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看见》
推荐理由:
1)柴静说:“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2)书中主要是柴静自己讲述十年央视生涯,她个人一路的成长,采访。十年时间也是一些中国社会变迁中的真实记录。
3)在柴静诸多采访中(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华南虎照事件、药家鑫事件),二十几岁的我,只对非典、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了解一些。而汶川地震是中学三年级亲身经历过,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这个时间点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了,也曾写过三篇汶川地震的文章,收到很多同伴的回信,每年到5月12日总是会想起当年经历的故事。
4)透过柴静的书,知晓我们很多不了解的故事和采访。每次都震撼人心,也更加喜欢柴静,她身上的能量很感染人。
5)书的封面,自己很喜欢。柴静和老人家们坐在大木头上,老人家的蓝布衣裳以前小时候常见,现在穿的人很少了,可爱的小孩搬来板凳,这是小时候父母常常教导家里来客人了,第一件事情就搬板凳给客人坐,算是一种礼仪。老人家背后的土墙,都是熟悉的记忆,小时候家乡还不兴修砖房,都是土墙房子盖上黑瓦,有钱一点的人家为了土墙房子更好看会用石灰漆上白色,远远望去大山之间冒着缕缕做饭的烟气,黑瓦白墙尤其鲜明。这幅封面勾起小时候很多记忆。
柴静《看见》读后感:
读一本书,怎么判断是适合你的?并且能获得属于自己独到的思想和思考呢?
我想对我自己来说很简单,我喜欢的书,是在与作者“交谈”之后的那份感同身受,是真实的情感流露。每每看一本书,翻到书的扉页只是看到作者轻描淡写的前言,而一本书结束,尾页则是自己久久不停的思绪与感受,遇到一本自己心仪的书,是会留恋而舍不得合上书本的。明白了作者写书的初衷,也实现了自己的思考。
一本好书,看到其中一个相似熟悉的故事,某些触动内心的语言,不自觉会生出碎小的鸡皮疙瘩,头皮发麻,同样会掉泪,会无奈,也会微笑。看见深沉的思考,又能读懂不改的初心,我叫它为本真,所喜欢的真实,人物,故事紧紧串联的展现。
我哭泣着,看到悲凉的故事,苦难的经历。
在柴静书中一个章节《真实自有万钧之力》是写她经历汶川地震的故事。而汶川地震对我来说同样记忆犹新,08年中学三年级经历了汶川地震。
08年的汶川大地震,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就是那么短短的几秒,一切美好都变得面目全非。记得那时的年幼的自己还是在校学生,亲身经历过那样大地震的突然造访,那是08年5月12日2点28分4秒,我永远清楚记得这样的一个特殊时间。那时我们还是学生,清晰的记得是午后班级准备物理化学考试,大家都在准备着,挪移着桌椅,放着各种器皿,各种化学用品,和往常的午后一样,同学们都是那么积极,可就是在2点28分的时候,教学楼开始轻微地摇晃起来,当时年幼的我们还傻傻地以为是楼上活泼好动的学弟们在嬉戏、追逐、打闹,丝毫没有在意,可是当晃动越来越大,我们课桌上的器皿也摇晃,摔碎,这时大家才冲出教室,跑到走廊上去看看究竟发生什么事情了,结果看到主任对这教学楼的我们大声呐喊着:“快跑,快跑出来,地震来了,快点跑”,还不停挥舞着他那双大手,大家像走失的孩子一般慌张,跌跌撞撞跑到操场上,这时大多数学生都跑下来了,操场上人声沸沸,极其吵闹,到处都是喧哗的声音,一张张惊恐的面容,还有一些胆小的女生相互抱在一团哭了起来,这样多的人,只有在每个星期一升旗仪式上才看得见,这一刻,所有人都懵了。
我和身边的好朋友紧紧攥着对方的手,相视几秒,才回过神来,我看见到处都是哭泣的声音,到处都是慌张的面孔,就连平日里严肃淡定的老师,神色也是如此慌张,丝毫都不端庄,看到有的午休的学弟学妹,都是光着脚丫子,看到有的老师都是直接裹着被子出来的,到处都是繁杂的声音,刺激着神经系统,极度难受;看到对面高大的教学楼也在摇晃,不时还有玻璃打碎在地上的声音,旁边还有低矮的一排排住房,犹如逃窜的蛇一般,也在蜿蜒扭动,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画面,觉得惊奇,也觉得恐怖,所有的电话无法拨打出去,好像与世隔绝一般幽静,老师们涨红的面孔掩饰不住他们的慌张,却很尽责的关心着我们,安抚我们的心情,斥责着那些大声喧哗的同学。这样的记忆,时隔多年,居然还是如此清晰,那些小小的细节都难以忘记,这般沉重记忆怎么能忘记呢?
而在汶川地震过去五年后,2013年雅安地震再次袭来,四川雅安地震了,当自己回到家上网的那一刻,麻木了,心痛了,眼泪再也止不住地往下掉,看着各大网站全是有关地震的消息,全是那些敏感而放大的字眼,全是那些房屋倒塌、地面皲裂的画面,全是那些鲜活的人物,老人、小孩、青年、妇女,自己像着了魔一样疯狂地去浏览各个网站的消息,眼睛也不敢眨一下,看着,看着,听着,听着,心里说不出的难受,无法表达,眼泪像俏皮的孩子,只顾着自己贪玩,丝毫没在意我的表情,一滴滴落在键盘上,伴随着熟悉的画面,听着直播现场的声音,一颗心就这样渐渐麻木,曾经的回忆就这样被这些相似的事物所牵引出来,让自己不敢大声呼吸,是那样痛,是那样无言的声音。
当初为鼓励雅安经历灾难的同胞写过一篇文章《地震,一个熟悉而沉痛的字眼》,因为自己经历过汶川地震,所以更能理解他们。在灾难发生的那一刻,人类面对大自然的突变,是显得很脆弱的。
我之所以喜欢柴静这本《看见》,因为她写出我身边的真实故事。读着其他部分她的采访故事更加觉得这是一个真实的人儿,了不起的央视记者,在单薄的身躯里住着一个强大而有能量的灵魂。值得自己学习,也值得阅读。
记录的只是生活里的片段,力量也在于真实的市井人性,不想那些不开心的事,只想怎么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当下的每一天都是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最重要的做一个在恩典中前行的人,时常懂得感恩,回报别人的善意。
后记:
看书和写字,我一直主张按照兴趣去选择,这样能长期保持一份自由轻松的状态,关键在于自己有话可说,自己看了诸多有兴趣的书籍就懂得阅读的快乐,之后为了拓宽阅读兴趣就会再选择不同的类型。
我自己偏爱散文类型,今年也开始看了十来本国外小说,也有感动自己的故事和对白。每个人的年龄段,喜欢的书籍类型,和看书的需求都不同,如果当作闲时来阅读就首选自己有感觉的书,如果是功利性的阅读那就挑选有技术增长的书。对于我自己来说,因为是自由的人儿,看书就全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了。
书籍和书单很多,选择喜欢的最重要。不要盲目去购买一堆他人推荐的书单,结果买了一堆书自己又一直搁置着,浪费金钱,也削弱了自己的兴致。
记得上次去买衣服,一位店员给我印象颇深,我们印象中很多店员都是不断给你推荐商品,明明有的衣服样式和颜色并不适合自己,还一味赞美之词,而上次遇到一位可爱姑娘,她对我说:“你自己觉得合适的就买,不要因为觉得试了几次没有中意的而出于尴尬随便买自己不喜欢的。”当时我对她说:“你好善良”。这姑娘虽然普通但是她真实,做着普通的行业,我想她会收获很多人的认可。读书和写字也是如此,首先你自己真正喜欢,你再选择阅读的书籍,叙述记录真实的故事。
昨天总结了大冰两本书给自己的带来的感受和自己理解,收到了很多伙伴不一样的观点和见解,自己还是很开心的,虽说总结是个人的事儿,看到不同的我们有着不同的见解还是很感谢大家的。其中一位笔名是无野的伙伴,说了一句话很可爱:“无论什么文章,击中泪点引发感触,能有所感悟便值得推荐。”是的,每本书都是一个故事,一句话,一个观点,你记住了,这样对自己就是有用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