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小王子
作者:(法) 圣-埃克苏佩里著
电影改编
实在是太喜欢《小王子》这本书。
常常有人说,读不懂这本书,我总在想:为什么读不懂呢?
我第一次读就感动得心都要流泪了,第一次读就觉得这真是一本奇妙的好书,世界上怎么会有如此美妙的故事呢?
这本书,几乎每一页的每一段情节,都可以拿出来,让我们好好地想一想这世间一切的情感里究竟蕴含着多少如海洋一般的深意。
前两年有一个电影,是根据这个故事改编的。但我看完之后,实在是不喜欢。
首先故事情节太现代化,加入了太多现代元素。一个小孩子搬家后,没有朋友,邻居有个古怪的老头,她在老头那里读到了《小王子》。故事的寓意似乎是为了表达孩子内心的孤独?记不太清了。但是我受不了这种改编,因为原著如此精彩,根本不需要什么改编。这世界上一切的改编都是“耍流氓。”拿着人家极好的创意,胡乱阉割一通,假装是一部新作品,实在讨人厌。
就把这本原著好好地演一遍,就足够了。
直到有一天,无意中在电影频道发现最古老版本的动画片,这是一个非常忠实于原著的动画片,看电影仿佛在看原著,令人心动。而且里面的画面,无论是人物也好,还是配音也好,都强于前者一万倍。
小王子是个孩子,他就应该是那种没有变声的嫩嫩的小孩子的声音,飞行员是成熟的温暖的声音。而那些奇怪星球上的人就应该古里古怪才有趣。不过小玫瑰令人不舒服。我想象中的小玫瑰应该是一个和小王子年龄相仿的小女孩,他们之间有着比较纯洁的依赖,但又有一点点孩子般的喜欢。可是动画片居然设计了一个成年的妖娆的女人,而且还几乎没穿多少衣服。我不喜欢这个。
至于前面提到的那部电影中的配音就更让人讨厌了,一个公鸭嗓子的人居然来表现小王子,真是想上去掐死她。我觉得这种胡乱改编的电影演出来,简直是对原著极大的侮辱。
故此我一直认为,文字的魅力是影片极难复原的。因为不论什么书读下来,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想像中的人物形象,可是一旦变成影响,就会定性,这是非常不好的一种效果。我更喜欢这种自我想像中的人物。正如人常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种哈姆雷物。没错,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都应该是自己的样子,而不是别人规定出来的。
因为太喜欢,所以要好好地读一读那些美好的句子。讲一讲自己喜欢的小王子的故事。
第一章节
我喜欢的句子:
1我把我的杰作拿给大人看,问他们:是不是我的画让他们害怕。他们回答我说:“为什么一顶帽子会让人害怕呢?
2我画的不是一顶帽子。我画的是一条正在消化一头大象的蟒蛇。于是我画了蟒蛇的内部,好让大人能够看得懂。他们总是需要解释。
3大人劝我不要再画剖开的或闭合的蟒蛇了,还是关心一下地理、历史、算术和语法吧。就这样,我在六岁的时候放弃了辉煌的画家生涯。
4我的作品第1号和作品第2号的失败让我灰心丧气。大人总是自己什么也弄不明白,需要孩子们给他们解释呀解释,真累人……
5当我遇见一个我觉得稍微清醒一点的大人时,我就把我一直保存着的作品第1号拿出来试一试。我想知道他是不是真的明白了。但是他总是回答我产:”这是一顶帽子。“于是我就再也不跟他说什么蟒蛇呀、原始森林呀、星星呀。我跟他说一些他能够懂的事情。我跟他谈桥牌、高尔夫球、政治和领带。大人很高兴:他结识了一个跟他一样通情达理的人。
故事之我读:
大人都是从孩子变成的,可是孩子成为大人以后,就忘记了自己曾经做小孩子的样子。可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悲哀地想到:现在看起来十分可爱的小孩子,将来长大后也会变成面目可憎的大人?
一想到此,就不由得觉得惨伤。
但幸好,有些小孩子只是寄居在一个成人的躯壳里,他们一生一世都是一个孩子。他们可以学着像大人一样去生活,去交谈,可是在星空与沙漠中,他仍然是那个星星一般纯净的小孩子。
在第一章节里,我们就可以读到作者圣埃克苏佩里对于这个世界的思考。
孩子在小的时候,并不是用具体的作品来向成人展示他的心灵的,而是用想像来构建这个世界。可是大人却早就忘记了想像的乐趣,只看得到眼前的具体的事物。
但更令人悲哀的是,大人不仅自己没了童真,还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空间。他们粗暴地要求孩子像自己一样“正常”地说话与生活。
但是孩子是有心的,他们知道自己心里的世界尽管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它就在那里,他只不过把它们藏起来了。
藏到大人再也看不到的地方。
世界是大人的。孩子们只能默默地藏在阴影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