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的用了19个小时,读完了柴静的《看见》。感谢朋友的推荐,让我认识了柴静!

MoMo 2021年5月31日20:48:01
评论
322

《看见》讲述了柴静在央视10年的成长经历,贯穿着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节目和题材,写出了她自己如何去学习做一名记者,如何去发现新闻的关注点,如何提问,对于被采访者的回答又应该如何反应。我个人认为是一本她自己的日记,自己在央视做记者成长的记录,对自己10年经历的备忘,反思和总结。

先读了序言,很喜欢她的语言,句句入心。柴静说做新闻最关心的应该是新闻中的人! 这个原因推动柴静走到今天。“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读完《看见》, 感觉柴静不仅仅是在用眼睛看,用摄像头记录,更多的是她在用心做记者,用心采访当事人,用心去“看见”。柴静在坚持做陈虻想要坚持的:“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Never forget why you started, and your mission can be accomplished (英文:不忘初心,放得始终! 引自网络)

读完序言,去找了柴静的介绍,部分节目,和她前两年做的《穹顶之下》。《穹顶之下》全名为《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同呼吸 共命运》, 是一部有关中国空气污染的调查片,柴静为策划,监制和主讲人,主要目的是呼吁中国人关注中国的空气污染问题。据说是国内的禁片,我不太清楚。看了这部影片,很震撼,一个记者可以花费时间金钱和精力去调查雾霾,通过她的调查告诉全中国的民众雾霾是什么,让民众关心雾霾问题,呼吁公众对雾霾的重视。很佩服柴静的毅力和勇气去做这样一个敏感题材的影片。

整本书涉及的话题大都很沉重,我虽然很喜欢这本书,但是没有办法一口气读完。读一部份,感到很悲伤、气愤或者郁闷,就停一停,读读别的内容,过几天再回来读。

书中提到了一些柴静做采访时读一些过程,其中有关注度很高的事件, 比如非典,双城的创伤,同性恋, 家庭暴力,山西煤炭污染,郝劲松打官司,两会,农村拆迁,虐猫事件,崔永元和他的《我的抗战》,华南虎事件,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农村征地,卢安克支教,药家鑫事件,高晓松酒驾等等。有一些事情我之前有所了解,但是并不全面。通过柴静的眼睛,柴静的文字,更深入的了解这些事件背后的故事,我也希望这些都是柴静记录下来的真实的一面。

记忆最深刻的一段话是柴静和郝劲松店的对话:

【采访郝劲松时,我问过他:“你以谁的名义在诉讼?”

“公民。”

“公民和普通百姓的概念区别是什么?”

“能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却不傲慢,对政治表示服从,却不卑躬屈膝。能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恶知道愤怒,我认为他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公民。”

我问他最后一个问题:“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这个当时三十四岁的年轻人说:“我想要宪法赋予我的那个世界。”】

后续阅读:很喜欢这本书,有时间会常翻翻的。打算读一读书中提到的崔永元的《我的抗战》,和《中国人的德行》。

https://xpanx.com/
MoMo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1年5月31日20:48:0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xpanx.com/1646.html
我们无时不刻不与世界相连 读书

我们无时不刻不与世界相连

此刻,已经下班了,赶着最后几十页,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办公室读完这本书。感慨不仅仅在于结尾,过程中已经有许多想法喷薄。 2011年,大四,正在下决心顺从专业选择,好好练习普通话以便拿到二甲,毕业去考个语...
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 读书

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

        昨天有一同事问曰,怎么样才算真诚?于朋友,于同事,或是亲人之间。在谈论这之前,我也思考了一下,要不要表达出来,之所以拿来写看见的书评,不仅仅是因...
第一次去了解柴静,是因为那个《穹顶之下》 读书

第一次去了解柴静,是因为那个《穹顶之下》

当时的感觉就是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能把能源行业的相关知识介绍的如此详细已实属不易,更何况还揭露了那么多不为人知的一方面。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对记者有了新的认识。正如书中提到的一句话,你可以选择不当记...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