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硬插进来,而我为此道歉

MoMo 2021年6月7日06:11:281 274

人间失乐,何以复乐

  “乐园”,在圣经中即指伊甸园,耶稣造人类祖先男人亚当与女人夏娃,并安置于伊甸园中,因此,乐园可以看作人间的乐土。因蛇的引诱,人类的祖先偷吃禁果而犯下原罪,被上帝流放,是为“失乐园”,后人类通过末日审判获得救赎,重新回归乐园,是为“复乐园”。

     那么选择“乐园”“失乐园”“复乐园”为三个章节名称的作者,又在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以读者角度来看,这是一个老师(李国华)利用职权诱奸,强暴,长期性虐待一个少女(房思琪)的故事!少女思琪,聪慧漂亮,爱好文学,她本可如千千万万豆蔻年华的少女一般,享受成长的酸甜苦辣,或许会有青春期的小烦恼,但大体上总是快乐的,然而,这一切停滞于一场蓄谋已久的性侵,她困于十三岁那年,青春腰斩于此,走不出,摆不脱,而最终崩溃,精神失常。而施暴者则依旧在利用自己的教师职权,利用自己编织的语言的网,思想的丝,在继续捆绑如思琪一般的少女,实施着残暴行为。

   故事是一个残忍惨烈的故事,却又是一个改编自真人真事的故事!正是来源于真实,才让人更触目惊心,才更让人愤怒!而让人更为悲痛的不仅仅是施暴本事,还有他人加注受害者身上的二次伤害,以及思琪摆脱不了,走不出困境后不得不强迫自己爱上施暴者这个看似荒谬实则惨烈的行为本身的含义。

   作者曾对故事的解读是“这是一个女孩子爱上诱奸犯的故事”。 

   为什么会爱上诱奸犯?为什么会爱一个毁了你的人?这是爱吗?

   我们可以这样试想,一个读着普鲁斯特,福楼拜,波特莱尔,陀思妥耶夫斯基长大的女孩,从小的诗教让她迷恋于文字,文学,所以,在一次次的伤害的间隙,她是被语言俘虏了,或者说,被李国华有意编织的语言所蛊惑了。这些语言本身对于思琪有一种致命的美在这里。

 “我在爱情,是怀才不遇”

“你现在是曹衣带水,我就是吴带当风”

“都是你的错,你太美了”

而懵懂的她尚难以分清这些层层语言包裹下的险恶用心。

  语言或许只是形式,更为重要的,是所谓的教养,加诸在身上的礼教,注定了深受其语境教育下的思琪选择了沉默,因此注定被持续伤害,自尊心是针,会缝起他的嘴,而她又太痛苦了,这种痛苦又不能诉之于口,不能求救,不能展露;只能持续痛苦,她能想出唯一的解决之道——“我不能只喜欢老师,我要爱上他。你爱的人要对你做什么都可以,不是吗?思想是一种多么伟大的东西!我是从前的我的赝品。我要爱老师,否则我太痛苦了。”这才是事情恐怖之处,面对邪恶,你能想到的不是拒绝,不是战斗,不是呼救,而是沉于这浓黑,爱上这浓黑,靠这一种“爱”,给自己的行为一个活着的理由,存在的理由。

   可是,这正常吗?它不正常,可是它却然发生了。

   这是爱吗?显然,这并不是正常的爱。然而,思琪后来在一次次的问李国华,你爱我吗,我想她是希望被爱的,她也是尽了很大的可能去爱的。可是,这种畸形的爱恰似思琪自己给自己吹出的泡沫,最终在思琪成长后,它破灭了。长大后的思琪终于看到了事情的本相,

“他硬插进来,而我为此道歉”只是,清醒明白的思琪或许再也无法面对这些过往,所以这也就造成了更大的悲剧。

“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是房思琪式的强暴”

   悲剧的发生,往往不是施暴者独立完成的,而是整个社会都参与了其中,甚至在其中扮演了协助者,参与者的角色。

   先看社会环境,回到最初的“乐园”,它真是乐土吗?在思琪生活的大厦中,人们表面欢乐的聚餐说笑,实则自私而冷酷,面对他人的痛苦,如伊纹姐姐被家暴,大家心知肚明,却没有人去关怀;面对受害者,不是同情,而是冷嘲热讽,指责侮辱。

我们在把视线往外延伸。

“你跑去伤害别人的家庭,我们没有你这种女儿”(另一个被伤害的女孩郭晓奇的妈妈如此指责女孩)

“所以,你拿了他多少钱”(网上键盘侠针对晓奇在网上公开被伤害的事的评价)

“你到底在干吗,你好恶心,你真恶心,离我远一点”这是思琪的灵魂双胞胎,亲密小伙伴怡婷对此事的态度。

无论陌生人还是亲近的人,甚至越是亲近的人,在面对身边的人发生了类似这样事情的时候,一定对她造成二次伤害。

……

而我们或许还自以为站在道德的高处,却不知我们也是一个看客一个帮凶。

   正是大家对此的漠视甚至指责,纵容了那些李国华们。

“他发现社会对性的禁忌感太方便了,强暴一个女生,全世界都觉得是她自己的错,连她都觉得是自己的错。罪恶感又会把她赶回他身边。”

或许正是人们观念上对于弱者的歧视职责,以及犯罪成本之低让性侵事件才会屡屡发生。

   再看相关教育,当思琪婉转的对母亲说,我们的家教什么都好,就是没有性教育时,母亲的回答“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而思琪妈妈的话恰恰不是个例,而这正是需要我们反思的地方,有多少学校的生理课是让学生自己看,或者上自习。有多少家长在孩子青春期到来之前会坦诚的教给孩子相关知识,有多少家长会对女孩进行安全教育,底线教育,会对男孩进行爱情观和责任的教育。有多少孩子在懵懂好奇的年龄自己偷偷摸摸的获取性知识,而这些知识可能本身就是错误的,生活在一个性已经相对很开放的社会,对于性的教育却依旧滞后。

正是这些缺失,导致了一次次的悲剧,乐园不是乐园,失乐园却是被从地狱流放(可参见晓奇被老师的不再“爱”所流放),复乐园内依旧粉饰太平,这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怎能不让人为之痛苦。

   痛苦的不止是作者,还有作为读者的我们。

      然而我们不应该只从这本书中看到痛苦,痛苦有时候也是力量。

    作者说她的写作“不能救赎自己,也不能救赎任何人,不能改善任何事情”,而我想说,我们应该感激这些勇敢的发声,感谢那些走出来,揭露黑暗的勇士(如近来的“我也是”反性侵活动),正是这份直面痛苦的勇气,刺破世界的虚幻,它让我们看到生活的阴暗一面,只有直视深渊,我们才能知道我们该做些什么去改善这个不太美好的世界。

    虽然,我们还有很多的路要走,虽然世界依旧危机四伏。但是,此时此刻,至少我们知道,面对犯罪,我们要勇敢的说不,我们可以加强教育,我们可以强大自己(《摔跤吧,爸爸》中的女孩们做的那样,当然我更希望社会环境给我们足够的安全感,而不是必须我们自己扛起保护自己的大旗),更重要的是,我们是不是可以加重刑罚,提高犯罪的代价(一如《熔炉》的出现改变了韩国社会对性侵的量刑)。

    我们一路奋斗,除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或许我们也可以微弱的改变一下世界!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是我们应该认真去读的一本书!

https://xpanx.com/
MoMo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1年6月7日06:11:2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xpanx.com/218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评论:1   其中:访客  1   博主  0
    • mate30 mate30 9

      你说的我赞同,首先一个大的环境,不允许我们有工匠精神。没有人为工匠去买单。不是我们生活急躁,而是为了生啊!工匠精神也是一种生存的手段。我们算是一种遭遇要富的灾难,当然有少许逆流之辈。说明我们整体社会的精神层面的贫穷。真的生活里可以自给自足,精神里有自己的追求。(亲,你起的也挺早啊!)
      解牛的庖丁也好,卖油的老翁也好,无他,唯熟悉耳。我们常缺者,无他,恒心也。常立志不如立长志。喊口号莫若做实事。做实事不若做一事,一事做久了,也就熟练了,熟练了,大可得一技之长,小则估计谋生的手段也就有了。谢谢引导和交流[抱拳][抱拳][抱拳]
      社会的浮躁,让人难以静心,出名要趁早的理念让我们必须面临着要早早出头的压力。家庭如此,事业上也要如此,匠人之心,难有少有,君子如玉,切磋琢磨的功夫呀,也已丢失,流水线上出来的,快则快矣,工艺有了,艺术性不足,被取代的也快,只是现状如此,很难让人更改。唯自我改造,自我雕琢。
      解说详尽,同样也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我更喜欢做一个快乐的自己。摸索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这种人更容易成为技艺的开创者,而不只是一个技师。庖丁解牛在技艺上已经达到出神入化,他在别人简单宰割基础之上的能力,就如你所说,再观察外物的同时,高超的能力,是内求。(内求当然是在一定外物的基础之上哈。)而现在的庖丁不单单要会解牛,更要会妙笔生花。这是宗师级别的,哈哈哈,我目前达不到。把一件事情做好,是在专注的基础之上。Daniel你已经做到了![抱拳][机智]求带哦。
      庖丁的经历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只要在实践中做有心人,不断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会自然而然的做到赏心悦目,成为自己眼中的艺术品,也像熊猫的爸爸平先生表达的那样,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血液里流淌着面汤。个人认为其实人的一生没有必要做太多的事情,或许只要真正能够做好一件事,在其中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发掘,也许就能够获得一个较为完整的精神世界。在拥有了这些的前提下,或许看待他人,看待物质,看待自己都会具有一个独特的视角,不至于深陷其中而迷失自我。我们花那多时间来学习,其实就是为了提升自我认知,让我们在这种认知升级的引领下,找到并做到真正的自己,才能够推己及人,给自己和身边的带去恰如其分的帮助,感谢对我的认可,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做一个比之前更好的自己!
      其实真的说不上感谢!因为这些问题也让我能够进行更好的思考,把之前的输入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了一次归纳总结,我也要谢谢你才是!
      现在的社会大环境较为浮躁,能够真正静下心来学习的人并不多,而且就个人的观察,很多人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都图一个“快”字,我觉得是不好的。记得小的时候,读过一篇课文叫做《鲁班学艺》,在我看来,这篇课文中有一段话是值得反复咀嚼和回味的。
      这一段话是这样的:老师傅接着问鲁班:“一件手艺,有的人三个月就能学会,有的人得三年才能学会。学三个月和学三年,有什么不同?”鲁班想了想才回答:“学三个月的,手艺扎根在眼里;学三年的,手艺扎根在心里。”老师傅又轻轻地点了一下头。
      学习三个月的可以暂且理解为停留在表面,学三年的才真正是扎根,扎根的的好处就是还可以达到生根发芽的效果,这和停留在表面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还有一篇《庖丁解牛》,我觉得也在这个方面很好的进行了论述,庖丁是这样说的:我做事比较喜欢探究事物的规律,因为这比一般的技术技巧要更高一筹。我在刚开始学宰牛时,因为不了解牛的身体构造,眼前所见无非就是一头头庞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 年的宰牛经历以后,我对牛的构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时,出现在眼前的就不再是一头整牛,而是许多可以拆卸下来的零部件了!现在我宰牛多了以后,就只需用心灵去感触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么地方可以下刀,什么地方不能。我可以娴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构造,将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连的空隙之处,利用这些空隙便不会使屠刀受到丝毫损伤。我既然连骨肉相连的部件都不会去硬碰,更何况大的盘结骨呢?一个技术高明的厨师因为是用刀割肉,一般需要一年换一把刀;而更多的厨工则是用刀去砍骨头,所以他们一个月就要换一把刀。而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19年了,宰杀过的牛不下千头,可是刀口还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的锋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牛的骨节处有空隙,而刀口又很薄,我用极薄的刀锋插入牛骨的间隙,自然显得宽绰而游刃有余了。所以,我这把用了19年的刀还像刚磨过的新刀一样。尽管如此,每当我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难以下手,这时就要特别警惕,瞪大眼睛,动作放慢,用力要轻,等到找到了关键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将牛剖开,使其像泥土一样摊在地上。宰牛完毕,我提着刀站立起来,环顾四周,不免感到志得意满,浑身畅快。然后我就将刀擦拭干净,置于刀鞘之中,以备下次再用。
      [鼓掌][鼓掌][鼓掌]好棒!我喜欢乌龟师傅叫他传授别人功夫,功夫有自我修炼,和完成一个团队的修炼。作为领头人,观察队友的特点。适才而用,先个人修炼到一定程度,再按须安排先后顺序。眼疾手快,掐住时间。单个个人格物致知,再到集体格物致知。点,线,面不同。但其实还是一样的。有心总结错误,未来不会远。
      其次呢,个体后续的持续努力,化整为零的学习方法。就像您说的触类旁通,融会贯通,贪多嚼不烂,与其面面俱到,不妨紧盯一块,逐个突破,然后将这种突破技术再应用到另一个领域,我们经常看到的全面型选手估计就是打通了方法上的任督二脉,可以做到融会贯通,游刃有余。突然想到王阳明的格物致知,人呢,一个一个去格,一个一个去认识,总能逐渐都认识。谢谢您的分享,特别佩服。我想,我现在要做的不是在这里说这些,而是切实的去做,一块一块的去垒砖,再次谢谢[抱拳][抱拳]
      谢谢你,真诚的谢谢,解了我一个大惑,很有醍醐灌顶之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我想我应该找到了一点点的门道了,首先,无论学什么,语境与环境很重要,就像你说的熊猫,这是植根于血液的基因传承,或许可以理解为天赋之类的东西。他们能在我们所不知道的潜意识中影响我们的行为,或者说是学习的效果。而落实在此的教育你很重要,所谓的言传身教,所谓的榜样效应,应随现象,可能多发生在这个时期。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影响。这种环境的塑造则主要来自于父母或外界,当我们具有了此等环境,具有了持续不断的影响,或者说无意识但持续输入,总会有一天有所回馈。不知道我这样理解是否偏差。
      平先生后来把面汤的秘方告诉熊猫的时候和熊猫再次拿着神龙卷轴对比的时候,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呼应,面汤的秘方是什么都没有,神龙卷轴展开以后很像一面镜子。这个桥段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想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关键在于向内求,只有不断的向着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探索,才能够真正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用什么方式最适合自己,甚至是什么方式才能让自己坚持到最后。
      熊猫确实没有什么功夫的基础,但是为什么能够在短时间里面一日千里,甚至超过了盖世五侠和浣熊师傅呢?我认为熊猫首先拥有了强大的观念底层,他的血管里面流淌着面汤嘛,而且他应该不知道做了多少次成为神龙大侠的梦,这是一件他梦寐以求的技艺,可以说他非常清楚他的目的,他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有一个成语叫做触类旁通,说明了只要把一件事做好了,就能够让自己更容易做好第二件事情,因为第一件事的成功不仅仅能够帮助他做到心无旁骛,而且还能够潜移默化的帮助他大大加快总结经验教训的速度。所以乌龟大师多次强调这个世上没有意外,浣熊师傅从开始的不接受,到后来的信服,他也经历了一个翻天覆地的改变,才能够让他在后来教授熊猫功夫的时候,迅速调整他的训练方法,帮他成为了真正的神龙大侠。
      不知道有没有想过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功夫熊猫》呢?为什么不叫做《武术熊猫》呢?
      其实在英语里面是没有功夫这个英语单词的,电影里面直接就叫做Gung Fu,但是武术是有的。功夫和武术有多大的区别呢?我们常常听到别人说到一句谚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里的功夫的含义是很深的,是可以包罗万象的。熊猫先跟着他的养父平先生煮面,练就了他煮面的功夫,后来跟着浣熊师傅学习功夫,当然还有乌龟大师的精神指导,才成就了一个真正的神龙大侠!
      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总是有许多人讨论到底是知难,还是行难,个人的观点确实是都难,但是在真正的推进过程当中,知和行很多时候又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又有人说: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修正理论。
      应该对于我们中的很多人都看过《功夫熊猫》这部电影。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一个最没有功夫天赋的肥肥的熊猫,通过自己的所谓奇遇和好运气,甚至说是误打误撞成为神龙大侠的故事,这个故事真的是这样的么?我在下面谈一下我的理解。
      其实在熊猫梦到自己成为神龙大侠之前,他被他的养父平先生收养,一直养育他长大成人,平先生一直希望他能够继承他的祖业,然后把他们的事业发扬光大。平先生电影开头提到了他们祖传的秘汤配方,并且交代了他们的这家饭馆的历史,是经过了三代人的传承才到了平先生这一代,所以他们的血管里面流淌着面条的血脉。这一段表明了技艺的学习传承几乎起到了绝对性的作用。这里可能有些朋友会说,熊猫虽然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但是他的心里想的都是功夫啊,并没有真正把心思放在如何煮面这件事情上。
      后面有一个桥段,就是熊猫在翡翠宫里面为盖世五侠煮面的那里,螳螂和灵蛇首先对熊猫的技艺赞不绝口。这个场景说明,即使是一个无心插柳的人,在这种良好的成长环境当中,耳濡目染能够快速的提升他认知事物的能力,让他在很快的时间里面进行认知升级,并且拥有了远超常人的观念底层。
      我当年老师曾不止一次跟我说过,人,有聪明和愚笨之分,但大底上来说,大家都是普通人,智商上相差无多,缺的就是后续的持续发力和用功程度,时间有限,你在这里花了,就不能再那里花,但一件事,打磨久了,花他个十年八年的,就精了。话尤在耳,就像您说的一万小时理论,可是,做起来真是不易,知不易,行更难。
      佩服,佩服,太佩服了,这么多年了,我能一直坚持下来的就吃饭睡觉看书,嗯,是因为喜欢才去读书,而目前为止,我只认识到了自己英语渣到地平线,这个认识一直有,然后动力不足,持续不动,背个单词吧,两个月,然后既没有纠音,也没有辨析,嗯,就走马观花,猴子搬苞米,边看边忘,然后效果实在是不佳,不佳,嗯,就断片了。。。然后读原著,连蒙带猜,看不了三章,三章一过,就停滞不前。现在想想,我这简直了,就是不好好学习的典型呀。真是佩服您的坚持。之前微读里还有一个很好的姐姐给我纠了一次音,被华丽丽震撼了一把,然后又搁在一旁了。看来我也不用格物致知了,我格好了我自己,把我的一大堆的毛病改过来,就该谢天谢地了。
      最近这些年有一个叫做被我们熟知的一万小时理论。想把英语学好也许真的是需要一万小时,而且是一万小时的可理解性输入。所以如果要下定决心学习英语,就一定不能操之过急,而且最好承认自己这个方面自己就是零,才能够更好的让你真正的从最基础的内容学起,有些时候就像一个初生的婴儿从咿咿呀呀开始一样。如果一下子只是停留自己的想象层面,就会让自己的英语学习状态处在一个上不这天,下不着地的境地。
      刚刚说到粤语的学习,我还想说一个桥段,就是我刚刚到广州读初中的时候,我的好几门任课老师都是用粤语授课的,我当时基本听不懂,但是试问我可以站起来理直气壮的对老师说:国家教育部要求老师上课的时候要使用普通话么?我的父母亲当时也在广州工作,但是我想,当时他们无论是遇到身份比他们高还是低的人,在对方知道他们不会粤语的前提下,一般都会使用普通话和他们进行交谈,他们有自然选择权。但是对于孩子而已,是没有选择的,也可以说,虽然父母和孩子生活在同样的生活环境,但是也许面对的是截然不同的具体情况。当父母的应该多去体会孩子,了解孩子,才知道如何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和如何选择用正确的方式去爱自己的孩子。
      语言里藏着一个地方的生存状态,文化形式。就像咱各地的方言一样,确实得用心去对待,得从跟上入手,您一说,确实是我们在打磨自己的语言时花费了多少功夫,从听说到辨认,读写,而英语,确实从来没有细细摸索过门道,也没有投入过大量的时间,时间不到,估计自己的哑巴英语也不亏
      谢谢您,因为我自己的英语就不是很好,有一次跟朋友的朋友(美国人)交流时就感觉张不了口,想想自己也是断断续续学了十来年英语的人,最起码的对话进行不下去,因为一张口,就想套句子,然后你发现这些句子又都是书本上的压根不实用,我能做的就只是听,听还行,读也还行,但这种本着不是为了输出的输入,理解还是有很大的偏差。感觉您对英语有着很大的热情和由衷的喜爱,得向你多多学习[抱拳][抱拳][抱拳]
      语言在很多国人看来只是一种工具,但是个人认为它其实是一种思维模式,甚至说是一种世界观。如果放在这个前提条件下,这就绝对不是短时间或者只靠蜻蜓点水的模式就能够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于说穷其一生都无法做到都是有可能的。但是在这个方面国人太浮躁了,太想速成了。1996年骆家辉在就职华盛顿州州长的时候,曾说道,他的祖父从大洋彼岸花了两个月来到了美国,他在华盛顿州首府奥林匹亚市做过佣工,距离州长的官邸仅仅只有1英里的距离,但是这1英里整整用了他们家族一百年!家长们固有的思维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无疑是把自己的孩子推向火坑而不自知,所以说为什么中国在英国的留学生抑郁症高发也就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了。在英语学习中,有一个经常被提到的名词叫做可理解性输入,其实对于真正的学习也是一样的,如果不是针对个体而言的可理解性输入其实是无效的。相信这也是不少人把一些所谓的过眼云烟当成了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以至于后面得到与预期相去甚远的结果的主要原因吧。从自己做起,从当下做起,从细节做起,我想应该是有效的应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嗯嗯,不能再同意了,己所欲勿强施于人,若施与人,先施于己。自己先做到了,再来要求孩子比自己不做等着孩子来完成效果要好的多。另《人生七年》有看,越是稳定的社会,阶级流动越是困难,孩子终究需要站在父辈的肩膀上前行,父母的视野决定了孩子的起点。
      谢谢分享,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们见了很多父母,把孩子往辅导班一送,然后万事大吉,本着我交钱了,我就是上帝的原则指望辅导机构替他教育好孩子,或者直接对孩子说,钱给你交了,学不学,学的好不好都是你自己的事。引导是没有,责任是外化的,他们很多时候一心扑在工作上,这个应该(谁让这个时代就这样呢),但是为孩子花的功夫太少了,金钱买不来亲密和孩子身心健康的塑造,好的教育还是得靠身教和陪伴。
      这个不是说在打中国父母亲的脸,而是中国的许多父母亲们在口口声声说:我们很爱我们的孩子!我们愿意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做任何我们可以做得到的事情,哪怕是付出我们的生命!这种豪言壮语真的有用么?为什么不能让自己下定决心成为孩子精神上真正的领路人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成长呢?孩子们需要的是一个健全的精神世界,需要的是一个连贯的知识体系,而不是这种打游击式的学习模式。现在也不乏有些真正睿智的父母,为了孩子的精神建设做了充足的准备,不仅仅有钱,而且有闲。不知道这两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是否堪比美国的中产和美国的黑人呢?或许某些父母又会说,我们的孩子天赋异禀,如何如何?其实孩子们的聪明才智真的能够改变命运么?BBC有一部纪录片叫做《人生七年》,跟踪采访了本国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从他们7岁到56岁的人生轨迹,靠着孩子单方面的努力真正的完成所谓的阶层穿越么?答案是微乎其微的!其实在很大程度上,父母的精神世界和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说会到这里,现在的很多小朋友其实是悲催的,他们遇到了不懂得何谓责任,同时也不具备去了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的生活环境的能力,并且还是一如既往的用那种老套,甚至是死板的观念去束缚自己孩子的父母亲。作为父母就应该要做好为自己的孩子负全责的准备,孩子最大的幸福不是有车有房,而是由内而外的真正自信,有了这种自信才能获得别人的真正尊重。林奕含的悲剧,用她那血淋淋的事实向读者表达了她对她所生活的环境的绝望!但是她的悲剧让我深刻的意识到,生活其实是平时而具体的,每一天,每一个小时,每一分钟,甚至每一秒都很具体,这些具体环节的常常出错,最后肯定是得到全面崩盘的结果。
      林奕含的悲剧也只是让我们看到了伤害最深的几个方面!最直接和最血淋淋的方面,钢刀利刃必然见血,让人有所思考,但是所谓的软刀子也许更容易让孩子崩溃。前几天我和某位同事聊天,这位同事有一个在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她说她现在已经为了她的女儿把房子和车子都准备好了,只等着小姑娘大学毕业,以后过她想要的生活,不过她也知道我一直都在坚持学习英语,就和我交流了一些有关英语学习的问题。我对于英语语法的学习有一个观点,就是一定要着重去记忆英语单词的词性,而且应该从开始学的时候就养成这样的习惯。这个同事就反问了我一句,这些小的小朋友有必要增加她的学习任务么? 从我内心出发,同事的这一句反问让我非常的无语。难道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下,学习这件事情不应该从小就养成习惯么,不应该从最基础,最本真的东西开始学起么?环顾一下周围,有多少在读中学的孩子把周末用来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花费了多少孩子的精力和父母的金钱,而且很多时候还不能够得到真正想要的效果。为什么那么的孩子需要上补习班呢?本质应该是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知识教育是无能为力的,因为父母亲们当年所受的教育,已经基本不能够为孩子们的学习起到真正的帮助了,甚至于说父母们也从未从心里面想过在这方面要真正的为孩子做什么,也许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带着孩子玩就万事大吉了。其实生活真的是这样么?在美国一个黑人家庭的孩子在上小学的时候,平均要比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少听到的英语单词量超过千万。
      对于这篇文字精湛的文章,我很是佩服!引用文中的一个名词“伊甸园”的桥段。始主因为受到了蛇的诱惑吃下了智慧树上的果实,当上帝再次和他们见面的时候,上帝发现了他们有了羞耻之心,因为始主身上没有穿衣服会感到羞耻,所以躲着上帝,只敢用声音向上帝作答,上帝对于他们这种认知形态上改变就立刻明白他们已经吃下了智慧树上的果实,随后就把始主逐出了伊甸园。对于始主生存环境的本质改变,其实是具有两面性的,伊甸园或许可以比作母亲的子宫,可以让一个即将出生的孩子获得一切营养,但是随着来到了真实的世界,婴儿发出的往往是响亮的啼哭,但这也才真正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真正开始。现在的这个社会知识存量比起之前已经获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提升,认知也不断叠代,但是有很多人,不乏之前的所谓已经在社会中取得了一定成绩的人们,其实是拒绝这样的成长的,甚至把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带给身边自己最亲的人,以至于造成了种种社会问题。林奕含的悲剧是这些问题当中非常令人发人深省的一个,她血淋淋的悲剧确实让人们进行思考!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观点,仅仅思考也许是不够的,还是要看自己是否能够在每一天对面自己具体生活的时候,通过不断的学习来让自己的认知叠代,能够给身边最亲的人,带去真正的关爱!个人观点,不敬之处,敬请见谅[抱拳][抱拳]
      看这本书时,作者林奕含已经结束了了她痛苦的人世,她才26岁!这本书看的时候很痛苦,一如看《素媛》《熔炉》,痛苦于这些真实的惨烈事件,痛苦于这些事件依旧还在发生,还会发生。发生雪崩时,每一片雪花都不是无辜的。所以,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个个体,当我们在奋斗自己的生活时,是否也应该做些什么,哪怕只是对此说不,哪怕只是了解这些黑暗。或许人生来本是动物,但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能够知恶扬善,能直面这惨淡的人生,淋漓的鲜血,而不只是看客,所以,如果你看到,我希望你能读读这本书,看看《素媛》,看看《熔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