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没有人轻易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2.人与人之间最重的还是亲情,有时亲情并非就只是血缘的联结,还有那些未曾言说的陪伴。
许三观的故事像是一个搞笑的闹剧,看过电影,吃过馄饨,就娶到了许玉兰,随即就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又偏偏越来越不像自己,到像妻子的前男友……许三观的反应虽然可笑,其实也不过是夸大了的一个普通家庭。许三观的恨,更多事别人嘲笑的看热闹的眼光,他的偏心有时就好像装出来的,只是为了在这荒唐中给自己一个台阶落脚;他还是一个善良的人,在关键时刻总有回报,何小勇的遗孀在一乐生病时借了最多的钱,他们之间若说是存在什么别样的感情,我实在不好去形容,姑且说成一种纠葛的认同感,它有时与血缘紧紧相连,有时却是一种日久天长的沉淀。
许三观可笑,他总是表里不一,有责任感,又太爱面子;怨恨,却扭头就忘记。他同许玉兰有什么感情呢?只是经常见到的油条西施罢了,便是林芬芳也应当要更亲近些,但他一再撑起许玉兰的世界,在米饭下也要藏着红烧肉;而许玉兰呢,直到书都结束了,许三观都六十多岁了,她才终于肯为他说一句话:“你想吃什么,你说。”
无论儿子是谁的,很多人的一生,也就这样的搀扶度日了,这是困难时代的特征,每个人都用尽力气地活着,反而都很单纯。许三观一路卖血就一乐,一乐病好了,许三观也一直健朗到六十岁,如他所说,这就是老天爷的恩赐。在《活着》里,福贵仿佛是为了经受足够的苦难才来到这个世界,许三观却是一个否极泰来的结局,也许这也是余华对苦难者的一个交代:活着之外,另有一种人生,但没有认识轻易的活在这个世界上的。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对里面的语言是不屑的,但随意的背后,却牢牢牵着情节的发展,我原本也是个情节制动的读者,这些人物之间的感情,他们相互之间爱与不爱,没有说明,却理所当然,许三观卖血救一乐,好像悬在心口的一口气,顺理成章地呼出去了。
许三观只是一个小人物,这本书讲的也是小人物的故事,最有权势的,也不过是医院的李血头,他们无法撼动历史,也无心如此,只是用尽全力,在历史中存活下来,渺小到默默无闻,渺小到家长里短,而渺小的坚持更加弥足珍贵,在无意义中付出的时间才是最伟大的尝试。在历史观外,他们的故事从不平淡。这就如同我对人生的看法,历史在我眼中才是被嗤笑的,而每个人的人生,纵使我们的终点同是虚无,却都是值得纪念的。
许三观一家经历了那个时代的每一步路程,走过了许多家庭都要走过的路,三年饥荒,大炼钢铁,文革批斗,他们丝毫不觉得这是历史,这只是人生的一部分,理所应当,又愤愤不平,然而人们默默承受着,时间也就这样度过了。他们被关注时,似乎可以代表一代人,但回过头,他们也只是除了家人之外无人关注的普通人。时代也许创造了纠葛,但仍旧因为人性的色彩而黯然失色了。
在个人面前,平庸的是这个时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