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历史有趣,比小说有益”

MoMo 2021年6月1日22:33:55
评论
252

这是我读到本书前四章(即免费阅读部分)时的感觉。也正因为“口感”不错,才让我下决心买了这本书。

我这里所说的“历史”主要指我们曾经用的历史教科书,粗略甚至空洞的描述之后,最后还煞有介事地总结几个要点来要求学生记忆。总之,我烦透了那种历史书。但恰巧我又一直对历史感兴趣,怎么办?一些历史小说显然有趣多了,包括《三国演义》之类。然而,小说的有趣更多源自其文学的创作成分,将其作为真实地看待一定会被鄙视的。换言之,“当真就输”。又怎么办?

就不能在有趣和有益之间真就不能很好的平衡吗?从这个角度看,《万历十五年》显然算是给出了一个回答。而且算是给得很漂亮。

有意思的是,在本书最后一篇《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中谈及当年这本书出版“经过无数挫折”,就因为介于学术性和商业性之间,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我上面的感觉。

因此,这种正是我想看的书!一本好书就该是裹着糖衣的良药(未必要治病,强身健体亦可),好过苦口的良药,更胜纯感官享受的糖果。

如果非要在有趣和有益之间做取舍,相比而言,我更倾向于后者(“真实性”带来的有益)。幸运的是,这本书恰好也符合了我的“怪癖”(本书被若干美国大学选为教科书)。更难得的,读起来不累。

同时,我在读本书之前,还大致了解了本书的一些背景。

关于作者,因为我之前看过他《中国大历史》,所以略有了解。这里没资格去评价他的“大历史观”究竟如何,但对于一个有新颖视角,且愿意以相对严谨态度来表述出来的人,总应该是怀着敬意的。虽然我也知道大众对他的评论不一,但我总体是偏积极地评价。尤其是在对比之后。

对于本书,虽然溢美之词不少,但不会成为我对该书评价最重要的因素。即便我乐于偷懒地去选择一些读过且评价较高的书来读(至少这样选书的效率很高)。循着大众的口味去选书,省事但可能落俗,如何抉择,自己看着办。

有益且有趣才是我对一本书很功利的评价标准。据此,本书的得分就不会低。

“有益且有趣”的结论怎么来的?

1 选材很讲究

历史上的明朝远不如汉唐那么耀眼,也不如清朝那么熟悉,但距离我们相对较近,除了这种天然时间上的“亲切感”之外,也是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的朝代,更是中西方文明交替之前的时代节点。最后一点更具现实意义。当然,作者之前以明史“发家”(博士论文写“明代的漕运”,这也增加了该书的可信度。

2 结构很美式

不同于我们见到的大多历史书的按时间顺序描述的方式,本书以人物为主线。而且各章既独立又联系,很有美剧的味道。

全书正文分七章,前四章呈现的是其上层结构,围绕万历、张居正和申时行三人展开,基本勾勒出明朝社会的框架。而张和申两位首辅的激进与保守也很好的相互映衬。后三章则选择了海瑞、戚继光和李贽,分别作为中低层官僚、军事和学术的代表,从而“拼图”完成后,较完整呈现了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主要方面。

3 落笔有巧思

如作者所言,“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本书英文名为《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一落笔就有悬疑剧的潜质,足以引起读者的好奇,但作者同时解释了这么做的缘由——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正所谓“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4 写人不脸谱

本书既然围绕人物展开,那么如何呈现这些人物则是关键。总体来说,相比于很多学术或文学作品而言,并不脸谱化算是本书的特点。比如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对万历就有如下描述“神宗亲政以后,荒于酒色。中年以后,怠荒更甚,至于二十多年不视朝…”,看到这里,想必读者会感叹这是一位怎样奇葩的皇帝呀!简单标签化的“昏君”毫不为过吧。但该书既道出这段史实,也说了他早年勤政,以及作为皇帝甚至想宠爱一个女人,立一个皇子都不能遂愿的苦闷。平心而论,将万历看作一个人的时候,其“堕落”似乎也不是那么荒唐。

5 评论不扭捏

如果一本史书,就写成一篇记叙文,未尝不可。如果一味追求严谨和公正,强调正反论述和出处,似乎也情有可原。但如果真这么干,那么极可能会索然无味。毕竟不是每个读者都具有良好的知识背景,以及有看论文的心情。

幸好本书没有这么做。相反,书中不少地方恰到好处的评论使得读者一下子能了解到作者的意图,也增加了该书的趣味。而且,很多评论不扭捏,也不啰嗦,恰到好处。这也许是该书能作为一本教科书同时也很“商业”最重要的因素。即便你可能并不赞同他的评论,但他的靶子明确树在那里,总比你读了半天,不知道他到底想说啥来的好吧。

最后吐槽几点,也许纯粹是我境界未到的原因,但这里也直抒胸臆了:

1 在很多关于明史的文学作品中,宦官集团及其所领导的特务机构(东西厂),算是明朝的一大特色,但不知何故,该书却着墨不多。

2 正因为本书按人为主线的构思,而缺乏历史的连续感,如果能在某处对本书所描述的阶段做一个历史坐标式定位,或许会更清晰。

3 同样或许是本人才疏学浅,总觉得书中最后一章写李贽的部分有点语焉不详,不像其他部分那么易读。也许涉及到哲学上的思想,的确很难写的缘故。

总之,瑕不掩瑜,如果对历史感兴趣,而且想找本既能总体真实,且还易读,甚至想见识一下“不一样”的历史书,那么该书的确值得一读。

https://xpanx.com/
MoMo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1年6月1日22:33:5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xpanx.com/1771.html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 读书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

全书看完,只能说很粗略的读了一遍,想要更深的读懂本书的全部内容,我觉得还需要仔细的再阅读一遍。对于一部有着独特观点的、沉淀着精髓的历史书,是需要有一颗宁静的心去阅读。 对于历史的了解,在知晓黄仁宇对于...
大历史 读书

大历史

于我而言,最应该表示歉意的两本书是《万历十五年》和《丑陋的中国人》。原因,《万历十五年》十年前就翻开过,但一直停留在开篇。。。这样的事已经干过好几次了。而《丑陋的中国人》则是看到一半再也找不到后文了,...
《万历十五年》是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书记经常提起的一本书,因为觉得自己历史知识匮乏,所以选择从这本书开始了解历史。 读书

《万历十五年》是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书记经常提起的一本书,因为觉得自己历史知识匮乏,所以选择从这本书开始了解历史。

从一开始了解万历的枯燥无味慢慢地到想要对历史了解得更深,对书中人物了解得更全面。让我感触最深的不是某段历史怎么样,而是某个历史人物如何。 小时候看电视,看到位高权重的人物呼风唤雨,总是羡慕不已。万历虽...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