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朋友买的纸质书,极力推荐让我看《追风筝的人》,当然了还有一本《灿烂千阳》,可能是当时太年轻,几度翻开,当然了结局无一例外,看到哈桑追风筝被强暴,合书。不想看,不敢看,不愿意看到。可能生活的环境过于干净,一直觉得人性还是美好的。或者说是看到有些事情觉得跟自己的三观不合,很气愤,所以我选择合书。后来还是没敌过书友狂轰滥炸的推荐,又选择打开这本书。
“为你,千千万万遍”,是不是因为血浓于水在起作用?是,可能是。不是,可能不是吧。我不知道。暂且就应该是好了。
哈桑,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弟弟。阿米尔第一句话说的是“爸爸”,哈桑第一句话说的是“阿米尔”。也许他们应该都是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吧,毕竟按照常理孩子尤其是哺乳期的孩子,妈妈才是最重要的吧。他们出口的第一句都不是,那就认为他们是在张口呼唤他们最重要的人了。也许是因为重要才有了接下来故事主线的发展。追风筝的人?为什么要追风筝?风筝是不是救赎的象征?
起初觉得老爷是一个“好人”,后来知道真相,才觉得,哪里有那么多好人,我们看到的只不过是我们想看到的罢了,毕竟占据仆人的妻子,这种事在现在至少我觉得是不齿的,当时所处的环境如果这件事放到太阳底下,估计也没有太通透,明亮吧,即便女人的地位是比较低下的。作为一个父亲,哈桑,阿米尔,手心手背都是肉,身体里都流淌着他的血,一直在有意对哈桑偏向,应该是因为不能让他身份公之于众的更多的是一种愧疚吧。毕竟哈桑勇敢,善良,正直……和阿米尔比起来有更多他喜欢的品质。所以父亲,一直在用加倍的关心来救赎自己对哈桑的歉意。
阿米尔,觉得阿米尔在书中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种人可能是现实中的你我,阿米尔其实也算得上是好人吧,毕竟那种杀人放火必须进监狱十恶不赦的才能算是大家都认同的坏人。当时想方设法去驱赶哈桑,应该是为了博得父亲的关爱吧,毕竟谁也不希望有一个仆人在自己父亲面前争宠。当时的他还是一个孩子,虽然中途看书第一次真的因为主人公的作为生气,可后来他的表现也是棒棒的。在得知哈桑是自己弟弟以后一直在努力去救回自己的大侄子,他跟阿塞夫战斗的时候觉得真的是太man了,还好剧情总是呼吁真善美的,如果当时阿塞夫真的把阿米尔打死了,我觉得我应该会哭的稀里哗啦吧。
最害怕负责任的人,因为他随时会牺牲。哈桑,我不知道这是一种怎么样的人,真的是太太太好了,一心为了阿米尔,难道是骨子里带着的仆人就应该这么对主人尽心尽责?我也不知道啊。好像亲情在这里不能太说的过去,至少在我的观念里,家中的老大普遍比其他孩子懂事,责任感更强一些。如果有朋友,我希望哈桑能一直在。如果是哥哥弟弟或者以后自己的孩子,我又自私,还是不要学习哈桑,那么的心地善良,纯朴了。
觉得拉辛汗在文中是灵魂人物,可以算得上阿米尔一生的老师。关键时刻指引方向,如果我能做到这样那可就是厉害了。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关于自身的救赎,我们一直在追求,一直在放弃,这里突然好像在进行风筝比赛时采取的策略,不管是为了获得第一名,抑或有其他追求,都希望你能得到你想要的。
“为你,千千万万遍”,是不是因为血浓于水在起作用?是,可能是。不是,可能不是吧。我不知道。暂且就应该是好了。
https://xpanx.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