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非常开心能与这本书相遇

MoMo 2021年6月2日18:49:41
评论
268

让我感觉直接和尹老师面谈了几个小时,受益匪浅,虽然我不并不100%同意里面的教育思想,但也因为“每个人有差别,每个家庭有不同”的原因。大部分还是觉得值得借鉴和实施。同样和其他家长一样,我也读过很多关于亲子关系,儿童教育等书籍,这是个人必推荐给好友书之一。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一、提高爱的质量

1. 对于必须要让孩子承受的一些痛苦,给孩子分析过程,给说明情况,大人应有几个原则

(1)父母自己要平静自若,不要表现出焦虑。如果大人首先一脸焦虑,孩子就会觉得问题严重,会吓着他们

(2)用孩子听得懂的需要告诉孩子真实原因,为什么要这样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向他说明。其实孩子听得懂,也很懂事

(3)对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尽量不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

(4)激发孩子的勇气。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同时也要给他们退路,不要让孩子为自己流露的“不坚强”感到羞愧。

(5)绝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

儿童应该学会从小理性地面对一些困难或痛苦,这样不仅能缓解痛苦,还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2.不要捉弄孩子

捉弄孩子定义:以大人的快乐为终点做的一些开玩笑,玩耍的事或者动作。因小孩不懂什么是玩笑容易在被玩笑捉弄过程中受伤,不受尊重,不被认可,或者猜忌,恐惧社交和对他人的不信任。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经常被捉弄的孩子会出现品德方面的缺陷。

3.培养孩子同理心

当孩子心玩耍或者同伴玩受伤时需要引导孩子不仅仅他自己疼,实际对方也疼。善良和豁达是永远相随的,遇到问题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多角度考虑问题,让孩子学会接受事实,不仅仅让他当下愉快更能养成大度思维。对于父母自己言行一致才能让行为潜移默化到孩子身上,并稳定在他们的心中,成为他们做事的风格。

4.给他爱,才能让他学会爱

不要随意打破儿童的天真,配合他,让他去探索,在他成长过程中他会自己识别,慢慢相信现实

5.大人给暗示什么他就可能成为什么

在小孩面前总是暗示他属于“消极”类,往往他会认为自己就是那样,不仅仅破坏孩子内心的纯洁,更加让他自己无法相信自己存在另一面好,扭曲孩子的品行

6.允许孩子犯错

孩子犯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犯错要引导孩子认识错误,不要为了批评而批评。犯错需要批评但要守护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前提下,批评以不伤害孩子的内心才能起作用。根据错误严重性不同方式的批评,切勿一点小错雷霆震怒的气势。早知道有些错误不是什么大事,我们大人也会,引导去修正为目的,切勿为了发泄不满情绪而批评,起不到作用的同时自己反而练就火爆脾气。

7.从小多让孩子读古诗,背古诗词

可以不给解释,直接背诵,背诵多了古诗词的美,意境就会自然而然留在他脑海里。有人说背诵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迎,表达的就是诗词的魂会随着你的阅读而慢慢属于你。多读多背,长篇古诗词可以分段背,然后一点一点连起来。

8.孩子不是犯错,只是他不成熟

需要给孩子犯错的权利,不要因为犯错就惩罚,做错其实是学习的好机会。不要一味要求孩子“听话”这对于一个自由人来说最大的不尊重,听话惯的孩子长大后都没有主见,需要别人给他地图,他成为了执行的工具罢了。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摆布孩子,不要强行让孩子做或者接受他不愿意接受的事

(2)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线上,家长都可以放手,都可以给孩子自主空间。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

(3)不要让孩子做判断题,而是让孩子去做选择题。如果特别希望孩子做出家长所期望的选择,就不要让孩子在“是”与“否”间选,不要给他说“否”的机会,而要在“是”的框架里给他一个A与B间选择。

很多人担心这样是在“溺爱”孩子,或是纵容孩子,这是因为他们错把自由理解为放纵,这种误解让许多教师和家长在错误教育的路上走得很远。

允许孩子犯错误,给孩子自由,本质上就是在教会孩子宽容。

要把孩子看为独立的人来对待,他就获得了把控自己的力量,不被坏习惯操纵,有力量选择健康的东西。

二、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

孩子原本不需要为学习而苦恼,凡是因为学习感到痛苦的孩子,都因为他遇到了不正确的引导。只要观念和方法改一改,孩子的学习就可以变得轻松愉快。

1.识字并不难

很多家长把文字做成卡片或者贴墙上,目的让孩子随时随地的认识,这种“独立”认识文字的方式实际忘记得很快,最好的方式是读故事,文字在故事内容中,读多了自然认识。可以找陪孩子阅读,用手指指着文字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可以声情并茂,但不缩减故事中的文字,很快孩子对认识文字就有意识,这样做慢慢能让他认识并记住看过的文字,第二阶段就是让孩子读故事,读错了也不要打断,无关紧要的,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他就会知道某个字正确的读法。小学一二年纪带有拼音的故事书,儿童文学类作品读多了理解能力会更好,学习自然不是问题。

2.阅读的力量

课外阅读。它有一种魔力,不显山不露水地赋予孩子不同的能量——凡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凡缺少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平凡。

一是思维发展与语言系统的发育有密切关系,二是学习新知识依赖已有的智力背景。“阅读”是一种以语言符号为媒介,包含有丰富的、超越现实生活内容的活动,会让阅读者的“语言系统”发育得更好,同时可以让他的“智力背景”更为丰富,从而使得他们的思维能力及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更强。

3. 阅读需要诱惑

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

4.不要强制以“有用”没目的的阅读

不能只求对孩子有用而忽略孩子真正的兴趣点,不少家长不关注孩子的课外阅读,只是热衷于给孩子买作文选,订中小学生作文杂志,这是一个极大的认识误区。

我看过一些“中小学生作文选”和作文杂志,上面登的文章当然都还文理通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能写出那样的文字已经不容易了。但它们写得再好,也不过是些学生的习作,无论从语言、思想还是可读性上,都非常稚气。这些东西只是习作,不是创作,除了老师或编辑,谁愿意看这些东西呢。

孩子们可以一鼓作气地读完一个大故事,但很少有人能一篇接一篇地连续读二十个小故事。经常读长篇小说,更容易养成孩子大量阅读的习惯。好的短篇作品可以给孩子推荐一些,但不要成为主力和唯一。

在读什么的问题上既要给孩子一些引导,也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一个中心目的就是尽量调动孩子的阅读兴趣,先考虑有趣,再考虑有用。

5. 学“语文”不是学“语文课本”

不要唯教材是从。首先认识到学语文不是学语文课本,然后才能大胆地把课外阅读引进孩子的学习中。

小学语文成绩好不好还不能证明水平,因为小学考试的内容都和课本有关,真正见证语文水平是中学,特别是高中,考试没多少信息来源于课本。这时候就是阅读量的作用提现的时候,所以十年台下功夫从小阅读,高中自然见分晓。

6.写作技巧

最大的“技巧”——“说真话”。

之所以说“说真话”是写作的最大技巧,在于说真话可以让人产生写作兴趣,发现写作内容,即想写,并有东西可写——没有这两点,写作就是件不可想象的事。

而往往学校不想“看真话”,可能有负面信息,所以都给评语重写,可偏离了实际,孩子要怎么写?写什么?孩子只能讨厌写作文了。

当孩子把真实表达改变为矫情表达,他就开始去说言不由衷的话;当孩子把自由表达拘束在大人提出的框框里,他的内心就开始滋长奴性思想;当他为作文成绩而曲意逢迎时,他就在磨灭个性,滑入功利和平庸

三、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

1.孩子从哪里来

范例:从爸爸生长啾点肉下来,从妈妈身上啾点肉下来,合在一起从妈妈肚脐眼放入妈妈肚子里,然后吸收妈妈身体的营养长大,等到十个月医生就会帮助妈妈把宝宝接出来。

不正确的性教育,性启蒙比不教更坏。父母应该平时多注意不要让孩子接触性有关的视频或者声音,不然孩子会模仿,但需告诉孩子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什么时候才能做。同时生活中注意上了小学不要让孩子与异性同床,女孩子容易影响心理,男孩子容易影响性功能障碍。洗碗也同样,不要让孩子与异性同时沐浴。但爸妈之间亲昵的称呼,有爱的拥抱和亲吻可以让孩子感觉家庭的温暖。

2.孩子天生不会说谎

只要没有诱因或者害怕的事孩子就没必要拿说谎来为难自己,孩子天生不会说谎。

如果特殊情况要说一些善意的谎言也要和孩子解释清楚,或者有时候自己的善意谎言被孩子点破也不必继续作假,应该城市说明。同时不用担心从小教孩子说真话导致长大后只会说真话的困扰,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长大,他自然在长大后知道什么话该说的分寸。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所以如果孩子出现说谎的毛病,家长一定要首先进行自我反省。

造成孩子说假话还有一个原因是说真话有压力,所以家长需要注意孩子说真话应该正确对待,而不是因为真相严厉惩罚。换位思考一下说谎人自己感受也是痛苦的,可是宁愿自己痛苦挣扎也不告诉父母实话,那说明父母的反应结果比这种痛苦更难受,该反思的是父母自己。父母应该了解原因,孩子犯错是成长的必修课,不要因为犯错了批评,孩子更多语言大人的帮助而不是责骂。帮助孩子怎么不再犯这个错才是家长的作为。

3.可不可以批评老师

老师是孩子学校的权威,但老师也不是全能,并非没有缺点和不足。所以质疑老师也是正常,应正确引导孩子提出质疑,在尊重和礼貌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想法。小孩子会质疑大人是非常健康的做法,如果让孩子一味的认同长久后必然无主见和个人想法的人,那才可怕。

4.正确对应孩子被欺负

爱孩子,就帮他创造一个和谐的局面,不要给他制造麻烦。

如果孩子在学校或者其他地方被欺负,不要着急为他报仇,而是先了解清楚孩子被欺负的过程进而了解对方什么人,如果是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同学欺负基本不会有太大事,家长教孩子怎么应对,不要出面。如果孩子多次反馈且表现很害怕去学校,要注意,可以放学接孩子时与欺负你孩子的同学聊聊,主要了解这个孩子为什么欺负你家孩子,有时候可能对方就是问题小孩,有时候是你孩子表现让别人欺负,不管什么原因小孩子看到对方家长来了都会胆怯,不要恐吓,也不要过分指责,毕竟你的孩子还在那个环境,不要给你孩子添加麻烦。更不要随便找家长,实际有些孩子的问题找家长反而没有。送点小礼品还对方,让孩子一起保护你家孩子,也许是不错的方法。

5.实事求是

父母切勿因为自己的虚荣断送孩子的实事求是,正确看待孩子的区别和成绩,切勿用孩子来给自己长面子。

实事求是是个很大的话题,探究没有穷尽,实事求是又是个非常简单的事情,无须任何技巧即可处处实现。这四个字素颜无痕,却给人以最好的保护,极尽平实,却给人带来光彩。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陪着写作业是最不容易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所谓的陪着孩子写作业实际在孩子眼里这是监工,无论大人小孩都不喜欢这种被监控的感觉,这是不信任更是没自由的滋味。往往陪着写作业反而更让孩子没法好好写作业,旁边有个人随时打扰或者盯着这哪能不紧张,生怕一个字写错马上被骂。同时帮助孩子检查作业不如教会他自己检查作业,是孩子学习不是你学习,所有一切学习的习惯父母应该协助孩子来养成,而不是替他做。

不管是孩子忘记写作业,还是作业存在错误都得让他自己接受后果,才能真正的让他体会到作业是他的事,不应该由父母来提醒或者检查。

如果已经发生就要责怪,责怪除了宣泄大人情绪外,对于小孩没有任何作用。应该提供解决方法,让孩子去选择,比如怎么去做作业,要么明天等待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不要替他做决定,做决定的永远留给他自己。自己做决定比父母强迫去做,执行起来更好,不会伤害他的自尊心。

孩子偶尔犯点错只要鼓励孩子改正就可以了,不要责怪,也不要经常提起,不要让孩子有内疚感和负罪感,否则的话它真能固定成孩子一个难以改正的缺点。

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如果总是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如果经常让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内疚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坏习惯。

2.罚写作业最让学习变味

做作业犯错了,就惩罚抄写多少遍来惩罚,这种做法只会让孩子仇恨这门课,没有别的任何用处。大人以为这样既可以达到惩罚又可以练字的角度实际对孩子来说“惩罚”哪里有什么有趣的事,全是讨厌的,所以可想而知,所以不能因为在这里犯错了就用这个惩罚。父母切记不要把学习用作暴力手段

3.要给孩子自由安排的时间

学生的时间被各种功课塞得越满,给他留下供他思考与学习直接有关的东西的时间越少,那么他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

孩子学习也是辛苦,也是有压力的一件事,建议孩子完成作业后能给他一个自由安排的时间,让他在这个自由时间释放和缓解学习的辛苦和压力。如果只有学习时间没有自由时间,那么学习时间会成为孩子最不快乐的时光,学习成绩就更不用提。

4.不要一味要求“刻苦学习”

谁喜欢苦?学习真的苦?

小学阶段主要解决学习兴趣的问题,初中阶段主要解决学习方法的问题,高中阶段拼的才是勤奋。 每一种学习活动中,“兴趣”始终重要,呵护好了兴趣,才可能产生方法,有了兴趣和方法,才能生长出勤奋

5.学习不是为了100分

因各种考试只看最后分数的原因,很多家长在小学时就开始抓分数,实际操之过急,小学是培养学习兴趣,初中是学习态度,高中学习思维。过早的关注分数,只会让孩子感觉学习没劲,特别是一些家长要求每次100分,实则每次考试要求100分的家长除了给孩子塑造畸形的学习态度,没有别的作用。即使有时候考了100分也仅仅开心一阵子,其他时间都是压力和痛苦并存的时光,这样的学习能坚持多久。同时有多少同学能够的到100分?难道95分,发现丢分的问题,找出原因解决掉不是更有价值?

5.考好不奖励

现在的孩子们来说,在物质方面并没有太大的欠缺,所以物质奖励并不能真正刺激他们的热情。即使物质奖励能带来一些动力,也是阶段性的,持续不了多长时间,而学习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态度。 下面说下物质奖励带来的副作用

(1)转移孩子学习的目的:为了奖励去学习,奖励只能维持短暂的作用。同时将学习变得功利,一旦孩子对物质失去奖励就失去学习的动力。对学习就会懈怠。庸俗奖励只能带来庸俗动机,它使孩子不能够专注于学习本身

(2)破坏了孩子实事求是的学习精神:把奖励当作学习的诱饵提出来,是一种成人要求儿童以成绩回报自己的行贿手段。它让孩子对学习不再有虔诚之心,却把心思用在如何换取奖品、如何讨家长欢心上。会让孩子患得患失,虚荣浮躁,学习上很难有心无旁骛、脚踏实地的状态。

(3)它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对立情绪: 任何考试都有变数,谁也不能保证在每一次考试中都取得好成绩。

五、做家长应用的智慧

1.自己带孩子

在孩子的情感上,没人可以取代妈妈,即使其他人对她再好。儿童出生数月后,开始热爱和信赖经常照看自己的那一两个人,把他们看成是自身安全的可靠保障。即使年仅半岁的婴儿,也会因为照顾自己的父亲或母亲突然离去,而丧失对人对物的兴趣,不开笑脸,不思饮食,精神上受到严重的压抑。

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

2. 幸福的家就是五星级宾馆

我们创造了一个孩子,不仅有责任让他长大,而且有责任让他幸福。有什么样的豪华能比得上全家人快快乐乐在一起呢。房子有了爱才是家,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那就是置身人间天堂。让家具有五星级酒店一样的干净整洁,舒适外,还有独一无二的爱。幸福的家就是五星级酒店档次

3. 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

儿童和成人一样,都喜欢受到肯定,受到激励。在肯定和激励的环境中,他们才更容易自信,更容易进步。说:世界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家长们哪怕没有时间在实物上设一个记录本,至少要在心里设一个这样的“记功簿”。心里有没有这样一个本子,你的目光和言语会流露出来,孩子完全能感受到。

你给他记录的“功绩”越多,你就给了他越多的快乐与自信,这会让他变得越来越好。 不要记缺点,因为孩子的缺点是暂时的,记录下来会让这个确定被巩固在孩子心里,优点会巩固成为真正的优点;缺点也会巩固下来,成为总也改不掉的缺点。

因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错误假设,即如果自己不说,不经常提醒,孩子就不会改正缺点,就会越来越堕落。事实是,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上进是他的天性,只要不被扭曲,就一定会正常生长。对于孩子身上的某个缺点,可以适当提醒,一旦发现这个缺点反复出现时,就应该考虑用正面鼓励的方式,不动声色地去帮助孩子克服,而不要反复地直接地批评,不要说“我都给你说过多少遍了,你就是不改”之类的话。反复的批评就如同贴到墙上的“记过簿”,会把孩子的缺点固化下来,使孩子难以和那个缺点剥离开来。 儿童没有过错,只有不成熟,而不成熟才意味着有生长空间和成长可能

4.不管是最好的管

管太多是不尊重儿童,不尊重儿童最典型的一个表现就是对孩子管制太多,也就是指导或干涉太多,孩子的许多正常生长秩序被打乱了。 抓住重点引导,不能要求孩子所有事情必须按照家长说的做,目标可以相同,方式方法可以任他去探索。

5.做听话的父母

我们总是要求孩子听话,可是想过没有有时候我们也该听下孩子怎么说,怎么想,如果你不愿意听孩子说,那么孩子慢慢不会和你交流,慢慢就会疏远。同时有些无伤大雅的事何不听下孩子的想法,比如你的目的带去天安门玩,可是过程中你的孩子对路边的各种建筑物或者其他有了兴趣,不愿意走,那么何不陪他一起观察呢?为何一定就要去天安门才行呢?目的不是为了孩子开心吗,他正在做“他心中开心的事”为何一定要按照“你说的开心事”做呢。

6.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很多人实际自己修养和素质都算得上层,但遇到孩子就暴力。这种我们成为穿着西装的野人,用暴力解决孩子的问题实际仅仅发泄了大人的情绪,对于孩子除了告诉他可以用大人解决问题,别无他用。他任意闹的过程都是孩子试探家长的过程,放你不进去这个试探区守住选择采取不理,自然他的试探结束,知道以后这样做没用。

孩子其实非常聪明,他不懂你到底有哪些规则,但是他用他的方法在试探你,你若依了他的方法,那就已经“掉入坑”,后期别怪孩子没有好习惯,不懂事,实际你自己给打破的。

孩子闯祸都是无意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原谅孩子无心或无奈下所犯的错误呢?况且,孩子闯了祸他自己心里就很痛苦,有内疚感。家长的打骂只是让他没有自尊,觉得大人更爱的是那损失的钱和物,他感受到大人不体谅他,心里生发出逆反情绪,同时也失去内疚感——经常这样来“教育”孩子,他怎么可能不变得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对什么都满不在乎呢?

家庭教育中这种强盗逻辑很多,打孩子说成是“为孩子好”,撒恶气说成是“教育孩子”。打了人还要把这说成是“爱”,让被打的人来领情——天下有这么不讲理的吗?

暴力教育能让孩子变得顺从,不能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能让他们变得听话,不能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暴力教育能得到一些暂时的、表面的效果,但它是以儿童整体的堕落和消沉为代价的。

六、小事就是大事

儿童教育无小事,所有的小事对孩子来说都是大事。父母在小事上有正确观念,不误导孩子,就是帮孩子打下了成就大事的基础。孩子也会以做大事的气度回报家长。

1.孩子的隐私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觉得的“大事”实际可以不在乎,这是很大的错误,我们大人看着小事,在孩子当下的年纪就是大事。家长应该尊重孩子心里的“大事”,为其忧而仇,不要小看这个尊重,将会是你的孩子能否把你当朋友很关键的一点,试问谁把自己觉得大事对方觉得小事而喜欢对方呢?

所以孩子认为的秘密,隐私我们也要给与相同的“尊重”。

2.孩子不吃饭?

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吃不下东西?主要原因是喜欢催逼孩子吃饭的父母也不少。”[1]——这句话把事情解释得很清楚,孩子不喜欢吃饭的主要原因就是家长太在意孩子的吃饭,在这个问题上太强求了。孩子的正常食欲被当下物质和时间都比较充裕的大人好心地破坏了。

https://xpanx.com/
MoMo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1年6月2日18:49:4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xpanx.com/186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