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梦 ,好在有我们仨

MoMo 2021年6月7日15:30:50
评论
238

自初中读了杨绛先生的小说《洗澡》后,便一直热衷于收集并研读先生作品。大学之初在图书大厦逃到一本珍藏版《我们仨》,通体深蓝,硬壳,内附藏书票,甚是兴奋。那时读书很不得要义(现在也不得,只是好些)粗读几遍,很是迷糊,只是能感受到先生淡雅和幽默还有那冲淡了的节制的忧伤。由于所学专业要读的书很多。眼睛湿了几湿,便将这深邃的蓝册子放置一边了。

又过两年,想写一篇从叙述学角度赏析作品的论文,一时想不到从巴金先生的哪篇作品开工,猛地想起那梦中的“古驿道”便翻出了那本久违了的书。学的一知半解的作品加理解的迷迷糊糊的作品,很是棘手啊。

在杨义先生的《中国叙事学》的后记中看到这样一段话。《太平御览》卷十五引《志林》,记载华夏民族形成期的一则战争神话片段:“黄帝与蚩尤战与 鹿之野。蚩尤作大雾迷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这位发明家风后,据说是黄帝的股肱重臣,是黄帝做梦的时候找到他的。《绎史》卷五引《帝王世纪》:“皇帝梦大风吹天下之尘垢皆去,又梦人执千钧之弩驱羊万群。帝寤而叹曰‘风为号令执政者也,垢去土,后在也,天下岂有姓风名后者哉?夫千钧之弩,异力者也,驱羊数万群能牧民为善者也,天下岂有姓牧名善者哉?’”于是依二占而求之,得风后于海隅,登以为相;得力牧与大泽,进以为将。

希望手边的资料们也可以做我的“风后”,为我吹开迷雾,对先生作品有一个真切的领悟吧。

人生如梦 ,好在有我们仨

“我们仨”其实最平凡不过的。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起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非常不寻常的遇合。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的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

回顾一下这不寻常的遇合,便是杨绛先生的写作目的。

回忆回忆那往日的温情,即使再困苦与艰辛,也很是珍贵与甜蜜。

梦之始

全书第一部《我们俩老了》,只四五百字,短而精炼,总启全书,也是梦的开始。

老来爱做梦,且多梦境不同而情味相似,总之一定是与锺书两人相伴外出,一会儿便只剩作者一人,找不到锺书也说不清回家的路。而锺书应该是撇下作者先回家了吧。等到有一天阿瑗与锺书相继离去,先生便开始做那个长达万里的梦了。多希望真的是梦,等到醒了便可一切失而复得,和先前一样。作者平淡的语言叙述着,仿佛只是在和别人说自己的梦,讲述着,些许的埋怨着。可是这看似极普通的故事后面是作者那无可奈何的欲哭无泪的深切的悲痛。

杨绛先生生性旷达,聪慧且洞悉万物,节制而温和。可是着一点也减少不了失去至亲的哀痛。那冲淡了的语言实比声嘶力竭的哭喊哀痛的太多了。

锺书自顾自的回家了,先生却回不去。只能独自走过一个又一个驿站,才可到达终点和家人团聚。

古驿站的徘徊

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往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

用梦境的形式进行描述了最后几年中我们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

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写梦是我国古典文学中常用的悼念古人的手法。如东坡先生的《江城子》所云: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 犹入梦境,更见深情。

当在感情上深受刺激时,便会恍入梦中。内心在梦里游离,情感在梦里流动。当感情到了极至,无论悲喜,都会幻以为梦。以梦入书结构全文,易于情感的自由流动和主观真实感受的表达。可以达到多层次、多角度叙述,易于表现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多变性和自然流动的状态。并且以艺术手法叙述描绘,缓解自然情感的强度,更可以使其升华为“诗的感情”。

以梦写实的方法是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象征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原指“一块木板(或一种陶器)分成两半,主客双方各执其一,再次见面时拼成一块,以示友爱”的信物。很像我国原有的虎符的。随着时代的慢慢演变,其义变成了“用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概念的习惯代表”,即引申为任何观念或事物的代表,凡能表达某种观念及事物的符号或物品就叫做“象征”。它与通常人们用的比喻不同,它涉及事物的实质,含义远较比喻深广。

而象征主义文学是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象征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主要涵盖诗歌和戏剧两大领域,其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今天。西方主流学术界认为象征主义文学的诞生是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水岭。

在19世纪末在法国及西方几个国家一部分知识分子对社会生活和官方沙龙文化不满的反映。他们不敢正视现实,不愿直接表述自己的意思,往往采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在幻想中虚构另外的世界,抒发自己的愿望,这样便产生了近代象征性的艺术。既如美国学者劳•波林说:“象征的定义可以粗略的说成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本身”“象征意味着既是它所说的同时也是超过他所说的。”博古今,通中外的杨绛先生对这一艺术思潮不仅甚是了解,运用的更是炉火纯青,在先生1983年所做的《将饮茶》散文小辑中也运用了这种艺术手法。不过,先生那时心境与作《我们仨》时,应该是太不同了的。

当锺书被强迫到“大会堂”开会,阿瑗带着母亲辛苦的找到了锺书所在的船。锺书躺在船上,顺流而下,在生命的海洋漂流,慢慢的漂向终点……杨绛先生便顺着船行的路线走过一个又一个古驿站,船行的很慢“他现在故意慢慢在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个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后来阿瑗也病了。

病的很重。杨绛先生便在晚上回驿站休息的时候,进入梦中化作一个精灵,飘到女儿那里,看着、关心着、难过着、却又无可奈何着。因为在梦中,因为是精灵,无能为力,而梦也越来越沉重了……

象征性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手法寄寓思想感情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作品的表面物象只是作者借以表现思想感情的手段,隐藏的物象背后的象征意蕴才是作者的真正所指。

醒与眠均似在梦中,一个永远醒不来的梦,却又希望醒来以后真的是梦。

https://xpanx.com/
MoMo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1年6月7日15:30:5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xpanx.com/2238.html
索雅死后,欧维的世界失去了色彩,只剩孤独。 读书

索雅死后,欧维的世界失去了色彩,只剩孤独。

欧维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于是一次一次地计划着去死。在他第一次实施死亡计划的时候,搬来了一户奇怪的邻居,一个怀孕外国女人帕尔瓦娜和她的丈夫帕特里克以及他们的两个女儿。当然他们阻止不了欧维的死亡计划,只是...
对社会的批判也很能引起共鸣 读书

对社会的批判也很能引起共鸣

这个故事很牛逼!作者的比喻句用得出神入化,使人物的性格于不经意间跃然纸上。手法上有很多类似电影蒙太奇的运用,又不会让你跳戏,很有功力。当然,对于一个决心要死的孤僻倔强的老头来说,短时间内接连发生的一连...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