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这本书是一本充满感情和温情的书,看的过程中让人很感动又温暖,喜悦中带着满足。
知道钱钟书就看过他的《围城》还是在很小的时候,大概是读小学。那时候总是看不太懂,觉得方鸿渐太不懂得珍惜了,国外读书不好好读,混个假文凭回来。觉得这本书不知道讲的什么鬼,还这么有名。
后来大学的时候,我们班来了两个学生,一个是从英国回来的,一个是从澳大利亚回来的。据说是高中就过去了,那边考大学没考上,只好又回国内混个文凭啥的。说实话当时挺鄙视他们的,觉得他们就是发型和服装看起好像很时髦前卫,可能英语口语说的比我们好,但是其他的一点都没有羡慕他们。只是觉得他们太不珍惜自己的时间和机会了。
那时候忽然想起来钱钟书的围城来,里面描写的人应该就是他们这种人吧。后来,再也没有读过围城,而对围城只记得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话“婚姻就像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如此而已。
直到去年,杨绛去世后,我才开始读了《我们仨》。读过一遍,两遍,甚至三遍。这本小书,每次都让我有新的体验。
有次读到“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当时想,这应该是世界上最美满的家庭了吧。
有次读到他们在英国留学的时候,钱钟书为杨绛做早餐。“他煮了五分钟蛋,烤了面包,热了牛奶,做了又浓又香的红茶,还有黄油,果酱,蜂蜜。我从来没有吃过这么香的早饭。”无论结婚前还是结婚后,我都是一个人吃早饭的时候多。
除非回外婆家,年过古稀的外婆会把早饭做好了叫我起床。虽然很普通的红枣稀饭,煮鸡蛋和蒸的馒头之类的,外婆一定会炒一个青菜。和外公外婆一起吃早饭,觉得这是最香的早饭。
大学毕业后在广州上班,父母都在外面做生意或者打工,基本不回家。逢年过节也在外面过年,和他们吃早饭的日子屈指可数。反而是外婆家有很多温暖的回忆。
所以读到这里,内心的感动和羡慕流露无疑。老公他们家都不喜欢吃稀饭之类的,他们都习惯吃白花菜炒饭或者在外面过早。每个人的要求都不一样,所以婆婆懒得折腾,我也没有想要改变他们的饮食习惯。只是很想那种家人一起吃早饭的温暖。越是没有的,反而越是想要得到,人往往都是那样的。
书中写到他们一同生活的日子,除了在大家庭里,除了家里有女佣照管一日三餐的时期,除了钱钟书生病的时候,这一顿早饭总是钱钟书做给杨绛吃。讲到他们买不到立顿红茶,用国内上好的三种红茶参合在一起替代:滇红取其香,湖红取其苦,祁红取其色。讲到他们在国外的时候想吃红烧肉,两人在电灶旁,使劲儿煮肉,汤干了就加水。后来想到用文火慢慢炖,用雪莉酒当黄酒用,用文火炖,汤也不倒掉,只撇去沫子。红烧肉做的不错,钱钟书吃的很快活。
他们冒险涮火锅。用剪刀把嫩羊肉剪成一股一股细丝,两人站在电灶旁边涮着吃,然后又把蔬菜放在汤里煮来吃。
如此倒让我想起刚进大学的时候,室友买来了电煮锅煮饺子吃。我之前从来没吃过饺子,也不知道要水放开了才能放进去煮。然后直接把冷水和饺子一起放进去煮,后来被她们嘲笑。想想大学那段时光,以及离我十多年了。那时候,除了考试的烦恼外,还真是没有什么忧愁啊。
《我们仨》这本书,没有很动人的话,却是很真实的流露出的感情。每次看到钱瑗去世,我忍不住流泪。这是感情的真实流露,这也是文字的巨大魅力。跟着作者写的,反而想到了自己经历过的许多事情,有温暖的也有感动的,有难忘的也有难过的。
其实人生也就是这样的,一直五味杂陈的经历着,不能简单的用好或坏来评价,也不能简单的用幸福或不幸福来叙述。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处于一种努力着,但是平静的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一样的。
看书看别人的生活,思考自己的人生,这应该是《我们仨》这本书当给我最大的感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