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对于柴静,由于很多年没有看电视,对于央视的新闻更是带有偏见性的排斥!

MoMo 2021年5月31日07:53:37
评论
251

首先我不知道该如何定位这本书,是柴静的个人传记吗?但是大部分内容是采访别人的过程,讲自己的篇幅不多,偶尔会在某个故事中穿插一点个人的经历。是一步报道文学吗?也不太像,又有了点个人成长个转变的篇幅。还有本书的一章之内的故事跳跃性有点强,因为同期读的梁实秋的《人生闲暇处才是生活》,感觉流畅性不如后者。

其次对于柴静,由于很多年没有看电视,对于央视的新闻更是带有偏见性的排斥!所以知道柴静应该是其拍了环保片《穹顶之下》之后。关于《看见》这本书一度很火,在沃尔玛的书架上摆在很显眼的位置,但是当时我没有兴趣去看,一旦某个东西过火,我就偏见性的感觉在炒作,等降了温还有人提起他,我可能才会再有心去了解。这次是因为书友的推荐,一开始也是有点排斥,一是因为柴静的身份——央视记者,体制内的人敢写太过的东西吗?二是不想看太过深沉和有点悲情的东西,因为生活已经很苦!后来看到豆瓣评分比较高,就加入到了自己的读书计划。

关于新闻,号称世界收视率最后的节目——新闻联播,它的套路已经被人研究为——"开始:中央领导人很忙,忙于会见来华政要,或者到各省考察指导; 中间:国内发展势头良好,经济大繁荣,人民安居和谐,各民族和睦相处; 最后:国外政局很乱,经济很萧条,各种选举舞弊、政党争斗、民众上街游行"。我的片面理解是一旦某件事成为新闻,就会引起相关当事人的重视,可以快速的解决!但是实际情况是,报道了以后会有一段时期的热度,有些问题在热度期可以通过处罚几个相关"替罪羊"来解决,热度期过了,该怎样还是怎样,不能反映到根上,所以也无法从根上去解决问题。从这样我知道新闻调查的本意不是解决问题,而是通过深度采访不同的相关当事人,得出从不同角度来看,这件事的根上的问题在那。

非典采访的时候,有股闯劲,不顾生命安全的去医院采访,再现了那个我们不熟悉的北京,反映出了我们国家的为面子,拉着病患满城跑。非典的传播一部分是天灾,但是其传播的如此之快,也有人祸在里面。对于涉及到人民安全的报道比恐慌更可怕的轻慢!

在报道"双城事件"的时候,还是一个感性的人,对于得到的真相还是做了有选择性的报道,在深度上开始了关注小学初中期孩子的心理,老师和家长应该如何去和孩子们交流、沟通疏导。但也只是一个事件,一个热点,过了也就过了!

对黄赌毒、同性恋等的采访,看出柴静也开始了关注一些"道德上"有污点的人,表现出了包容的一面,不要用道德去绑架一个人。

家暴有点悲情,但是能从施暴者的成长经历来说明施暴的潜在原因,中国人的自卑心里太严重,也说明了中国农村妇女的懦弱,这需要立法和教育来解决。

环保已经是个很热门的话题,是要经济发展还是环境,这是个两难的选择,尤其在中国经济发展是政治指标,所以当政多以环境污染换来经济的发展。

后面也讲了虐猫、假虎照、药家鑫等事件都开始从弱者,也就是被普通大众所不接受的一方的角度来写。拆迁,专门采访了专家,但是问题似乎越来越严重。

卢安克,一个德国人在中国山村进行创造式的教育实验,但是结果时取了老婆,离开了他热爱的生活,去过他一开始反感的生活。这个故事让我有点开始反省自己,到底该怎么去生活,一个的价值观随着身份角色的改变而改变!

最后两章写其恩师以及同事,那份在战斗中建立起来的真挚的感情还是让人有点羡慕!

要磨练自己,还得在事上;在做事时要求助,不求助别人以为一切正常;格物,格己,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来不及打好基础,就要看见成果。

让自己的生活过的积极点,坚持读书,开始运动计划,要学会刻意的去做事,让自己成长,幸福!

https://xpanx.com/
MoMo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1年5月31日07:53:3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xpanx.com/159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