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这里面有一个很深的原因,其实我们的父母甚至比我们年长的这一部分人在接受教育这方面是非常狭隘的,我的父母亲都是工农兵大学生,他们本应通过真正的校园生活来培养自己学习习惯的年龄却处在了一个动乱的年代。你说他们有知识么?这个好像不好评价,但是他们真正的知识的观念底层应该是比不过现在一个普通二本院校的学生的。因为他们的观念底层出现了问题,而且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他们毕业后都不同程度的走上了比较好的工作岗位,而且一直能够基本上顺风顺水的工作到退休。这样的人生轨迹真的好么?我觉得是不好的,因为这样的人生旅途好像没有能够给到他们真正去反省自己走过的这段路程所出现的问题,特别是自己对这个加速发展的社会认知严重不足,而且还会因为自己因为开始就占据了某一个有利的位置,让自己有了一定的心理优势总的来说还不错,但是长期按部就班的工作其实已经腐蚀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只能看到这个浮华世界下的一些表象而已。
牛津大学建校于1167年,到现在出了69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剑桥大学建校于1209年,到现在为止出国11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到现在共计有76任首相,有35位毕业于这两所大学。这一组数据不仅仅能够体现出中英两国教育的差距,而是两国在教育这条道路上的探索,以及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否具有合理化的一套体系。比如为众人熟知的英国演员汤姆·希德勒斯顿,中国人习惯称呼他为抖森,他小学就读于牛津龙小学,中学就读于伊顿公学,毕业后升入剑桥大学,大学毕业后又继续在伦敦戏剧学院深造。他的这一段教育历史真的非常的华丽,但是也许让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父母亲在他12岁的时候离婚。也许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这里的话,估计产生的负面影响肯定会比在英国大许多。如果对抖森比较了解的话,也许会痴迷他那一口能够让人耳朵怀孕的英伦腔!纯正的英式发音其实在很久以来都是这些顶尖学校培养人才的必修课程,虽然在英美国家的阶层固话现象非常的严重,但是也不能的否定这里面存在的合理性,每一阶层和每一个阶层的人就是不一样的,衡量的标准绝对不完全是靠财富和权利,只要一开口就能够得到认同感和归属感。再比如说英剧《唐顿庄园》里面饰演大小姐玛丽的米歇尔·道克瑞,很多人都会惊叹她那一口贵族小姐的标准英式发音,其实对于米歇尔·道克瑞本人来说,她并不是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而是一个正宗的工人家庭出生,但是她能够拥有如此地道的发音,来源于她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的母亲从小就一个音一个音的对她进行系统的培养。英国有一种叫做正音师的专业培训,这种培训在一定层面上就是为了帮助那些已经在社会财富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需要通过改善自己的口音,让自己取得进一步发展的人。
说了这些内容,好像又开始打脸了。但是两者相较,不能不说对于身边的某些具体的个人而言,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引用小说《三体》中的一句话: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要想认清自己的真实现状,其实这里面需要极高的认知,但是很多人选择了视而不见。对于教育而言更多的是需要家庭的传承,这个是内在的,而不是过度的依赖生存的这个环境,因为它是外在的。从当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细节做起!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https://xpanx.com/
2021年6月7日 上午7:45 1F
瑞士这个国家还有一个非常发达的行业,就是她的钟表行业。钟表制造业是瑞士的传统产业。瑞士钟表业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中叶的日内瓦,到16世纪末,日内瓦制表业就以其质量闻名,1601年创建的日内瓦制表协会,是世界首家钟表行业协会。当时,日内瓦表厂已多达500多家,这迫使一些制表艺人移至人口较为稀少的城镇,日内瓦北部的汝拉山区逐渐成为制表艺人生活和生产的理想场所。16及17世纪因制表工艺的不断改进,钟表报时的准确性不断提高。1800年世界钟表总产量达到二千五百万只,瑞士钟表产量占了三分之二,超越英国而领先世界。瑞士的能够成为钟表之国,得益于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其实无论是做什么事情,只要想做好,就需要工匠精神。但是审视一下我们的周围,观察一下我们的亲人,真正能够有多少人的身上带有这种所谓的工匠精神呢?快餐文化已经逐渐进入了市场,进入了千家万户,这种所谓短平快的思维方式已经变成了许多人的一种思想意识形态。网络信息化的时代确实是给了我们极大的便利,可以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里面获取咨询,但是同时也因为这些眼花缭乱的信息让许多人在网络的汪洋大海中沉醉不知归路。其实我时常告诫自己,真的不用想得太多,做好自己就好。
2021年6月7日 上午7:45 2F
确实是这样啊!国内的教育环境其实让人堪忧,就拿英语教育来说,随便打开一个网页都是什么21天英语胜母语,30天看英美大片不用字幕,几招之内教你的发音像老外,这些都是所谓的速成大法?为什么还有人信?
根源还是大多数国人太浮躁了,不想下功夫去做真正做好一件事情。总是把身边的事情想得非常的容易,或者还没有想就开始自行脑补,我学会了某本事,我要如何如何?但是如何去真正做到,在做的过程当中要按照上面步骤来实施,基本没有概念。
而且学习本身就是一件苦差事,现在大多数特别是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的人,如果要是学习的内容和工作不挂钩,和考试不挂钩,真的会花心思去做么?也许很多人早已忘记了其实做一件事情,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够做好吧?如果只是为了某一些所谓的指标,也许就失去了做好一件事情的源动力。
一提起瑞士这个国家就不能不想到她的银行系统,为什么她的银行能够在世界上独树一帜,都是得益于她数百年的传承。1527年5月6日,在罗马之劫中,时任西班牙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卡洛斯一世率领3万大军包围罗马,意图抓捕教皇。瑞士近卫队为履行职责掩护教皇撤离而进行了惨烈的战斗,189名士兵中有147人阵亡,余下的42名士兵成功掩护教皇安全撤离罗马。5月6日也因此被作为瑞士近卫队重要的纪念日,2006年5月6日,瑞士近卫队成立500周年,梵蒂冈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活动。瑞士近卫队同时也得到了绝对忠诚的评价,后再次重建,直到今天都是梵蒂冈的保护力量以及仪式象征。一个可以用她的生命去守护一个承诺的国家,世上还有什么是不能够一并托付的呢?这一切的一切都来源于传承。
2021年6月7日 上午7:45 3F
对于国人来说,这一点确实是非常迷茫的,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就像我在文中提到的,无论是英国的牛津还是剑桥,都有超过800年的历史,但是对于国内的现状,这样的沉淀太不足了。国人现在享受到了信息革命带来的种种好处,但是这些好处都是表面的,这些表象下的本质,国人也思考得不够。就拿小说《三体》中的理论来举例:三体人在准备对地球的殖民过程当中,他们破坏的是地球人的基础物理,就是用远程操控智子来破坏地球人的大型强子对撞机的数据产生的数据。三体人根本不担心地球人在现有科技上的任何发展,因为这些改变都不是本质上的改变,文中举例说,蒙古铁骑当年的速度已经和上世纪的装甲部队相当,但是他们这两种本质不同的军事力量真的能够正面交锋么?就像三体人的“水滴”向地球的人星际舰队发起攻击时那样,根本不在一个可以比较的层级之内,“水滴”的物质构造的精密程度已经超过了太阳系内的任何物质,如果它要贯穿地球,就想手枪中的子弹,击穿奶酪一样容易。真正的学习也是一样,国人在这一块做的真的不够,打一个比方说,国内的大学老师的水准就一定比小学老师高么?我估计得不到一个统一的答案。但是在英国,这个是一定的!一般比较好的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只培养学生们的组织归纳的能力,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为对于创造来说,组织归纳是它的基础。只有把前者做到足够好了,才能够进入下一个步骤。据说对于英国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可以非常轻松的指出学生们归纳的总结的内容出自于某一本书中的某一章节中的某一页。我想这应该是之前探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吧。无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做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怕慢,就怕由于心急而选择性的跳过了一些关键环节。
2021年6月7日 上午7:47 4F
就学习思维而言,让我想起了Daile(书主我有没有打错名字啊)说解的庖丁解牛,每个人称赞庖丁技艺高超。我认为庖丁他在一点点摸索了牛的组织结构思维,直达娴熟。再者用的刀具,即已了然于胸。刀具已经不重要了,迂回,拿捏,着力都是小事情了。明白对方的思维,一切也就简单了,从本质到细节,这一过程里更多的是享受。(有所妄言,请多多指教![抱拳])
说到学习兴趣,我想到,学习能力。在常人眼里,学习的能力是考高分。不,不是这样的,人的一生都在学习,不单单只有学校这一个。就人而言,自强自立就要有很多要学习的,比如抗压能力,看待事物分析能力。足够透彻看待事物的本质,剩下的是学习对方思考用的思维,包括各行各业,语言等等。一切也就轻而易举了。有个开明的家长,不容易啊!
所以综合你们说的,作为家长,学生的选择是如何?生存是必然的,在两全的情况下,看透教育的本质。家长和学生都很可怜,学校无奈。没有钱,那什么来匡扶以后。看了安然的人,在那个时代都缺。我现在能明白孟非说的羡慕希腊人的生活。精神世界的富足,不让人冲昏头脑。作为个体的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和选择。就一句,在于看明白后的选择吧!
茶友+書友好[握手][玫瑰]很贊同妳的觀點!評價考覈是需要一些指標,有些可以是數據化的,有些難以數據化,而後者往往是“本”。如“育人”如開發“潛能”。所以關鍵的是數據化的“度”如何把捏。企業管理如是。有的過分強調數據化的考覈,方向歪了。我深有體會。很多人的工作奔著那些指標。限於文字,就不展開了。看過一篇文章,説SONY過份強調這樣的考覈,把原來老SONY的公司精神“在創造中享受樂趣”(大意如此,記得不是很清楚了)給毀了,成了最後一根稻草。學校如是,學生過於重視學分,如失去學習本身的樂趣,則如何?美國的階層似乎更難跨越,我也略知一二,倒是有些人卻盲目胡吹美國等的素質教育,衹能呵呵。老夫倒是不太有受學分的壓迫,還能享受到作為學生求知的樂趣。以為然?[憨笑]
感谢您的评论🙏🙏确实是如此,而且这是国人面对的具体问题。分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和能力并不能够划等号,比如我们出国面对的要面对的雅思或者托福考试,在阅读这个环节,托福只有选择题,雅思就有填空题,填空题可以考察学生是否注意单词首字母大写或者同样发音,男女姓名拼写不同的单词。这一点可以说明雅思更近一步考察学生掌握的深度和广度,考察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课本;再比如说,雅思口语有可能会问学生:你对英国脱欧有什么看法或你对欧洲的素食主义有什么看法等问题。或许依照大多数国人的思维模式,就是让你用中文回答都具有相当的难度,更别说是英文了。所以说,教育的目的更多是为了激发一个人的潜能,比如英语单词教育的动词形式拆解如下为:educate=e向外+duc引导—向外引导—启发(潜能)——教育+ate动词后缀。🙏🙏
感谢您的评论🙏🙏确实是如此,而且这是国人面对的具体问题。分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和能力并不能够划等号,比如我们出国面对的要面对的雅思或者托福考试,在阅读这个环节,托福只有选择题,雅思就有填空题,填空题可以考察学生是否注意单词首字母大写或者同样发音,男女姓名拼写不同的单词。这一点可以说明雅思更近一步考察学生掌握的深度和广度,考察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课本;再比如说,雅思口语有可能会问学生:你对英国脱欧有什么看法或你对欧洲的素食主义有什么看法等问题。或许依照大多数国人的思维模式,就是让你用中文回答都具有相当的难度,更别说是英文了。所以说,教育的目的更多是为了激发一个人的潜能,比如英语单词教育的动词形式拆解如下为:educate=e向外+duc引导—向外引导—启发(潜能)——教育+ate动词后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