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喜欢纸张的触摸感,传统阅读方式更能养成自己的良好阅读习惯和独立的思考能力。
微信等社交媒体引领的阅读是浅阅读,读者还得具备较高的理性思维和判断力,才能寻求并转变适合自己有用的东西。
读书的意义很简单,因为兴趣,所以跟随着自己喜悦的心情选择真正喜欢的书籍阅读,这就是快乐。
读书和写字都是为了愉悦自己,阅读本是寻常事,繁华静处遇知音。
喜欢原因:
1)一本关于童年而影响之后成人生活的故事。
2)阿米尔汗和哈桑,一个少爷,一个仆人的儿子,也从他们两人身上看到不同种族之间的紧张和摩擦。童年到成人一系列选择,阿富汗政治的变动等等。
3)比较喜欢善良的哈桑,开始阿米尔一系列的背叛到最后的救赎,残缺中也变得圆满。“为你,千千万万遍”童年到成人,背叛到救赎。读完全书还是很心酸,也只能说“故事本身没有对错”。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所追逐的仅仅是风筝吗?很明显不是。我想,那只风筝既是哈桑在喊过“为你,千千万万遍”后,去追逐的那只断线的风筝,也是阿米尔成年后,踏上重回故乡之路,去追寻自我救赎的那只他心里面的飘忽不定的风筝,更是我们千千万万人,所要寻求的,内心的无愧和宁静。
《追风筝的人》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关于风筝、关于友谊的故事,它还关乎亲情、人生、内心和救赎。12岁的阿富汗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一起长大、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哈桑为了抢回少爷赢得的风筝,遭受了异端份子的强暴。躲在角落里的阿米尔看到了这一幕,但是,作为哈桑最亲密的朋友,他并没有站出来阻止。
阿米尔从那时候开始,就一直为自己的懦弱感到痛苦,但他却选择的对自己和对哈桑更残忍的方式,嫁祸哈桑偷了他的表,把哈桑和哈桑爸爸一起赶走了。
后来,因为恐怖分子对阿富汗的占领,阿米尔和他父亲一同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受着煎熬,因为自己的懦弱而背叛自己朋友的煎熬,为了赎罪,他再次踏上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希望可以得到救赎。却发现哈桑原来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哈桑已死,阿米尔再也不能挽回什么。
但是,哈桑的孩子还处于危难之中,这时候,阿米尔战胜了自己的懦弱,勇敢了救出了哈桑的孩子,也拯救了自己。
印象最深的是哈桑对阿米尔讲的一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至今印象深刻,哈桑的可爱,阿米尔的软弱,到最后的“自我救赎”,质朴的友谊。
电影《追风筝的人》同样很精彩,电影第一次让西方有机会从不同的视角来了解阿富汗。让观众看到不同文化、地域、信仰的人,其实有着共同关注的话题。比如家庭,比如友情,在这些方面,我们的内心是相通的。(只是原著书籍细节中很多是不能用电影呈现的,还是阅读书籍较好)
但是当时饰演哈桑的小演员艾哈迈德·汉·马赫米扎达,却因为影片中部分情节激怒了阿富汗塔利班,令马赫米扎达一家面临死亡威胁、不得不逃亡海外,流亡两年之久。(可见阿富汗政治的确紧张)
一本关于童年而影响之后成人生活的故事。比较喜欢善良的哈桑,开始阿米尔一系列的背叛到最后的救赎,残缺中也变得圆满。“为你,千千万万遍”童年到成人,背叛到救赎。读完全书还是很心酸,也只能说“故事本身没有对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