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深感人之渺小如沙粒,即使发现了问题,却受限于机制、环境,难以凭借一己之力做出有实质意义的改变。张居正、戚继光都是这样。孔孟之道从汉朝开始成为主流思想,已成统治阶级的工具,初衷是维护国家稳定,但后来却逐步变成社会发展的束缚。因为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制。如果站地很高很远去看,一个人的呐喊在历史的滔滔大河面前是颇无力的。二是人活着要务实,活在当下。大的变革是要一步一步去实现的,如果看地太宏观很容易产生无力感。应该是着重眼前做好现在能做好的事。如戚继光,国家系统运转方式的问题,他是知道的,但他适应了规则并利用他达成了自己的目的。这就足够了吧。
这本书的名字有误导性,万历十五年的名字看着很是枯燥,但内容生动深刻(英文原名: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更是满满的英式调皮,似乎暗暗地说“你看我多么了不起,在平静无事的历史中见微知著,多么有智慧)。书的最后,黄仁宇写到自己创作时的细节,第二次到美国,很穷,去餐厅、客栈打工,一天劳动结束回到家累的耳朵都嗡嗡响,但他坚持把书写下来了,而且是自己的思考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不要忘记黄仁宇是先用英文写完,然后再自己翻译成中文的!)非常非常的不容易。这大概已是平常人在浩瀚的历史面前所能做的最棒的事了吧!
https://xpanx.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