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启本书阅读之前,林奕含铺天盖地新闻了解过,友人读罢也是捶胸顿足至扼腕叹息。“如果她没有去,如果她还在…”
我义正严辞道“我倒不觉得有多么可惜,不疯魔不成佛。她的视角就是迷乱,世界就似癫狂。也许绝笔的状态就是肆意放纵这种生长。在她眼里什么都是这样,她已厌世,文字只是抒发最后的情绪,就像梵高的星空,他只是画,一直画,没有目的的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迷乱, 世界依然颠倒, 生与死重要吗? 死亡也许是最简单明了。
因为事已至此,我不会假象如果她没死…会怎样怎样,…
如果只是如果,可惜世上没有如果。
回到书籍本身,这本书我读得很慢 很慢,读到第七段,我又返了回去。我把房思琪的细腻放在嘴里咀嚼,反反复复_ 看着她敏感的神经一跳一跃,我的心也跟着一跳一跃…
我试着融入她的世界,把第三人称变成第一人称,我学着她微弓着身子,掩藏着内心,然后跟她一样的骄狂,我试着去站在山颠,趴的山崖间,探出整个身子于悬崖之外,歪着脖子,俯瞰这个世界。原来这个角度,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不是世界的问题,可能只是我的角度问题,同样一个世界,你的世界五彩斑斓,别人的世界却在阴沟糜烂 龌龊不堪。
倒立是什么感觉?只是为了让眼眶里打转的珠子,不要坠落,我要倒立,马上 即刻,让它流回身体。
她的文字有点放浪形骸 又有些自由散漫、犀利洒脱,完全畅游在她自己的文字世界,让人不得不沉醉其中 湮灭。
我能感觉 没有传统的文字构建结构,只是自由搏击一样 自由组合。她找到了自己特别的一种述说方式,虽然这个方式显得有点暴力,还是连续暴力,但是谁管读者呢,你不是被带着节奏走的那位么…
她喜欢把文字生掰硬扯开,探寻里面,就像解刨自己的身体,撕扯开来,深扒一层一层又一层
她的文字有点癫狂 迷乱,像徐克电影的片段,剪辑非常精彩 穿插交替,一闪一闪,配合光与影的流光溢彩,你能想象到这种梦境的真实, 它撕裂开你的心,揉捏着你最柔软的部分,捻碎… 泯灭。只剩下空洞的躯体,灵魂漂浮在空中,看着支离破碎的自己,你们之间唯一的牵扯, 就是撕裂般的疼痛_
她的文字就像被斩断的半截蛇头,蛇头快速的弹了起来,其速度恰是离弦的快箭,一口死死地咬住了阅读猎物的脖子,无差别的一起埋葬 沉沦。
我感受着石子坠入深渊的感觉,享受着坠落时,风从耳边吹过呼啸的声音。
我感受着思琪的惨伤,但是我不想把它套用在奕含身上, 因为,我心疼。就像拎干毛巾,滴出水来的疼。我希望这种疼只停留在小说里,让我这样感受一次,我都疼。我怎么能把它再具象化..
眼泪冲撞着鼻腔,一阵阵酸涩往外不停的冒,无以复加。我倒是希望,思琪能呐喊出来,哭出来(实际采访片段她诉说 连哭她都习惯不发出声音), 让泪流出来,而不是 躲在洞穴里面,被恶魔拖入深渊…
烈日之下,我忽然感觉到一丝悲凉。
施暴者逍遥自在,受虐者却肝肠寸断。她厌恶他,也厌恶自己,她鄙夷着他的丑陋, 也鄙夷自己的肮脏,她把那叫做进出,她管那就做抽搐。
这种迷幻,就像我在阅读此书时,我分不清思琪? 奕含?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有点凄凄惨惨戚戚哀哀的忧伤… 还反复去咀嚼这种哀伤
伤口就像我一样,是个倔强的孩子,不肯愈合,因为内心是温暖潮湿的地方,适合任何东西生长。
奕含,思琪··· 思琪,奕含···
我没有办法,每一次呼喊思琪~呼喊奕含~
我都带着琼瑶式的腔调,尔康似的柔情~
我要把你揉进我怀里,心疼到胸口发闷。
一个字,一个词的悲恸,像洪水一样往外泄。
你很难逃过,洪水湍急冲走一切,夹杂泥沙·, 翻滚,拍打··
每一浪一浪的击打,都在心里揉捏百次·
你无法呼救,无力逃脱·· 激流冲撞着你的胸腔,恐怖的不是溺亡,而是看见自己溺亡的过程,
恐惧就硬生生拉到放大镜下,陡然放大100.
世界,那有什么世界···
洪流,那管什么洪流.
————————
下班开车回家的路上,听着电台广播,看着天空依然湛蓝,晚霞映在西边,穿透云层的蓝,仿佛世界依旧美好,所有都是幻境。
只剩下胸口 隐隐的痛,提醒我 它存在过,它存在着。
疼痛可以复制,但是林奕含的文字无法复制。
字字诛心,悲伤化成雨水,一滴一滴的滴落,连成大雨,磅礴大雨也无法压制住棺材缝里散发出来的腐尸的臭味。压不住这棺中的怪味儿,旁人都被熏得脑门儿发疼,捏着鼻子强忍着,往恶臭漫溢的棺材里面看了一眼,这不看还好,这一看就完全忍不住张开嘴哇哇的吐了起来。
所以奕含在维权无果的情况下,选择用文字记录,细节的解剖自己 让他人观看人之恶 人之罪 人之痛,让你不会经历也体会那种百转千回,帮你撕开伪善 看清人面兽性的真相,恶 就在身边。保护好自己 保护好自己的孩子。
马伯庸曾在谈到写作的过程当中有讲,他会把某一个画面或某一个视角在脑中演练,反复的演练,丝丝入扣,根据各种的外部条件变化而产生变化,这就是创作的一个过程。那么林奕含在创作这本小说的时候,可想而知她经历了什么,她经历了不止百遍千遍,细思极恐。
看着这个纷乱复杂的世界,心理还有一丝窃喜,喜好我只是来参观,我不用生活在这里。我为自己有这种想法而感到羞愧,因为思琪在里面待了1825多天的日与夜。
我宁愿相信她永远都是房思琪,而不是林奕含。
因为我在书中给了房思琪一个棉花一样大大的拥抱,而我在现实生活中,再也遇不见林奕含。
谨此献给奕含逝世三周年。
如果只是如果,可惜世上没有如果。
https://xpanx.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