胜仗才是最关键的。如果听皇上说的,打输了,也没有用。最后,在咸丰皇帝去世,小皇帝同治皇帝时期,其实是慈禧掌权的时代,一开始还是很信任曾国藩。可是,由于害怕曾国藩手中的兵权和势力,用尽各种方式来打击他。他最后能做到全身而退,是历史上很少见到。这又是曾国藩不贪不占的一方面。

曾国藩在带湘军的时候,因为没有地方经济实权,去到哪个地方就要向哪个地方的总督要拨款,要不到还要去找各种权贵筹款。这种辛苦让他渴望更多的实权,所以他向咸丰皇帝要官,要不是他就回家守孝。可没想到,这个时候太平天国内乱,危机看似自行解决了。咸丰就说,那你就去守吧。

听到这个消息,这个时候的曾国藩,还是那个盛气凌人,对自己和皇帝,所有的亲戚或者下属都非常严格要求。一有不合心意,就破口大骂。回到家守孝的时候,弟弟们被骂跑之后,甚至对自己弟媳们都大骂出口。不过,就在这个阶段,他接触到老庄的书籍,找到了大智慧。突然发现了新的天地。重头反思自己带兵和做官的所作所为,还有和皇上的交流,意识到自己的过失。

这一段也是我最喜欢的亮点,这是自从曾国藩在考秀才变学霸后的第二次开悟。

“矫激近名,扬人之恶,有始无终,怠慢简脱;

平易近人,乐道人善,慎终如始,修节庄敬。”

指出曾国藩自己为人处世的四大缺点:偏激,好名,也就是过于重视获得好名声;喜欢公开批评谈论别人的过恶;做事有始无终;待人接物过于怠慢。那么怎么做呢?也是四条:做事平心静气,更多地考虑他人的心理,站在他人角度立场想问题;更多地揄扬他人,表扬他人的长处;做事有始有终,越到后来越慎重;接人待物要更诚更敬。

曾国藩在这里把家居的两年称为“大悔大悟”之年,经过一年多的乡居,曾国藩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后来他回忆自己的这一变化说:“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得人家不是。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故自戊午至今九载,与四十岁前迥不相同。”

在接下来,咸丰皇帝再让他出来带兵,他对皇上,对各层官员都极其好的态度。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别人喜欢跟着曾国藩干事,帮助他。就曾国藩带出来的人,从最高的官到最低的官,都是湘系人马。所以,当时天下的人如果想升官,都会希望能跟着曾国藩做事情,加入他的幕僚。

他最出色的弟子,李鸿章,就接过他的担子。在处理很多和外国人的事情时,曾国藩都会给李鸿章自己的看法,洋人和我们是平等的,应以诚相待。这个观点我们今天是很容易接受,可是在当时,我们是以自己为宇宙中心的认知来活得,觉得除了大清王朝,所有其他人都是蛮夷,都矮我们一等的落后观念。所以,在和洋人交往的时候都是无法让老外信服的。最后,还是李鸿章的方式才更好的与老外进行交涉。

其实,在多年建立湘军时,从洋人那里买洋枪洋炮,曾国藩就知道外国人有更前进的武器和海军。应该通过向洋人学习,学成之后才能发扬光大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就是曾国藩支持的。最出名的那句话,”师夷长技以制夷”,来富国强兵。

书的最后,以所有同时期的幕僚,还有作者对曾国藩的高度评价来完结。

读完之后,我的收获是什么呢?

写日记是现在开始做的事情。我意识原来曾国藩其实也和普通人一样,他也会因为懒,而没有记日记。或者日记就是一行字。但是,当他真正下决心后,就从29岁那年,一直写,连一只眼睛瞎了,另外一只眼模糊的状况还继续。直到死去的前一天还在写。他写日记的格式是会有8个类别,分别为“读书”“静坐”“属文”“作字”“办公”“课子”“对客”“回信”,每日按格填写。除此之外,他还会把自己日记给自己好友传阅。就像今天我们的微博一样。反省,是另外一个他肯定会每天做的事情。

如果说要用一个词来总结曾国藩,我觉得是:

倔强!

这也是我从他身上学到最宝贵的精神。

https://xpanx.com/
MoMo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1年5月30日22:09:3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xpanx.com/156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