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本是历史上一寻常年份,然而黄先生以自己的历史观,认为“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从皇帝到内阁首辅,从文官到武将,从政治到思想,于细微处窥大局,在组织学管理学上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然而管理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说什么感觉都在说大话(在没有实践的基础上)
直到看到文末,看到李贽以剃刀自杀身亡时,说的那句“七十老翁何所求?”突然有点感触。他尊崇儒家,退仕后也依靠当时上流社会的周济过活,但他也经常抨击他们,论他们的不诚实,时常能看出他的矛盾。他没有获得精神上的独立自由,言行种种有时已跟当时社会民众所习以为常的相去甚远,甚至由于他个人的影响力可能会造成广泛不良影响,因而见恶于统治集团,最终身死。他说,七十岁的他还求什么呢?
但是反观这书中其他的人物,他们又“求何”呢?万历稚龄登基,诗经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他的初心都在日复一日跟文官集团的你来我往中磨没了,他想一展宏图,但后来发现自己连选择接班人的权利都没有。张居正一生算是兢兢业业,新政,改革,希望明朝能够中兴,自然自己也能名垂史册,然而改革并没有成功,死后也是身败名裂。戚继光以自己的军事才能,抗倭卫民,也有志得意满时,但最终在贫病交织中去世。海瑞更是,闲居多年,被起复后也是闲职,在抑郁不得志中驾鹤西归。他们都渴望为这个社会倾进自己的力量,但从结果来看,几乎都是“求不得”,个人的力量很难撼动社会整体的发展。
以古识今,是希望自己能过得更好。可能古往今来,“得”是幸运,“不得”是常态,这么看也太消极了但成就一件事,确实需要多方因素,也要拎得清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努力去做,毕竟骗不了自己,不用过分纠结。
网嘲90后是中年人了,有时候感觉自己仿佛被说中了……ex??咋办办办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