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不怎么看畅销书,当年这本书出来的时候,很多人推荐,我没有看。最近去广州表妹家,起床后。娃娃们还有大人们都在睡,站在阳台远眺珠江,心中很开阔,很舒服,随手拿起沙发上的《看见》翻了几页。
嗯,并不是我想的那么浅显易懂,虽然说的都是之前在新闻中看到的事情,但是细究其过程,却和媒体报道出来的又那么的不一样。
知道柴静,是2015年看了某些公众号推荐她自费百万拍关于雾霾的视频,这个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
看柴静的《看见》,特别让人触动,情不自禁之处会流泪。虽然她是文艺主持出身,但是一步一步让自己消失,让自己的节目和文字说话,变成刚硬的纪实类新闻。其实我没有看她的节目,看她的书和文字大概可以了解到她是怎么样一个人。
视频中说,她拍视频是因为女儿,但从从书中了解到,和她的家乡山西有关,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情分在里面。她只是尽自己的个人的力量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拯救:你们以为拯救的是环境,其实拯救的是你们自己而已!
而读这本书,却花了我一周多的时间,总是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的真诚和蜕变。简单的文字却富有深意,饱含深情,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她似乎就是一直在抛弃那些华丽的外衣,只想要真诚和真实通过自己的语言和报道展现出来。
在《双城的创伤》中,她看到托尔斯泰说,他在构思《安娜.卡列尼娜》的时候,原型是新闻里一个女人做了别人情人后卧轨自杀的故事。最初安娜在他心中极不可爱,她是一个背叛丈夫,追求虚荣的女人,他让她的下场“罪有应得”。
但写着写着,他并没有美化她,只是不断地深化她,人性自身却有它的力量,它从故事的枝条上抽枝发芽长出来,多一根枝条,就多开一层花,越开越繁茂广大。安娜的死亡最终超越了小市民式的道德判断,在人的心里引起悲剧的共鸣。
对人认识的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也许大人们都觉得孩子十二三岁能懂什么?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哪个阶段走过来的,那些对我们或伤感,或开心或感动的瞬间,如同珍珠一般会深刻的刻在我们的脑海里,对我们有深远的影响。
而且,很多事物其实就是无解的,就如同真实的世界一样。
去公园玩的时候,一人随手拨开干枯的树皮,哇,树皮下面是密密麻麻忙碌着的白蚁。对于按部就班劳动的白蚁来说,它们能想到:某一天,它们或者好几代白蚁终其一生筑的巢穴就在两三秒之内就被颠覆了吗?
无解,如同真实的世界。《只求了解与认识而已》中提到的虐猫事件,当时很轰动。有人人肉搜索出施暴者的女护士和拍摄者,他们是不是如同杀人狂魔一般?网上说拍摄者杀了猫,接下去就会杀人,杀完人就会变成希特勒,搞种族灭绝。
拍摄者说,“其实对动物不好的人不一定对人不好,对动物好的人也不一定对人好。”我是赞同这个观点的,所有的人和事物,我们都不能只看他们表现出来的那一面,还要看他们没有表现出来的那一面。
美国最高法官的大法官霍尔姆斯说:“法律不是一个道德或是伦理问题。它的作用是制定规则,规则的意义不在于告诉社会成员如何生活,而是告诉他们,在规矩遭到破坏时,他们可以预期到会得到什么。”
而至于踩猫的那个女人,可能大家看到的就是她残忍的踩猫。至于她二十二年不幸的婚姻造成了内心的畸形以及严重的病态心理,似乎才是虐猫的主因。
她也不希望大家的同情,只希望一份理解,谁能理解一个离异女人内心的抑郁和对生活的烦闷。而正是这份压抑和烦闷,使她对生活丧失信心,致使发泄到无辜小动物的身上。
把真实的这些情况展现出来肯定不能抹掉她虐猫的残忍,但是综合考虑其精神状态,似乎又情有可原。然而《看见》并不是简单的为某些人辩护,而就是把所有真实的情况展现出来,至于评判,留给观众吧。
斯宾诺莎界定“观察”的实质是:“不赞美,不责难,甚至也不惋惜,但求了解认识而已。”虐猫的女护士要求的不是同情,节目也没有给她同情。采访对象对一个记者的要求,不是你去同情和粉饰,她只是期待公正,公正就是以她的本来面目去呈现她。
至于她内心的暴力和仇恨怎么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有自己的郁积和化解,记者要也不知道怎么办,不敢贸然下结论。
对记者来说,真实的呈现才是最重要的。而《看见》这本书,也尽力在呈现真实。这才是让我震撼的唯一原因。
事情总是不是我们看到的一面,总是有很多面,无论是人还是事件。一个人有善的一面,也也有恶的一面,哪种是他真实的一面?都是他真实的一面。真实的人性有无尽的可能。善存在,但恶也可能一直存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