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在看他人的闹剧,每个人也都活在自己的闹剧中。

MoMo 2021年6月11日07:42:43
评论
180

余华的小说总有一种看透人性的癫狂和绝望。现实而犀利的诉说让人无法直视却又无力反驳。

曾听母亲说起过挨饿年代的事情。饿极了的人们只要看到跟食物沾点边儿的东西,立即毫不犹豫纳入囊中。野菜、树叶、树皮、皮带、甚至皮质的鞋,统统被做熟果腹。

母亲说那时候,有一种野菜叫“刺角芽”,叶子细长,边缘有细密的白色毛刺,能长一米多高,开粉红色的刺花。这种植物会引起浮肿,吃过以后第二天手肿的像面包,脸就像被扇了大耳光子似的浮肿。然而没东西填肚子,肿也得吃,战战兢兢的往肚子里咽。父亲甚至还吃过做熟的大雁屎。

挨饿,是一种刻骨铭心的可怕记忆,以至于父母现在对剩饭剩菜极为珍惜,一定要想法设法的吃掉才安心。即使有时候,东西已经有些变质。

许是那时的记忆太深刻,让人无法忘记,至今父辈的朋友见了面问候的那一句“吃了么?”都让我以为是那个时代留下的后遗症。

知道了这些再看余华的小说,就会觉得小说里的情景绝非夸张。而是另一种还没糟糕到底的生活,最起码还有玉米面糊糊喝!生日那天许三观用嘴“炒”的几道菜,“吃”的家人口水哗啦啦,看的我眼泪汪汪。

这是许三观的悲剧人生。作为一个有担当的男人,他让家人连喝了五十七天的玉米面汤是不可忍受的耻辱。于是,他去卖血了。为让家人吃一顿“好的”。

卖血这件事情,成为许三观人生轨迹的标注。卖一次血意味着遇到了一次重大的人生节点。然而当他的三个儿子长大后,卖血便都是为了儿子。

有句话说,中国的夫妻自从有了孩子,便就是为孩子而活。一点不假。许三观为了儿子疯狂卖血,几乎送了命。寒冬腊月就着河沟拼命的喝那不干不净、寒凉彻骨的水,打着冷战去卖血的场景令眼眶红了一次又一次。

许三观这个跟着四叔长大的孤儿,一生挣扎在世俗、困窘的泥泞生活中。他是个小人物,无权无势无钱,还没什么特长。这个草根父亲看起来一无是处,小肚鸡肠、罗里吧嗦。但他温暖而细心,善良且仗义,对家人亦是不离不弃。他把说不出口的爱全都盛在了那一碗又一碗卖掉的血中,艰难的撑起一个家。

直到老年境况好转,许三观仍战战兢兢,不敢忘记过去。就连想吃一盘儿炒猪肝、喝二两黄酒都要找个由头,先卖点血再吃。有付出才有收获在这个苦汉子身上执拗的生根发芽,不肯妥协。

像极了我们的父辈。

这是读过余华的第三部小说。

总在阅读时有这样一个画面感:一个蓬头垢面的流浪汉,叼着烟,搓着身上的污垢嬉皮笑脸的说起他游荡在世俗的街上,看到的常人得见的柴米油盐、爱恨情仇,以及常人不得见的沟沟坎坎、龌龊肮脏。

不知为何,我想起了恣意狂放的王小波。较之王小波的天马行空,余华的小说似乎更接地气一些。更像是昨夜走过的一条饮食街上,油腻污秽,恶臭冲天。草根们在昏暗的小店里呵斥划拳,打诨插科。小人物的苦乐生活。

在这诉说中,我们常有一种疑惑:这难道就是生活?是的,这就是真正的生活。这一切那么似曾相识。是否在街头巷尾的观望者中,窃窃私语的议论者中,就有我们自己的影子,也有我们自己的故事。好像这汉子说着说着突然眼睛一瞪:看什么!说你呢!

每个人都在看他人的闹剧,每个人也都活在自己的闹剧中。观看别人也被观看。无人幸免。

https://xpanx.com/
MoMo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1年6月11日07:42:4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xpanx.com/2538.html
道德经读后感 读书

道德经读后感

最早接触道德经大概是高中时期,那时喜欢看武侠小说,当时是看了凤歌的昆仑和沧海两部,其书间的很多思想和原文就源自于道德经。但那时只觉得道德经那玄奥深沉的语句是装逼利器,也就蜻蜓点水般一掠而过。 这次把整...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读书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曾仕强教授曾这样评价《道德经》,是老子对《易经》的一种高深的注解,只有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能完全读懂;而孔子做的《十翼》,则是对《易经》比较通俗的注解,适用于广大读书人,但是我想,尽管《道德经》里面的知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读书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乐者为道哀为暴 道德经看过几遍了,要说很多遍绝没有太大的勇气,因为看不明白,还很多遍,岂不是很丢人?但说一点收获也没有,我的信心又顿时活跃起来,“开卷有益”至少是有一点的!记得第一次接触道德经,对某些...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