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文字简洁不失细腻,风趣兼具深度。因而,读的时而忍俊不禁,时而泪目连连,时而垂首沉思。
书中,柴静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她只选择了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经历。
正是,这些经历的冲刷打磨,让柴静在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事实和因果中,蜕去无知无畏且尖锐激进的棱角,转而变得温和圆润且从容理性。
而那些如非典,药家鑫案,虐猫事件,汶川地震,华南虎事件,李阳家暴案,德国卢安克支教等新闻,可谓轰动全国,妇孺皆知。不过,当时年幼,我只停留在人云亦云的肤浅认知层面。
通过阅读此书,我跟随着柴静的文字的引导,深入到那些事那些人群中,听他们话语交锋中正与逆的悖论。
我开始滋生怀疑,关于那些事件的固有的模式和成见,也就开始摇摇欲坠,终于土崩瓦解,全盘推翻。矗立在那片思维废墟,认知盲维上,其慌乱迷茫的感受,像似一个人顺风狂奔,半途,竟然发现误入歧途……
随后,跟随着柴静的自我解剖式的分析,我尝试着重新认识,重新思考,重新判断其中因果;尝试着自我修正,自我修复,自我重塑。
心得如下,若有偏颇,祈以斧正;另有高见,诚请交流:
其一,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以往,我自认自己不定性,对很多事物好奇,都想要去尝试体验,亲友大都觉得我想法过多,我也一度想要自我约束。
如今,态度观念有所转变。正如书里说的,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如此,何需过于强迫苛责自己,把自己灵动流淌的思想,拘泥僵化为一汪死水?
其二,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爱与善不是情感,而是能力。
生活就是生活,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甚至也不轻易惋惜的思维习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认识,所以宽容!
同样,爱与善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能力。没有能力的善,是愚善,会损人不利己的,毕竟,有时候通往地狱的道路,是“好心”铺就的。
其三,新闻媒体报道,准确是最重要的手艺。
柴静说:“每一条细微的新闻背后,都隐藏一条冗长的逻辑链。需要跟随疑问的指引,进行挖掘,新闻的事实至少可以深入到知识、行业、社会三个不同层面,越深,覆盖的人群就越广。而自我感动、或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媒体人绝不能走到这条逻辑链的半山腰就号啕大哭。”
然而,目前现状:某些媒体,未经调查核实,或者明知事实,但为蹭热点,吸眼球、赚流量,迎合讨好读者,摒弃职业道德,进行无原则无底限地断章取义,或是夸大扭曲,从而造成谣言满天飞,加之明星八卦,低俗段子等风靡盛行,整个社会文化氛围被搞得乌烟瘴气!
余秋雨先生说的,祸害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是传媒,尤其那些鼓动文痞糟践文化的传媒。有一定的道理!
确实,媒体不应用来评判,或是改造世界,或是讨好读者,而应用来了解、认识世界。媒体的道德,是让人“明白”。
其四,自治,本就是一个解缚的过程。
在我以往的认知中,虽则,我心向自由无羁,也会顾及到自由应有边界。而这个边界就是责任,而责任需要自我约束自治。而这自治,有点类似于,用线把自己像个粽子一样束缚捆绑起来,直至密不透气,不会变质为止……
而书中说,自治,本就是解缚的过程。解,不是一扯两断,是需要找到线头,以柔和手势轻轻一抽,让一切归于本来的样子。
我拿着正要系死结的绳子,惶惑不已……
其五、要疑问不要质问
要疑问不要质问,其实就是不要以居高临下的方式与对方沟通,疑问是一种商讨,是一种好学,而质问就过于咄咄逼人,是一种责难,会让人难堪尴尬,同时也会损伤自己的气度。最终,即便赢了面子,到底输了里子。
其六、关于探寻
柴静说:“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探寻就是要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为的只是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或者说,煽动各种偏见的互殴,从而取得平衡,这是我所理解的‘探寻’。”
诚然如此。人的思维在传统观念,社会刻板等因素的作用下,易形成定势,从而导致成见甚至偏见,而成见会使我们拒绝很多可能性。因此,我们要学会探寻,来保持客观公正。
其七、世界如果只按强弱黑白两分,它很有可能只是一个立方体,你把它推倒,另一面朝上,原状存在。
古今中外有无数造反或曰革命到头来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社会变革,而只是换汤不换药的权力变革。往往,那些推翻贵族压迫的贫民,最后自己也成剥削压迫者!如某网络段子,我们终于活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其八,塑料人,跟现实隔着朦朦一层。
木心说,有植物人,有动物人;列维特 都伯纳 说,人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
柴静说,跟现实隔着朦朦一层的是“塑料人”。思考再三,我也没能归类自己属于哪类……
其九、公益律师郝劲松谈公民
他说:“能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却不傲慢,对政治表示服从,却不卑躬屈膝。能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恶知道愤怒,我认为他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公民。”
然而,我国公民的现状(包括我自己):在没有关系到自己利益的前提下,会放弃自己的权利随波逐流。一旦涉及到自己的利益时,又在打着旗号为自己讨公道。归根结底,是教育的失败,传承的漠然。
其十、最好的教育,应该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它的实质是传递,引导,唤醒。
而不是重复你所谓的人生道理。拾人牙慧像吃别人嚼烂的馒头,食而无味。况且你的观点充斥着你的主观经验和人生信条,不一定是真理。
再者,小孩子本就该是天真烂漫的,缺少经历和理解力的。那就陪着他们去犯错,去尝试,去完善自己的感受系统。让他们学会在挫折中成长,而非替他们完全规避风险!
总之,此书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没有华丽和自我标榜,没有夸大和说教,只是娓娓道来,只是不带偏见的表述,却自有动人心扉的力量,如此平凡丰富,却如此深刻。读罢受益良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