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很难评价的书。
一般来讲,名人的著作往往会有很多读者捧场,毕竟大家对名人的生活细节和内心想法都怀着很强烈的好奇心。不过柴静的这本《看见》可能是个异数,因为《看见》并不是在记录她的私人生活,她也没有谈及自己对情感和家庭的看法,而是通过她个人的视角观察央视节目“新闻调查”十年间的一些典型新闻事件。这种缺乏噱头、无法满足读者对名人八卦追求的书,原本是不太容易火的。而事实却是,《看见》几乎是“名人自传”类书籍中口碑最好的一本。
柴静并没有采用客观冷静的方式在书中严肃探讨非典、两会、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留守儿童问题、华南虎事件、虐猫事件、家暴等话题,而是用自己的目光从中挖掘故事、提出问题。她的文风看似隐忍、含蓄,好似潺潺的溪水,实则内里隐藏着涌动的暗流。她也不止一次自省说自己很容易冲动,并特意从博客中选出观众对她的准确批评写进书中。但她似乎并没有打算改正这些“错误”。因此《看见》是主观的、真诚的、煽情的,在我看来甚至是有些滥情的,是柴静用她愤世嫉俗又悲天悯人的情怀,将自己的青春成长历程巧妙标注进这些重大事件中的载体。
凭心而论,柴静有些观点是比较偏激的,有些语言是稍许夸张的、有些情绪是过于私人的。但或许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看见》因其温度而网罗了一大批感性的、善良的读者。但我却读的很疲惫,为这种过热的温暖而焦躁,并在坐立不安中失去了享受阅读乐趣的机会,以至于拖拖拉拉读了好几个月才勉强读完。
不过,这也并不是说这本书不好,只是她可能不再适合我现在的心态。至少她的确为我提供了一些思考的方向:我们需要看见什么?怎样才能看见?怎样才算看见?看见后我们需要做什么?看见对我们的人生有着什么意义?
其实我们都能“看见”,但大多时候我们在潜意识中选择了视而不见。柴静的确有更多机会比我们一般老百姓走得更远、看到更多、但那不是根本。如果你能够用心看、全面看,或者说像二郎神那样“开天眼”,那么即使你的生活圈子很小,也一样能够“看见”。
身在茅庐的诸葛孔明足不出户却能胸怀天下大局、通晓古今大势;19世纪的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一生从未走出国门,却能写出堪称精准预言的环球题材科幻作品。和他们相比,我们正处于波涛汹涌的网络新媒体时代,随便动动手指即可了解几秒前刚刚在世界上任何一隅甚至太空中发生的大小动态。那么,我们看见的不够多是因为我们走的不够远吗?
或许很多人会认为,只有到现场设身处地,才能切实体会到那些感动、恐惧、喜悦、悲痛的感受。有道理,但不是硬道理。因为我相信,对于那些视而不见的人,即使走到天涯海角,即使站在世界的中心,ta还是什么都看不见,或者说只能看见此时此景。一旦场景中的人和事偏离出ta的生活轨迹,ta就重新回到什么也没看见的状态。
当我们读一本书、听一首乐曲、看一部电影、目睹一些现象、或者经历一些事情的时候,不同的人会看见不同的东西。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但我并不赞成“你心中想的什么,你就只能看见什么”)。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经历着同一个时代,即使地位职业有差别,也不妨碍在同等的时空维度上感知各种信息。换句话说,经历的少,不代表“看见”的少,因为有的人能经一事长百智,而有的人足迹遍及全世界,思想却只能在同阶级和自身周边悠悠转转。
当我们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并有意识地拓展认知边界,就会发现自己看一个事物不再只是盯着它的正面,还可以看到背面、侧面、斜角;也不再只是聚焦于事件的现在,而是还会联想到引发它的根源、蕴藏的内涵和对未来的影响。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是真正参与到这个联动着的世界中,“思想电波”得以和“精神网络”相连相通,成为整个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与一切都分割开来的“边缘人”。
不过,这样或许会很疲惫,会令烦恼加倍,令痛苦加倍,令忧虑加倍;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会收获相对倍数的欢乐、感动与和谐。每一次看见,每一分成长,都能让我们愈加坚信自己不再浑浑噩噩、不再虚度光阴,以及人生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所以,在读过《看见》后,我决定即使无法亲眼看见,也绝不再视而不见。
最后,分享一些我个人在读书过程中留下的感悟:
1. 身处社会和群体中,怎样不被自己带偏是一门可以终生研究学习的课题。因为很多时候你不能是你自己,你身负着社会或者群体赋予你的某种责任和代表性,需要你进入“忘我”或“无我”的状态。于是此时隐藏“小我”召唤“大我”就成了必须要掌握的一项生存技能。
2. 人无论在多么艰难的逆境中,都不能失去绽放笑容的能力。我的偶像卓别林曾经说过:人生近看是悲剧,远看则是喜剧。只有立于足够高的站位、眼光够远大、心胸够宽广,一个人、一个民族才是真正自内而外的强大。
3.少男少女们的情感世界才是最敏感、最细腻、最激烈的。其实父母也是从那个时期过来的,也曾经叛逆和迷惘过(包括把“我年轻的时候从来不怎么怎么”挂在嘴上的那类父母),但遗憾的是,随着年龄和视角的转变,他们还是忘记了附着在青春期上的种种情绪,最终成了自己曾经无比嫌恶的那类人。
4.流言,是这世界上最阴险的暗器;而心怀不轨之人将私有的负面情绪发泄并融入流言后,无疑是在这锋利的暗器上又涂抹一层剧毒。
5.幸福感的上限是随着生存环境起起落落的。活的越安逸幸福感上限就越高,越不容易满足;活的越凄苦幸福感上限就越低,越容易感恩。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真相也就在于此。
6.不用考试就能当父母,这可能是世界上最“缺乏秩序”的一种理所当然。太多太多本可能拥有美好人生的孩子,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家庭教育而走上歧路,甚至受尽摧残,留下了太多令人唏嘘的悲剧。
7.人都有惰性,由人组成的社会也有惰性。所以就需要一些有责任感的人和有代表性的事来倒逼社会发展提质提速。
8.镜头其实通常是一种断章取义、铺陈导向的工具,它所框定的场景,只是摄制人员想要暗示或传达的内容。镜头背后所隐含的信息,需要我们经过更多、更深的思考和探查,才能透过表象看到本质。
9.这世上存在过的事物自有其形成的道理,你讨厌它、难以接受它、致力于消灭它,都可以,但却抹杀不了它曾经存在过的事实。
10.只靠娴熟的技巧是无法表达出真正有价值的镜头语言的。掌握娴熟技巧的是匠人,而不是艺术家。艺术家所要具备的不仅是艺术呈现力,还有艺术创造力。
11.可以迂回,可以暂停,可以掉队,可以后退,但这都是策略,是以退为进,而不是颓废的理由。切记,无论何时,都不要让自己失去目标。
2021年5月30日 下午10:55 1F
这本书看看停停,想象柴静通过“看见”传达的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当下面对的问题,丰富自己的阅历,通过非典 、两会、地震、奥运、留守儿童、华南虎、虐猫事件、家暴等叙说的时间都是娓娓道来,如潺潺流水,温柔而有力量,以前在人们恐慌非典和现在的新型冠状病毒,地震,没有记者用镜头记录真的不知道还有这么多是你想不到看不到的灾难,灾难时的人情、人性,想到那个小妹妹下半身压在石板下,对着消防员,对着自己哥哥说救救我,在大的灾难面前人微薄的力量,无能为力的哭是一种怎样揪心的痛。看见血流成河,废墟一片,震惊一直在人们脑海中封存,盼望着一切都过去,曙光从黎明一点点升起
柴静用一种旁观者 诉说着的身份愤世嫉俗又冷静的,理性的,以大事件的发生 发展 ,将自己青春 成长,从自己的冲动 真性情,到成熟稳重,这是带有温度,暖人心的一本书
2021年5月30日 下午10:55 2F
但我却读的很疲惫,为这种过热的温暖而焦躁,并在坐立不安中失去了享受阅读乐趣的机会,以至于拖拖拉拉读了好几个月才勉强读完。 我也是这个状态读完这本书,却不知道原因是什么,觉得憋闷烦躁,没有耐心,看了你的书评,突然就通透了,真的好厉害!
2021年5月30日 下午10:58 3F
不管网上🈶多少对柴静的负面评价,仍然不妨碍我对这本书的赞誉,我们读的是书,写的是“书评”,不去管人的事情,《看见》不单单是一本书,带我们去感受生命的渺小与脆弱,去感悟人性的美好和黑暗,希望我们每一个被感动,因此而能够“看见”的人,都也能将这份震撼和感动化作行动吧,还是很喜欢那句话:“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2021年5月30日 下午10:58 4F
我很赞同书友的评价。分析作品固然要考虑作者的因素,但却绝不能因作者而完全决定自己对作品的评价。比如海德格尔,他身为纳粹的支持者,固然有太多不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在20世纪西方哲学中占据的重要地位是无论谁都不能否定的。同理,《看见》确实是一本好书,千万不能因为对柴静的负面评价就全盘否定这本书的意义。
2021年5月30日 下午10:59 5F
柴静分享了她在央视十年成长的心路历程,讲述了许多生活中我们根本不可能看见的事件,展现了真实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透过事物的表象,深刻地认识事件背后的本质,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