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是一个争议很大的公众人物,我认识她,是始于2015年的《穹顶之下》。记得当时对于《穹顶之下》是炒作还是公益还与老师产生了分歧,两年过去了,特别是我来到了西安这个雾霾异常严重的地方,更是体会颇深。无疑,柴静是正确的,可能作为一个记者,对于数据的分析上存在一些不准确的地方,但是这些东西并不影响对于社会大众的警醒和指导作用,也不影响推动政府有所作为。现在来看,《穹顶之下》的影响似乎有些短暂,风波好像很快就过去了,但是,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或者是承担责任更重一些的公知来说,有些东西即使短暂,但确有其必要。社会,总是需要有人发声和发问的。对于沉默的大多数,在一声声的鸣钟下,是否也有了讲话的冲动?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我们才能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诚如《看见》这本书中所言,“做新闻,就是和这个时代的疾病打交道,我们都是时代的患者,采访在很大程度是病友之间的相互探问。”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药家鑫案等等,距离这些事情的发生已经过去了许久,自问我没有好好回过头去审视过它们。如今再读一个记者真实的记录,内心不可谓是不震撼的。书里的好几个故事让我落泪了,不是因为同情或者是心痛,是因为我偶尔能从书里看见我自己。作为一个人,永远不能停止反思和追问。
“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强大的人不是征服什么,而是能承受什么。”
“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https://xpanx.com/
2021年5月31日 上午8:16 1F
西安雾霾都算好的了,这十来年的环境治理,西安已经开始真的有春天了……我上小学还有中学的时候,冬天里会偶尔上演那黄沙沙尘暴,中午天都是昏黑昏黄的,下午沙尘沉落后,出门扑鼻的土和土味儿,嘴里说话感觉都是沙土~以前最讨厌西安的春天,因为没有春天就到夏天了,三月份就开始热了,而且春天沙尘暴那是经常来袭!大概三年前吧,我对春天的感受才开始有的,就是春天该有春天的感受,五月份还能感到春天的柔和,六月才真正热起来,有了明显的季节过渡!沙尘暴也没有那么多那么脏那么频繁出现了~真的能感觉到环境治理的变化……所以当我老公冬天戴口罩嫌脏的时候,我很淡定的告诉他,你是没见过我小时候的西安,那才要戴口罩甚至拿纱巾罩住自己的头还得带口罩,甚至你都想有带游泳眼镜的冲动……
2021年5月31日 上午8:17 2F
我是这么感觉的,因为自己在学校做一下活动策划之类的工作,倒是有一些新颖的想法,然后我也经常问自己,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
《穹顶之下》的节目,真的很有意义,多数人都感受到了雾霾带来的对生活的影响,也总能在微博,微信朋友圈,以及论坛看到别人细细碎碎的雾霾的抱怨,我从《穹顶之下》真正感受到公众人物,资深媒体,对环境的关注,原来,雾霾已经成为一个极大范围的困扰
刚看到第四章,从非典的北京万人空巷人情冷暖到乡村小学生相继自杀的心理活动,很多时候即使我们知道一些事情也没办法在当时那个情景说出来。过了很多年能回头去整理真的让人特别感动。当下的时效新闻和能成为历史传承的界限或许在柴静这种新闻人物眼里更加纠结
作为一个人,永远不能停止反思和追问。
“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强大的人不是征服什么,而是能承受什么。”
“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强][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