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MoMo 2021年6月2日08:45:312286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开始觉得万历皇帝朱翊钧也不容易呀,还真就是一个被囚禁的鸟,养在紫禁城,表面上的九五至尊,实际上连宫门都出不去的可怜见的。他的精力充沛不被允许用在积极创造中,何尝不是历史的悲哀。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离明朝很近,尤其是一口一个本朝的时候,有时候又觉得自己不过是历史的旁观者(或者说连旁观者的资格都不够),所谓的旁观者不过是当事人留下了印记让你有机会、有线索去探究当时的生活方式、当时的行政运作。

我们习惯性用一个人在今天的所作所为来评判他的个性人格,却忘记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他。人是有阴有阳,避阴而表阳不失为一种提升领导力的好方法,比如申时行先生。

好些时候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一个人口达到一定数量的国家就一定会有什么什么,就应该怎样怎样,其实不是的,不论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人,都是从“婴儿”成长起来的,那些想当然的东西都是我们站在自己的角度强加给他们的枷锁呀,这世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感同身受,不是吗?所以以后我们在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时候,张口要说出抱怨的时候能不能想一想这些将要被我们抱怨的事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背景环境又是怎样,是不是我们随口一句卧槽什么的就能够解决了?如果不是那么我的这句卧槽表达的是单纯的口头语呢?还是对某件事或某个人的态度呢?

内容更多的是追寻明朝历史的成因或者更大一点的外围即古代历史的背景,从春秋时期即开始的诸子百家到汉朝独尊儒术造就的四书为准绳的道德标准,对当时的政治乃至今天我们每个人的为人处事方式、行事做事风格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那些历史上沉积下来的我们所谓的精华、去除的糟粕是不是都参与到了我们个人性格的养成。选取的典型的万历、出彩的张居正、戚继光、海瑞,低调的申时行、李贽(虽然他们可能并不想低调),他们作为历史的一份子,对明朝后期的发展有或者没有明确的立场,真的有影响么?没有他们是不是也会有李居正、刘继光、巴拉巴拉小魔仙呢……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有自己的大历史观吧,莫名想起苏轼的《赤壁赋》里面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也不知道有什么联系,看完全文又觉得:哎,好像还真有什么联系……

https://xpanx.com/
MoMo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1年6月2日08:45:3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xpanx.com/1804.html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 读书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

全书看完,只能说很粗略的读了一遍,想要更深的读懂本书的全部内容,我觉得还需要仔细的再阅读一遍。对于一部有着独特观点的、沉淀着精髓的历史书,是需要有一颗宁静的心去阅读。 对于历史的了解,在知晓黄仁宇对于...
大历史 读书

大历史

于我而言,最应该表示歉意的两本书是《万历十五年》和《丑陋的中国人》。原因,《万历十五年》十年前就翻开过,但一直停留在开篇。。。这样的事已经干过好几次了。而《丑陋的中国人》则是看到一半再也找不到后文了,...
《万历十五年》是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书记经常提起的一本书,因为觉得自己历史知识匮乏,所以选择从这本书开始了解历史。 读书

《万历十五年》是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书记经常提起的一本书,因为觉得自己历史知识匮乏,所以选择从这本书开始了解历史。

从一开始了解万历的枯燥无味慢慢地到想要对历史了解得更深,对书中人物了解得更全面。让我感触最深的不是某段历史怎么样,而是某个历史人物如何。 小时候看电视,看到位高权重的人物呼风唤雨,总是羡慕不已。万历虽...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评论:2   其中:访客  2   博主  0
    • 张居正 张居正 9

      总体不错!从文风来说,文笔晦涩,既不像母语创作,也不似翻译体,像古人翻译的英语,只能说自成一派。从内涵来说,有雾里看花之嫌,黄仁宇一直推崇的大历史观和阴阳和合,给人感觉言之有理,又意犹未尽;叙述过于抽象,可能还是囿于文字表达能力。学术性方面,非专业人士就不讨论了,存在即合理,能被主流认可,相信一定有可圈点之处。可读性一般,故事性不强,如果读过一些明史,想一窥门径,可以浅尝,比一般的纯故事性叙述还是要丰满一些,更“大历史”一些。如果问更好的选择,我推荐读——潜规则或者明朝那些事儿!

      • 张居正 张居正 9

        本书以详尽的史实证明:在万历十五年前后,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专断或者阴阳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这些人物所遇到的困难,是因为当时政府的施政方针和个人的行动完全凭借道德的指导,而它的标准又过于僵化,过于保守,过于简单,过于肤浅,和社会的实际发展不能适应。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政治实际已经凝固,出现这样的种种矛盾则是必然。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极必开动乱之机,由乱复归于治,故有待于下一代创业之君弃文就质,推倒重来。万历十五年,大明倾覆之日已可望而见矣。
        读至此处,一股悲郁之气油然而生。难道就没有一点希望了吗?借用一位书友的评论:
        果真如作者所言,世间已无张居正?观今日世界,不由想到一首李白的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