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读常新,对于《万历十五年》一直都是爱不释手,逢人便推荐阅读。一是因为翻译的文笔细腻沉稳,点到为止,丝毫没有赘言。还因为特意去看了从沈玉成到傅璇琮修改和复阅的过程,着实体现了中文的韵味;二是因为黄仁宇眼光独到,擅于从冷门的角度分析问题,读来有焕然一新之感。历史就像是一位魔术师,总能给探究细节的人惊喜。今年再次回味此书,更是进一步深刻理解到了如何用技术手段解决道德问题。此处的“技术”并非technology,而称为tactics较为合理。同时也以一种较为扭曲的方式,体会到了身而为人的的”立体性“,通过全方位评价历史人物从而使得人性的内涵更为丰富和多面。只能说阅历的价值必须是需要通过真正的内化才能体现,否则会一直陷入“路径依赖”的陷阱而一叶障目。
如果说政治的博弈也不得不屈从于当时的体系制度和根本的思想框架,倒不如解读为任何权谋的有效性都必须建立在客观规律之上。这种客观规律由年代特征、历史根基和人性的混合物提炼而成,演变为一个时代发展或后退的脉络,每一步都有迹可循,即谓之”天意“。于是有人便问,“尽人事、知天命”成了唯一的生存要义了吗?事实上,仅就我本人而言,从该书学习到的内容便是,任何人都无从预测结局的好与坏,但每个人身上所自带的执念,都可以用一种相对“艺术”的方式来疏解,从而避免极端情况的出现。疏解得好,执念便是云梯;疏解得不好,执念就成了桎梏。
王阳明那句话真是万能金句啊:“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答案自在胸中。
https://xpanx.com/
2021年6月1日 下午10:32 1F
近年公司也在进行一些改革,犹如上面提到的,发展多年的公司犹如一位暮气沉沉的老人,很多沉疴滞待解决,但是各种人情,利益关系错综复杂 ,新员工的锐气被老员工的利益抱团阻挡,领导者又不能大刀阔斧,撇枝劈路,最终改革总是气势汹汹的开始,悄无声息的结束。像极了万历这个老头[偷笑]
可以啊。那本我也读过,不过里面的内容我几乎都忘了。就记得那本书很有趣,很容易就读下去,读完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万历十五年》。如果不感冒,硬读,很伤神,意义也不大。
当然,这本书的意义更主要在于它刚出世时。那个时候,这本书算是比较异类。
现今,书里的观点,已经被很多书很多人都引用过了。在别的地方也可以看到了。
当然,书里的观点和对现世的指导借鉴意义不会过时,很值得体会回味。
2021年6月1日 下午10:33 2F
没落的业已没落,行将没落的还在没落之中。总有新的环境代替旧的社会,也总有将来的和未知的呈现于世。
根据宇宙熵增原理,不论是狭窄的道德观还是落后的政治体制终将消亡,而取之以代的则是新的社会道德和体制。
从人类追求的纬度来说,无论儒释道,还是自由民主法治,我们理想的终点都是同一个目的地。
历史往复而前,日月相淹其序,我们改变了什么,而又留下了什么,这就是我们存在对于历史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