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猪八戒上次买的书中,有一本柴静的《看见》,一直放在楼上书架里,最近一段时间,利用上楼甩干尿布和衣服的间隙看完。
早几年未必肯看这样的书,一个原因是别人跟的风我不跟,不看畅销书。另一个原因是难免把自己归结到文艺女青年队列里去,觉得有些高度,自己踮踮脚努努力便可以达到的,现下何必急着看呢。但是现在总想着,不同的书都要看一看,总会有收获的。果不其然,看了便庆幸看了的好处,收获之一便是,人啊,总要有一颗自省的心,敢于剖析自己,直面弱点,才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呀,爱是自我完善嘛,走在自我完善的路上,生活才更有希望是不是。
许是因为忙,看了书的想法都被时间挤成年终总结,一二三点的简单罗列,小猪八戒问,看了什么感觉,想了想说,两点,再想了想,恩,加了一点。
一是,要思考事物你看不见的那一面,这样才能,体谅,宽容,想事情不那么狭隘和绝对。印象比较深的是关于药家鑫的《采访时病友间的相互探问》,悲剧出现了,第一感觉是愤恨和难以置信。可是任何事情都有其成因,人的瞬间行为也许只不过是经年累月的积压后的爆发。佛家讲因果,我等凡人没有那么高妙,不过放下激愤的情绪去探究一下背后的原因,于一个成年人,还是有必要和益处的。柴静提供了这个视角和信息,我等看了,思考,便离宽容近一些,于狭隘远一些。再遇事也不局限于眼睛看见的,而是去探究一下看不见的另一面,宽容之心不是一味忍让,而是理解和体谅,理解和体谅,需要肯等等看的沉稳和肯想一想的智慧。
二是,没有绝对的正确,更没有永远的正确。这点对我尤其重要,尤其新近“升职”当了家长后。没有人愿意当专制的家长,专制是什么,专制是认为自己绝对正确。我多么庆幸自己现在看见这句话。也许专制的人都是戴着眼镜的,一个镜片叫“我是对的”,另一个镜片叫“为了你好”,在这两大挡箭牌下,简直可以为所欲为,更是施者对受者的意志的极大践踏和剥夺,有时候知道和感受到是两回事,我现在应该算在感受到吧,所以不做专制的人,更不做专制的家长。什么时候,都要记得平等和尊重。
三是关于柴静这个人。当时为了看罗永浩和崔永元看了《看见》的新书发布会。一众男人众星捧月般的给柴静站脚助威。不久网上便传出“柴徽因”之说,及其他有的没的各种爆料。可是有什么关系呢,越狭隘愚昧的人,越爱用道德标准去丈量别人否定别人,就像《哭泣的骆驼》中沙哈拉威女孩们叫沙伊达“婊子”一样,三毛的解释是“就是她们动不动就要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判断一些完全不是她们智力所能判断的事情。”很多时候,道德代表着一个标准和底线,可是有比道德更重要的东西,尤其这种关乎世俗风月的道德标准。居里夫人还被称为波兰荡妇呢,可是这种道德标准抹杀得掉居里夫人吗。那个客厅里开沙龙的林徽因和潜心研究古建筑的林徽因组成一个才华横溢充满魅力的女性形象,同样的,这个发布会上众星捧月的柴静和走在新闻前线的柴静还有这个书中刻意摒弃华丽词语娓娓而谈的柴静,组成一个有追求有见识的同样是充满魅力的女性形象。早几年我也不会喜欢这样的形象,可是现在,还是觉得一个认真生活的人要比那些固步自封而用道德标准去裹挟别人的人可爱得多,也更值得敬佩。
因为字里行间刻意的摒弃文艺,柴静堪称文艺青年的榜样,浮生若此,她努力使自己沉静下去,深刻下去,这是一个值得敬佩的方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