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之所得

MoMo 2021年6月1日08:06:15
评论
200

没经得住大规模推荐式“美国畅销书”的诱惑,在读书计划之外翻开了此书。我是一个很讲原则的人,于是看到是讲生活和工作的原则,更是垂涎三尺。

此书是瑞和他的桥水公司四十年关于个人生活和企业管理层的经验之谈和总结之道。四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对规律和准则的捕捉和总结来看,放长周期四十年也许还不到一个循环周期,谈不上铁打的规律。就人的一生来看,四十年的经验总结,差不多可以叫原则了。

所谓的原则,你若清风徐来,真能用之,便漫步云端青云直上。你若为了笃信,强行用之,便里丑捧心亦步亦趋。或者说你若信之,便是金科玉律。你若不信,它就是一大堆正确的废话。

就个人读后感受,第一部分瑞和桥水的传记读着挺有意思。瑞是一个极度热爱生活和工作的人,对人对事细致入微,又不失大家风范,书中的很多原则多是源于此。还讲了许多他们和中国的故事,尤其他的儿子麦修在中国成立中国关爱基金会和中国政治局常委王岐山的事,让人觉得多了一丝亲切感,少了一段距离感。第二部分生活原则略有意思,好则用之,无用则弃之。因为人和人的生活虽然大概相似,但具体到原则是因人而异的,不可全盘效仿,也不可全盘否定。第三部分讲工作原则,读来甚觉乏味,难怪作者把原则先放前面,并告知可挑感兴趣的看,但我还是一一看完,就这就是我看书的原则。这部分是专为企业管理者和人资关联人员写的,但是我们可以站在他们的角度读自己,所以不能说对一般人没用。

所有的原则,它们就像地图,对于需要它的人,它能带你更快、少走弯路地到达目的地。用不上它的人,这些原则就是一纸空话。就像给你一张羌塘无人区的地图,而你人却在纽约的繁华大都,你知道很有用,但是没有到那个地方的你是毫无用处的。所以讲原则还得遵循一个原则:何人因何故何时在何地做了何事。中国人讲求天时地利人和,缺了一个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原则又好像俄罗斯套娃,分层递进。有顶级原则,次级原则和具体原则。作者分享这些原则就是让你从别人经历过的原则中不用花费重新走一遍的成本,作者把它描述成原则本身也是一种杠杆形式,即可以提升对形势的理解和认识,这样你就不必每次遇到问题时都花费同样的精力。直接拿来用之——当然是遇到同样的情况。减少你“痛苦+反思=进步”的运算速度。作者在工作原则中说“做有意义的工作,发展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我想这可以作为我们的最高层原则,人的一生不就是在做这两件事吗?有句话说“成功就是不断地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做有意义的工作,发展有意义的人际就是在做正确的事。

就为这些原则写了这么厚一本书,真要面面俱到地去成功,还不如潇潇洒洒去失败算了。当然不是每条都那么有用,它就像一个工具箱,你要什么工具就去拿,这里也不一一列举,书中有集中的原则整理。作者在这几百条原则中最认为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在所有决策方法中,构建创意择优是最佳的方法。创意择优有点玄乎,以为是做创意的,我认为就是意见、想法、方法、原则等的择优录用。要让创意择优发挥作用,必须做到这三点:(1)坦陈自己最诚实的想法,让大家公开讨论;(2)理性地表达分歧,以便大家进行高质量的辩论,拓展思路,尽量形成最优的集体决策;(3)用创意择优来处理所有不同意见(例如可信度加权决策)。尽管创意择优不需严格遵循某种特定套路,但应该大体符合这三个步骤。作者特别说到:“别担心记不住我在书里提到的这么多具体的原则,你只需建立一个创意择优,权衡利弊,想明白怎样用你自己的原则、自己的方式来操作。”我想这样的作者是很负责的,也是我很信服的。

原则多重要?计算机系统,人工智能等为什么这么厉害,都是源于遵守原则,懂套路,懂程序。从一些基础性原则到高阶原则,并通过一系列算法得出结果。人也是一样,一个有原则的人一定是很厉害的。懂原则,守原则,用原则就是一种能力体现!

一个不能遵守原则的人不配拥有真正的自由。无原则也不该谈自由,天空翱翔的鸟自由吗?它们都在遵循鸟的原则,只不过人看不懂罢了。世间一切皆为法如梦幻泡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的也是规则,只是作者是现代版道法而已,不同时期的同出而异名罢了。规则不是让你更局限了,而是让你更有效率了。条条大路通罗马,没有地图,你要通到什么时候?

作者之所以成功,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善假于物也”。这里不得不再次膜拜一下先秦男神荀子《劝学》篇中经典之经典:“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作者反对机械的记忆,而他本人也说记忆力不好,这时他并非硬要去开发记忆力,训练记忆力,而是在选择团队强于个人,善假于物者中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你记忆力不好,计算机可以帮你记;你反应能力不行,计算机帮你反应;人容易带情绪,计算机够冷血;人的脑容量有限,计算机帮你扩容。真正叫人机搭配,干活不累。但这一切都是源于开发一些让计算机遵守原则的啊屁屁(app)。你不必是全才,你只需要善于利用和整合优化配置资源。说白了,成功的人就是整合资源和优化配置能力超强的人。想想那些高材生给一个小学文化的老板打工的案例就知道了。

作者多次提到一个屡试不爽的成功原则即五步法,这里不得不提一下:

1.有明确的目标。

2.找到阻碍你实现这些目标的问题,并且不容忍问题。

3.准确诊断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

4.规划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

5.做一切必要的事来践行这些方案,实现成果。

乍一看又是一堆正确的大废话,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成功学鸡汤。细细品味之,如果你真的按步骤做了,绝对没有不成功的,只是很多人在设定明确目标时就失败了。或者不想让这些条条框框束缚自己。所以不成功怪谁呢?

又比如作者说:希望做和实际能够做到之间有很大区别。这不是废话吗,但是大多数人都以为自己希望能做的实际就能做到,只是借口说不想去做而已。所以基于种种,作者说这些原则除非能建立好的习惯,否则成功不会降临,让习惯带你飞,习惯也是运用这些原则的工具。对于一个机构来说,成功要得益于工具和行为准则的帮助。所以他的团队独创了很多工具、软件、契约工具,痛苦按钮等等来帮助消化这些原则。作者最后说到“你读过多少本关于奉劝你改变行为的书,而你也希望改变但最终未能改变?如果没有工具和计划的帮助,你觉得通过阅读本书你能改变多少?我猜的是几乎没什么改变。正如你不可能通过读读书就能学到很多本领(如何骑自行车、讲一种外语等),如果不实践,就基本不可能把行为改过来。”一切又归于实践,所以王阳明倾其一生来研究“知行合一”,而后人又如此看重知行合一是有道理的。所以,知之为知之,会用才牛逼。

最后给译者审校点赞,本书是英翻汉中比较有国书味道的书籍之一,才让阅读不那么难受。

https://xpanx.com/
MoMo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1年6月1日08:06:1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xpanx.com/1699.html
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是人的两个致命缺陷 读书

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是人的两个致命缺陷

这本书花的时间比较多。读的时候想到的东西比较多。 这个世间各行各业都有杰出的人物,在其领域中取得辉煌的成绩,并著书立说,把自己毕生的经验传授他人。瑞达利欧就是其中之一。 做为桥水基金的创始人,不仅️着...
真实是最大的原则 读书

真实是最大的原则

《原则》一书,我从1月6日一直读到2月16日,一共花了42天才看完,共计耗时17小时20分钟,平均每天阅读25分钟。其中大约14个小时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碎片化场景有:地铁、打车、走路、午饭、厕所等。...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