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的我只是想窥探一眼一个三口之家忠诚、幸福美满的样子大概是什么模样。在爱之中不曾掺杂太多的矛盾和误解,是什么模样。
我没有相爱的父母。我的家人在不懂得这后果如此难以承担的情况下深深伤害了彼此,然后,我们一家人渐渐失去了相爱的能力。但有时我觉得这样也成就了自己的一部分强大。我想,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然后用时间慢慢将各自治愈,我家的我们仨对我而言有这个意义就是如此。可是我妈说不是这样的。她说,我们即使不在一起了,各自有了井水不犯河水的生活,但是我们依然能做朋友,因为我们共同有你,我们爱你,所以我们可以暂时地放下一些伤痛,保持一个基本的联系。我每次想起这话都会哭,也许我太年轻,还不能完全理解大人们这般的坚强和“懂事”,我总觉得恨和割裂比这样的爱来得容易来得爽快——这样的爱让我心痛。
可是我再看《我们仨》,我觉得,杨绛的一生并非完美。我有一次和我的心理咨询师交流,我说,我觉得,人的一生的情绪好像都是基本守恒的,能使你在意的凡事都像硬币的正反两面,人一辈子从中得到过多少快乐,就也得到过多少痛苦。她以一个好妻子和一个好母亲的角色生活了那么多年,最后只落下她孤零零的一个,独自生活的这些年里,她难道没有躺在床上苦苦流泪思念深爱的丈夫和女儿的时候吗?写这本书的时候,难道没有手和笔不住颤抖的时候?若我是她,我觉得简直不敢想象。我羡慕这一家团团圆圆的时候的样子,却根本无法承受尽都失去的这些时光。
可是把心思放在工作上,一门心思弹钢琴,不也是如此吗?随着年纪衰老下去,我会看到自己的记忆能力在一点一点消退,看到自己曾经苦练的技术一点点凭空流失,我不知道天堂里是否还有钢琴,我不知道那时候我还想不想弹钢琴。我觉得很可怕,我今年读了许多老者写的文章,他们很有智慧,可是他们只是比我更加接受了无奈,我没有得到我想要找到的答案,只是产生了更多的疑问。
生命的旅程好像只是一切因为爱和欲望结缘,我们渴望的再多其实都莫过于爱,然后有了一桩桩相遇,和一桩桩别离。我们作寄居的客旅,没得选择,只能接受。
《我们仨》最带给了我安慰的,就是爱的光芒能够传递给他人。这一家三口经历的真实远比书中强忍着的轻描淡写要严酷得多吧,但是杨先生总能在困境中向前看,在孤苦时寻找回忆里爱的光芒。她总是选择美好,而且用她看到过的人间美好点亮别人的心。她很了不起。
还有,那些杨绛刚刚成为母亲的时候对女儿的种种惊奇,总是让我想起我的母亲在清晨或深夜给我发的微信,我们相隔千里;有时她一觉醒来,想起昨晚的梦里我还是个小娃娃,便格外怀念那时候的我。书中的这些描写和听我妈妈的叙述有时候真的会让我觉得,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诞生一个孩子,再看到孩子健康地长大,是不是真的能治愈一切?但仔细一想,既然有颗这么敏感而千疮百孔的心,这念头还是多放放哈。
这本催泪经典终于给我拔草了。开头看了没几页就哭,快看完的时候又哭。
https://xpanx.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