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就是活着。在所有的灾难中, 这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MoMo 2021年5月31日13:03:54
评论
288

长评《看见》

这本书,目前我已经推荐给了周围的8个人,有老师、朋友、家人……还会继续推荐(其实现在就是在推荐给你们,哈哈)。

延伸阅读也正在做,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读了1/3,下一步还打算多了解崔永元。央视精英多啊~

在此先对《看见》做一整理,有很多摘录,零零碎碎的东西拼凑到一起也并非易事;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望指摘。

你将看见【混乱的启动】【清醒的麻木】【扑朔的真实】【正义的正义】【刀口的幸福】【人性的不朽】,每段可独立阅读,当然了,整体食用最佳~

————————正文开始————————

【混乱的启动】

说真的,我被这本书的封面骗了。

看着柴阿姨那清澈的眼神,看着小孩、中年人、老人坐在一起的其乐融融的画面,我怎么想都觉得这一定是本十分美好的书。美好到能让我短暂地拥有一会儿无忧的眼神,美好到能让我从现实生活中逃出来,钻进这个崭新的避难所。

然而之所以说“我被骗了”而非“它骗了我”,就是因为,是我too young too naive了。新闻工作者,探入到社会每一个角落的新闻工作者,哪来的轻松?沉重,沉重。灾区里、医院中,只有疲惫身躯里的沉重……

然而我还是看下去了。

在这个争分夺秒、人心惶惶的高三申请季中,我还是看下去了。我妈总说“灵魂是中性的”,但既然每个灵魂都被塞进了一个天生只带一种性别的肉身,一辈子能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一定会因之或多或少地被局限。于是,我以为是太久没看女人写的书让我心慌,正如太久没有听女人唱歌一样,让我对自己潜意识里的选择产生了不信任,因而愿意去弥补。然而柴静在第二章就告诉了我答案:

“活着就是活着。

在所有的灾难中,

这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嗯,活着。最近看的周云蓬的《绿皮火车》和钟立风的《在各种悲喜交集处》让我体会到活着,老早之前看的大冰的一系列书也让我更加愿意为更多的生命驻足。但民谣歌手流浪的灵魂注定充满了个体存在价值的拷问,也终究逃离不了或狭义或广义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我早就从惠特曼老爷爷那里悟出一个道理:要活着,就要先在人群中溶解。“人不可能孤立而成,人由无数他人的部分组成。”所以,跳出个体灵魂的框架,我想看看,这个社会是怎么活着的。

读的过程中,其实我害怕了。

原来除了恐怖小说之外的阅读也能带来恐惧。人真的会麻木。地震后大礼堂里拥挤的几百人、被网民用尽一切负面词语谩骂的单身母亲、山沟里相约自杀的小学生……

我是一个没有见过社会上疾苦的人,准确地说,没见过社会底层疾苦,虽然我并不喜欢“底层”这个词,然而“阶级”的存在是不能否认的。农村去过,穷到没鞋穿的农村去过,但从没住过除了农家乐外的其它地方;山沟沟去过,游山玩水只觉快活,即使前一秒惊讶于怎么还有人在用柴火,下一秒也就被无处不在的绝美风景吸引走了;劳改所去过,除了参观“犯人”们吃饭和给家人打电话,也不知道他们在夜里挤在地板上有着怎样的挣扎……

所以我自知,“年少不知愁滋味”这句话里,如果愁指的是百姓的愁,我就真的妥妥地被它言中。

害怕是因为什么呢?害怕是因为未知。然而若未知变成已知——害怕就变成悲伤,害怕就变成同情,害怕就变成共鸣。

【清醒的麻木】

害怕过后,我笑了。

人类啊,巨他妈顽强的人类啊!永远愿意以笑破解一切尴尬、带来一切美好的人类啊!“人们还能笑的时候,是不容易被打败的。”

虽然那些好像用细木棍撑起来的、随时会胯下去的笑,怎么看也看不到美好的未来。“有的笑容背后是咬紧牙关的灵魂”。是的呀,把灵魂紧紧攥住就够了。

我见过这些人。我从没见过这些人。

大红袄小绿裤的服务员、披着白布的村支书、只露两只眼睛的非典期间的医生……职业各异,忙碌相同。

抱着猪坐在摩托车后座的男人、把死去的儿子的照片锁在盒子里不想让老公伤心的女人、站在因地震倒塌了的教学楼二层的小孩……

“是的!世界错了!”

这句话快要成为我心里的一个魔咒了。每每悲痛欲绝,眼泪啪嗒啪嗒地往屏幕上掉的时候,我就忍不住想起这句怎么也想不起在哪看见的话来。

我们学会了不推卸责任,却忘了,很多时候天灾人祸是砸在你身上的,你接受也罢,不接受也罢,它们就在你正在前行的道路上,默契地排着队,等着扑到你身上。

【扑朔的真实】

真的写了好多故事。

每次读几章暂停的时候,脑子里就浮现出一幅众生像。就像电脑屏幕上打开了超多缩到最小窗口,很多视频在同时放映。

其实你在俯视人群的时候(比如登到山顶)是不会有这种感觉的,那时候更多的是一种自我满足,就算想到了其他人,也撑死了就是对人之渺小的感叹。

对于真实,太多人有误解。

“什么是真实?真实是很丰富的,需要有强大的能力才能看到,光从恶中看到真实是很单一的,人能从洁白里拷打出罪恶,也能从罪恶中拷打出洁白。”

“我有一个阶段,勒令自己不能在节目中带着感受,认为客观的前提是不动声色,真相会流失在涕泪交加中,但这之后我觉得世间有另一种可能——客观是对事件中的任何一方都投入其中,有所感受,相互冲突的感受自会相互克制,达到平衡,呈现出‘客观’的结果,露出世界的本来面目。”

“现在早过了我提供观点让别人读的年代,我们只提供信息,让人们自己作是非对错的判断。”对,所以叫“看见”,不叫想到。

“看见,是一个睁开眼的过程,‘是从一种模式化或无意识的对生活的理解当中不断挣脱出来的过程。’”

而启蒙,归根结底是自己的事。

“康德对启蒙的定义不是谁去教化谁,而是‘人摆脱自身造就的蒙昧’”。我们所背负的十字架,不仅有罪恶,还有偏见。当然了,很多时候,偏见就是一种罪恶。

“所谓专制,就是坚信自己是不会错的想法”很多时候,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互相不理解并不是因为代沟,而是因为家长过于在乎自己的权威,反而没有了权威。

【正义的正义】

念起即觉,觉已不随。

“为了一个目的——哪怕是一个正义的目的,就像车轮一样狠狠辗过人的心,也是另一种戾气。”

“人是不能清空自己的情绪判断的,但要有个戒备,念头起来要能觉察,觉察之后你就不会跟随它。”

“嘲笑、轻蔑、愤怒、报复……这些情绪,都与恨有关或者含有因恨而起的成分,不能成为善。”

关于争论,我终于找到了让我满意的答案。

“只有通过争论才能达成共识,争论是争真理,有理走天下。”是的呀,为什么一定要改呢?为什么非要当一个有话不敢说的“懂礼貌”的人呢?“我是个正直的人,你但凡有点错儿,我都左思右想,鼓足勇气跪谏。”

当然了,争论有理,得理不饶人无理。“一个世界如果只按强弱黑白两分,它很有可能只是一个立方体,你把它推倒,另一面朝上,原状存在。”

这个社会不会争论。

例子不用举了吧,随便什么社交软件上都有一大堆辣眼睛的言论。很好,你们的态度很积极;很好,我屏蔽你们的态度更积极。

“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

解决办法也不是没有——“纠正偏见的最好方式就是让意见市场流通起来,让意见与意见较量,用理性去唤起理性。”这就是为什么我最受不了言论上的和事佬。人家争论得挺嗨的,您真以为大家都跟幼儿园吵架呢?

【刀口的幸福】

在没有爱情的故事里,我也想到了爱情。

总有人说别人矫情,说很多人的艺术创作离不开爱情实在是太肤浅了。呵,那可能是因为爱情在你眼里只是一种欲望,一种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伤心的“矫情”,一种欲望得到满足就大声歌唱的“肤浅”。

对于那些自以为情感理性然后教育别人的人,我想说:就算有人看狗血电视剧看哭了,那也是因为ta联想到了自己的遭遇或者ta有同理心,有什么好骂的?人家就自己哭哭,又没号召你们给电视剧里的主人公捐款,哪就不理智了?你就算看不惯,你对于自己受不了的行为就一个劲儿地手指着别人批判,这才是矫情。

跑题了,说回爱。

爱,是世间最伟大的东西呀。你看卢安克,他的爱是伟大而特别的——“卢安克给人的,不是感动,不是那种会掉眼泪的感动,他让你呆坐在夜里,想‘我现在过的这是什么样的生活’”。

你再看一段对话——

“你出事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一块石头落了地。”他指内心的恐惧终于到了。

“如果是你亲近的人出了事呢?”

“那是一块石头砸在心里。”

这便是爱了。

然而痛苦是必然的附属品。

“幸福是刀口舔蜜。”“首先是个刀口,如果刀口本身的锋利和痛感感觉不到,后来的蜜汁你吮吸起来也会觉得少了滋味。”

“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有时“人是复数,心是单数”,那个单数的心哪里得到了财富。但是,那个单数的心会得到财富——“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人性的不朽】

有人对于我的推荐是抗拒的。

比如我爸。只有我爸。阅读口味不一样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也无意勉强。只是我以为《看见》这样的书,就跟新闻一样,是谁都可以看的。

我后来终于明白为什么我爸会抗拒,因为他太“适应”这个社会——“一个拉丁诗人信奉一句格言:‘一个了解事物原由的人,才是幸福的。’如果他住在中国,会把这格言改成:‘试图寻找事物原由的人,是要倒霉的。’”

然而我终于说服了他,靠着“人性”。

我说,你可以不同意柴静的观点,但——“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

我爸是个深知愁滋味的男人,但是我相信他也不会觉得自己对人和世界的理解是完美的。好在他还留有一份谦虚,好在他始终愿意学习。所以,我并不觉得是我说服了他。是他说服了他自己。

我只是在做石头的二次搬运。

柴静是一次搬运。“石头就在那儿,我不仅要让人看见它,还要让人感觉到它。”柴静是合格的石头搬运工。

这个“石头”,你可以理解为新闻,可以理解为事件(不需要是新的),也可以理解为人性。你若要认识这石头,别只转眼珠子,上手。

摸它,使劲地摸它——用尽你双手表皮的每一个游离神经末梢,让持续性刺激神经放电变成实实在在的触觉。

摸它,使劲地摸它——感受它的每一个凸起,每一个凹陷。在每一个纹理处抚摸,擦去每一处细微的灰尘。

摸它,使劲地摸它——最好让它因破裂或撞击而产生的尖锐刺痛你,最好让它因滚动或摩擦带来的光滑安慰你。

摸它。

https://xpanx.com/
MoMo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1年5月31日13:03:5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xpanx.com/164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