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

MoMo 2021年6月1日22:18:22
评论
274

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前几年第一次看觉得有点晦涩,这次再翻出来看,竟然觉得流畅无比,看来这几年啃书是有进步的。

书名叫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先生认为这一年发生的几件看似平淡的事情,实则是从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我的理解,是一种制度之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到达了溃败的边缘,即使没有这几件事,也有另外几件事。重点不是事,而是背后的关系。

明朝起采用严格中央集权,施政方针着眼于保护落后经济,维持帝国低效运转。大明帝国实则为一个个乡村的集合,开国的政策限制了经济、金融各项制度发展,这种限制在建国之初,尚未能体现,但随着时间推进,各种矛盾滋生,日渐尖锐,而种种问题背后所牵扯的,都是积重难返的庞大陈旧体制。

黄仁宇先生认为,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缺乏法制使得帝国的文官集团在道德力量下统一而后畸形,使得政权松散、行政人员低能,而后又用各种办法将民众禁锢于愚昧之中,以社会的停滞来适应行政组织的低能。

概而言之,就是明朝落后的管理方式穷途末路了。

对于明朝的制度,尤其是明太祖的开国政策,有一个有趣的对比。在孟森先生的《明史讲义》中,认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开国政策是好的,“所定制度,遂奠二百数十年之国基”,后面因为制度渐渐废弛,国家才不行了。清朝沿袭了明朝的制度,所以国家延续时间和明朝差不多长。孟森先生非常肯定朱元璋的重农思想和施政方针。

明史讲义

孟森

而黄仁宇的观点很明确,“这种维护落后的农业经济、不愿发展商业及金融的做法,正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的汉唐演变为落后的明清的主要原因”。

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放到一起,对比一下,我个人还是比较赞同黄仁宇的观点,或者说,我更赞同黄仁宇的角度。

孟森先生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看上去更加老派一些,实则以“仁”为标准,将朱元璋的行为判定为仁厚爱民,百姓被泽,然后国家发展得好。但判断一个君王能否仅以发心为重要指标呢?判断一个政策好坏,是看一时,还是看长久?是只看一个方面得到了什么,还是同时要看其他方面因此失去了什么?

黄仁宇先生所秉持的,是大历史观。不纠缠一时一事的细枝末节,而是将目光拉到几百年后,再回望从前,以期脉络尽显。看一个政策,也看一个政策的走向;看一种现象,也看一种现象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看一个人的道德好坏,也看一个人的实际办理事情的能力。一念一时一瞬只是历史的脉络,在现实中的映射。

黄仁宇先生以经济学思维、大历史角度来诠释历史,这种风格使其在明史研究者中非常独特。曾经有学历史的朋友对本书颇有微词,不过作为非专业人士,这本书已经是对历史极好的剖析,其思维方式更是值得学习。

https://xpanx.com/
MoMo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1年6月1日22:18:2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xpanx.com/1758.html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 读书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

全书看完,只能说很粗略的读了一遍,想要更深的读懂本书的全部内容,我觉得还需要仔细的再阅读一遍。对于一部有着独特观点的、沉淀着精髓的历史书,是需要有一颗宁静的心去阅读。 对于历史的了解,在知晓黄仁宇对于...
大历史 读书

大历史

于我而言,最应该表示歉意的两本书是《万历十五年》和《丑陋的中国人》。原因,《万历十五年》十年前就翻开过,但一直停留在开篇。。。这样的事已经干过好几次了。而《丑陋的中国人》则是看到一半再也找不到后文了,...
《万历十五年》是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书记经常提起的一本书,因为觉得自己历史知识匮乏,所以选择从这本书开始了解历史。 读书

《万历十五年》是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书记经常提起的一本书,因为觉得自己历史知识匮乏,所以选择从这本书开始了解历史。

从一开始了解万历的枯燥无味慢慢地到想要对历史了解得更深,对书中人物了解得更全面。让我感触最深的不是某段历史怎么样,而是某个历史人物如何。 小时候看电视,看到位高权重的人物呼风唤雨,总是羡慕不已。万历虽...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