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追风筝的人》

MoMo 2021年6月7日19:20:191 272

边江/文

为你,千千万万遍。

————题记

念及那些往事如风,冷暖自知,也许每个人的生命力都有一只想要挽回的“风筝”,每个人都有令自己痛恨和抱憾终身的事,每个人的心灵都不会永久的活在阳光之下,每个人各自的黑暗都在等待最终的偿还。但重回那个被时光深埋的地方,重新面对幼年的遭遇,重新回荡心灵的拷问,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份勇气,即使,“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追风筝的人》一书中,拉辛汗在电话里对阿米尔说回来吧,这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回忆飘向过往,昔日的深重罪恶涌上心头。阿米尔为了解除年少时一直捆绑自己的愧疚和自责,在时隔多年以后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回阿富汗的救赎之路。

因为玩伴兼仆人的哈桑在追风筝的过程中遭遇的不幸,阿米尔选择了沉默,他逼走了自己无法面对的哈桑,他自责度过了半生。自责的背后蕴含了无限的宽容,在与妻子订婚的时候,了解妻子不为人知的国王,阿米尔想到的是自己又有什么权利来评判别人的过去呢,这不是代表着一种接纳,而是更深地给了自责的心一鞭子,他在自我惩罚。如果时间只是停留在阿米尔看到了但是没有帮助哈桑那一刻,没有后来的逼迫哈桑离开逃避自己的愧疚的一切诡计,阿米尔是否对自己责之过深了。在面对阿塞夫对哈桑的暴行时,阿米尔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胆小的孩子,在那一刻他的恐惧战胜了一切,他选择了逃避,选择了袖手旁观,选择了放任暴虐,而最终,他只是个孩子。

与之相对的是,在阿塞夫欺负阿米尔时,哈桑也会挺身而出,甚至是那句感动了万千读者的话,为你千千万万遍。可是人与人真的非得从各个角度,无论是勇气还是为他人着想的各个方面都要进行横向比较吗?书中的哈桑注定是彻底的奉献者,而对于阿米尔来说,哈桑的奉献太沉重。心理决定行为,且不说两人之间有决然不同的心理,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也会有不同的心理,这样看来“救赎”两个字用在阿米尔的身上确实是严重了,何不换成是一个完整的人,善良的人的自我悦纳。

“救赎”二字虽然神圣,但太沉重了,应当救赎的是罪,那必得极恶之人的阴霾之心开出花来,又或是受抑郁,而强行加罪自己为不完整的人反复寻找通往生命的光亮之路。

不用对别人的生活负责让我们也习惯于将别人的事件极端化地退到边缘,然后期待一切戏剧化的效果发生,可是对与错,好与坏除了从法律上来判决以外,道德评判真的就如此的清楚明朗么?我们对什么事情都热情,喜好于过度评判,言之凿凿却浮于表面。接纳多元,而不是对所有的异己展开价值评判可以作为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志。

“悦纳”是积极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元素,也是人生的幸福感来源之一。对于焦虑于自己过去的人,送你们一句放过自己吧。

https://xpanx.com/
MoMo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1年6月7日19:20:1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xpanx.com/2319.html
道德经读后感 读书

道德经读后感

最早接触道德经大概是高中时期,那时喜欢看武侠小说,当时是看了凤歌的昆仑和沧海两部,其书间的很多思想和原文就源自于道德经。但那时只觉得道德经那玄奥深沉的语句是装逼利器,也就蜻蜓点水般一掠而过。 这次把整...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读书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曾仕强教授曾这样评价《道德经》,是老子对《易经》的一种高深的注解,只有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能完全读懂;而孔子做的《十翼》,则是对《易经》比较通俗的注解,适用于广大读书人,但是我想,尽管《道德经》里面的知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读书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乐者为道哀为暴 道德经看过几遍了,要说很多遍绝没有太大的勇气,因为看不明白,还很多遍,岂不是很丢人?但说一点收获也没有,我的信心又顿时活跃起来,“开卷有益”至少是有一点的!记得第一次接触道德经,对某些...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评论:1   其中:访客  1   博主  0
    • 上官冰乐 上官冰乐 9

      站在窗台边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迎面吹来凉爽的风,使我想起快到放风筝的季节了,也想起这本书《追风筝的人》、他能做到为你,千千万万遍、能不顾一切去追逐那只断线的风筝,追寻自我救赎、以及内心的无愧于安宁。喜欢哈桑的品质。可是现实生活中有追寻到什么吗?余生到底在追寻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