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不是一个幸运的人

MoMo 2021年5月30日22:13:15
评论
327

在翻阅家谱上至六百年都没有一个秀才在册的曾氏家族,在曾国藩经历了七次如刺如锥的科举之痛之后,终于迎来了曾家的第一次扬眉吐气的时刻。也正是在这第一次人生重大的挫折教育后,曾国藩做出了人生的第一个选择:越笨拙越努力。开始了人生的第一个反思,总结经验,寻找方法,实现了考试之路的一路畅通,顺利进入了翰林院。

为官生涯的开端虽然饱受寒门身份带来的芥蒂和局限,曾国藩还是早早定下了人生的目标:做圣人和实现目标的方法:写日记。

“拙直”其实有点像现在的正面刚的性格,曾国藩因为这种性格先后得罪了咸丰帝和两个权倾朝野的人物,成为了京师人人唾骂的对象。同样的原因,也让他在长沙成为众矢之的,他迎来了他人生第二次的重大挫折。

也正是在这种境遇下,曾开始了他创办湘军的历史创举。创办湘军对于曾国藩是特别特别难的,多么难呢,曾国藩是一介书生,对于行军打仗,作战指挥可以说一窍不通,一切都要从头学起,更何况,他得不到外援的支持,周遭都是等着看他笑话的湖北官僚,他没有办公场所,没有军饷来源。他的军队更是时时刻刻面临着最高统治者的怀疑,做好了可能会被怀疑私建军队,挑动着最高统治者最敏感的神经,做不好又会被统治者革职,更何况在当时江河日下的大清时期,国家内忧外患,没有一个开明富裕的社会环境,一切都是困难,一切都是巨大的挑战,但是曾国藩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勇气和超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组建了历史上使敌人闻风丧胆的湘军。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第三次选择,是曾国藩的“不出兵”,在自己的恩师和挚友接连面临被敌军围困、发出救援的时候,在皇上频频要求出兵的重重压力下,曾国藩坚持自己的主张,为湘军的出兵争取最优化的时间。“不出兵”意味着他要眼睁睁看着自己昔日最亲近的人弹尽粮绝,绝望自杀,“不出兵”意味着他要背上见死不救,遇事做缩头乌龟的骂名,被天下人所耻笑,“不出兵”意味着他要屡次违背圣上旨意,再一次得罪咸丰皇帝,“不出兵”意味着他把自己逼到了“下一步不能失败”的绝境。所以在曾的一路人马失败之后,曾有了他的第一次自杀,幸亏被人救起,“不出兵”才有了湘军的一战成名,“不出兵”才给了全天下以信心。这是我非常佩服曾的地方,他有全局的观念,不会纠结于眼前短暂的利益的得失,就像他第一次从他科举考试失败的作文里的总结得出的结论一样,要有贯通全局的气势和眼光。这一点也一直贯穿在他带兵打仗的过程中。

印象深刻的第四次选择,就是他始终认为自己的战略重地是安庆,死守安庆成为他后半段的战略思想,尽管这一点并不被咸丰所认同,即使久攻不下,即使敌人使出了围魏救赵的计谋,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主张,笑到了最后。

曾的又一次重大挫折又来到了。在十几年的征战生涯胜利到来的那一刻,他没有等到咸丰皇帝看到的那一天,他与其的博弈,较劲都还是希望大清王朝的统治者能够看到这令人兴奋的好消息,能够得到他的肯定,他在本应最该享受胜利的那一刻是苦涩的,这场任务的下达者看不到了,这场任务并肩作战最亲密的战友胡应麟也看不到了,曾真的不是一个幸运的人,他的每一步都走得都很艰难,命运总喜欢在一些关键的节点开他的玩笑,然后他会笑笑把他记在日记里。

最后一个印象深刻的挫折,是他晚年的天津教案的处理。他其实完全可以功成身退,可是就像他第一次在家守孝期间接受了创建湘军的选择一样,他选择了面对,这和他在每一次面临国家大义的选择是相同的。尽管他抱着从容赴死的心态去处理,尽管他的处理理性客观,严谨公正,可是在朝廷重重利益的作用下,他依然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我想其实很多时候没有那么多必要,没有那么多应该,只是个人的信仰罢了。

读罢,生起很多感概,曾国藩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不是一个幸运的人,读到最后,甚至,他不是一个健康的人,他的一生,都在于先天的自己斗争,都在为大清王朝最后的希望努力,他成就了自己,终究成就不了那个时代。一个伟人落幕了。

https://xpanx.com/
MoMo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1年5月30日22:13:1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xpanx.com/156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